北境烽火的硝烟仿佛也弥漫到了紫宸殿上空。
今日的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肃杀。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许多,所有人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扫过站在勋贵队列前列的叶明,以及文官队列中面色沉静的崔衍之。
皇帝李云轩高踞龙椅之上,冕旒下的面容看不出喜怒,唯有一双眼睛锐利如鹰,扫视着殿内群臣。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先议常规政务,而是直接开口,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北境军报,众卿想必都已知晓。狄人猖獗,犯我疆土,黑水堡将士浴血奋战,将其击退,朕心甚慰,亦痛我将士伤亡。今日朝议,首要便是议一议这北疆防务,以及……相关事宜。”
皇帝话音刚落,早已准备好的御史台王御史便迫不及待地出列,手持玉笏,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他声音洪亮,带着一股悲愤,“狄人此次悍然来袭,虽被叶秋将军奋勇击退,然边关震动,军民不安!臣以为,此绝非偶然!近半年来,朝中上下忙于推行所谓‘新政’,于户部、工部、驿路大动干戈,耗费朝廷大量精力与钱粮。”
“是否正因如此内耗,致使边关武备有所松懈,才让狄人有机可乘?臣恳请陛下明察!当此危难之际,理应暂停一切不急之务,集中全力,稳固边防,方为上策!”
这几乎是指着鼻子说新政导致了边患!叶风在户部队列中,气得脸色发白,拳头紧握,但碍于朝堂礼仪,强忍着没有出声。
崔衍之眼帘微垂,仿佛事不关己,但他身后几位官员却纷纷出列附和。
“王御史所言极是!新政扰攘半年,未见其利,先见其害!边关不稳,社稷动摇,此乃头等大事,请陛下暂停新政,以安民心!”
“臣附议!新政所用之人,多乃幸进之辈,如何能比得上熟悉旧例、老成持重之臣?当此用人之际,应启用老臣,统筹军需,方可保万无一失!”
矛头直指新政,甚至开始为重新攫取权力造势。龙椅上的皇帝依旧面无表情,只是将目光投向了叶明:“叶明,对此,你有何话说?”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叶明身上。只见他从容出列,躬身一礼,声音清晰而平稳:“陛下,诸位大人将狄人犯边归咎于新政,臣以为,此乃本末倒置,危言耸听!”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刚才发言的几位官员,最后看向皇帝:“狄人狼子野心,窥伺我中原富庶已久,其南下寇边,乃习性使然,与我朝廷内部推行善政何干?若依诸位大人所言,莫非我朝什么都不做,固步自封,狄人便会永不犯边?此实乃荒谬!”
王御史怒道:“叶明!你休要强词夺理!纵然狄人习性如此,但若非尔等忙于内斗,耗费国帑,边关武备何以至此让人有机可乘?”
“内斗?耗费国帑?”叶明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章,“陛下,臣这里有一份数据,正要呈报。此乃户部、工部、兵部联合统计,关于新政试行半年来,对北疆边防的支持成效!”
他展开奏章,朗声道:“自驿路改革试行以来,从京城至北疆重要军报传递时间,平均缩短四成!此次黑水堡军报能如此迅速抵达京城,便是明证!若依旧制,消息延误,后果不堪设想!此为一利!”
“其二,户部推行新记账法与漕运新规后,北疆今冬所需之军粮、冬衣、饷银,皆已提前半月足额运抵!损耗较往年降低五成以上!边关将士得以饱暖,安心戍边!敢问王御史,这难道是耗费国帑、松懈武备?”
“其三,工部试行分段承包法,于北疆负责修缮之三处关隘、两段官道,皆已提前完工,质量验收均为上等,花费却节省近两成!此等效率,在以往可能实现?这难道不是增强了边防?”
一条条数据,清晰有力,掷地有声!叶明每说一条,王御史等人的脸色就难看一分。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的意义,在边关告急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叶明趁势而上,语气转为激昂:“陛下!诸位大人!事实胜于雄辩!新政非但没有削弱边防,反而在后勤补给、信息传递、工事修缮上,为边军提供了更强、更快的支持!叶秋将军能迅速击退狄人,除了将士用命,也与后方支援得力密不可分!此乃新政之功,岂容诋毁!”
他再次面向皇帝,深深一揖:“陛下,臣反而认为,此次边关之事,正凸显了深化新政之必要与紧迫!以往,正是因为各部衙门效率低下、流程冗杂、贪墨横行,才致使边军粮饷不时短缺,军械更新缓慢,城防年久失修!”
“如今新政初显成效,正应借此机会,大力整顿相关衙门,将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多部门,使我朝整个军政体系,都能如臂使指,高效运转!如此,方能真正固我边疆,保社稷长安!若因噎废食,暂停新政,才是真正自毁长城,亲者痛而仇者快!”
这一番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叶明不仅完美化解了对方的攻击,更是将边患危机巧妙地转化为了推进新政的强大理由!
崔衍之终于无法再保持沉默,他缓缓出列,声音不大,却带着老臣的沉稳和分量:“叶侍读所言,虽有几分道理。然则,新政毕竟推行日短,其长远利弊,犹未可知。当此边关危急存亡之秋,首要在于稳定。”
“若继续大刀阔斧改革,恐令朝野不安,官员失措,反而不美。老臣以为,不妨暂且放缓新政步伐,待北疆局势稳定,再行商议,方为老成持重之道。”
他这是以“稳定”为名,行拖延阻挠之实。
皇帝李云轩静静听着双方的辩论,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传遍大殿:“叶明所呈数据,朕已看过,北疆后勤补给效率提升,确系事实,于此次退敌有功,不容抹杀。”
此言一出,崔衍之等人心中一沉。
但皇帝话锋随即一转:“然,崔阁老所言,亦不无道理。边关不稳,朝野确需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和稀泥之时,他却做出了决定:“这样吧,考成法新政,不必暂停,亦不必急于推广。现有三部试点,继续推行,总结经验。朝议重点,转为审议如何进一步保障北疆军需,户部、工部需优先确保边军一切用度。叶明。”
“臣在。”
“你将新政试行以来,所有利于军备、边防之举措、数据,详细整理成册,呈报于朕及兵部、户部。若有可行之法,当尽快应用于北疆事务。”
“臣,遵旨!”叶明心中一定,皇帝虽然没有立刻全面推广新政,但肯定了其成效,并要求将其优势应用于当前最紧要的边务,这无疑是巨大的胜利,也彻底粉碎了对手借边患否定新政的图谋。
“退朝!”皇帝起身,拂袖而去。
第一次正面交锋,叶明凭借扎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稳住了阵脚,甚至借力打力,将新政与强边固防紧密联系起来。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崔衍之等人退出紫宸殿时,脸色阴沉如水,显然不会就此罢休。而北境的战云,依旧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