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轩派心腹太监暗访户部与工部的消息,虽然做得隐秘,但在这京城里,尤其是对于时刻关注着风向的各方势力而言,几乎没有真正的秘密。很快,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
崔府书房内,烛火摇曳。崔衍之听着管事的低声禀报,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手中摩挲着一块上好的羊脂玉佩,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陛下……这是不信我们的话,要亲自去看了。”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恼怒。
“老爷,我们散布的那些消息……”管事小心翼翼地问。
“继续!”崔衍之斩钉截铁,“不仅要继续,还要加大力度!重点就说叶明急功近利,为了数据好看,不惜压榨底层,所用之人皆是钻营之辈!就算陛下派人去看,看到的也可能是精心布置过的场面!我们要在人心上做文章,让所有人都觉得他叶明就是个不择手段的酷吏!”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还有,北边那边……再催一催!让他们动静搞大点!边关越是不宁,朝廷就越需要稳定,到时候看陛下还有没有心思陪着那黄口小儿折腾什么新政!”
与崔府的阴郁不同,国公府内,叶明得知皇帝暗中考察的消息后,心中反而更加安定。
这说明皇帝并非偏听偏信,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核实情况,这对叶明而言是利好消息。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确保最终呈交的报告无懈可击,并且准备好应对朝议上可能出现的任何刁难。
接下来的几天,叶明几乎泡在了他在内卫衙门的“数据分析室”里。这里原本是一间偏僻的库房,如今堆满了从三个试点部门送来的原始记录、账册副本以及整理好的数据汇总。
王账房和几个精挑细算、背景清白的算手成了这里的常客,算盘珠子的噼啪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终日不绝。
“三少爷,您看这里,”王账房指着一份表格,“这是驿路改革前后,从京城到北疆重要军报的平均送达时间对比,缩短了将近四成!还有物资损耗率,降低了五成还多!这都是实打实、做不了假的。”
叶明仔细看着,点了点头:“很好,这些关键数据要单独列出来,用最醒目的方式标注。还有,户部漕运节省的开支,工部工程提升的效率,都要有清晰的前后对比。”
“不仅要看总数,还要有典型个案分析,比如某一次具体的粮草押运,某一段具体的道路修缮,以前要多久、花多少钱,现在要多久、花多少钱,让人一目了然。”
他不仅要数据准确,还要让这些数据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即使是不懂数算的人,也能直观地感受到变化。
就在叶明埋首于数据海洋时,国公府的后宅,也因一些细微的变化而透着不同往日的生机。
鲁衡妹妹鲁小姐的那次来访,似乎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
李婉清公主对这位知书达理、性情温婉又带着几分坚韧的姑娘颇有好感,加之叶瑾在一旁极力怂恿,便又下了帖子,请鲁小姐过府陪叶瑾说话,顺便也看看叶瑾整理的蒙学手稿。
鲁小姐名唤玉茹,虽出身不算显赫,但家中原是书香门第,只是家道中落,她自幼也跟着父亲读过些书,识文断字。
见到叶瑾那本图文并茂、充满巧思的《蒙童启智初探》手稿,她竟是看得入了迷,还能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瑾儿妹妹这‘看图识字’的法子极好,”鲁玉茹指着叶瑾画的一些日常物件简笔画,“若能将同类之物归在一起,比如‘果蔬’、‘器皿’,或许更利于孩童联想记忆。”
叶瑾眼睛一亮:“玉茹姐姐说得对!我怎么没想到!还有这游戏,若再编个简单的口诀,一边玩一边念,是不是更容易记住?”
两个年纪相仿的姑娘,一个活泼灵动,一个沉静细腻,竟在这蒙学手稿上找到了共同语言,相处得越发融洽。
李婉清看着小女儿难得有个能说到一起去的闺中密友,心中也甚是宽慰,对鲁家的印象更好了几分。
这消息不经意间传出去,倒也间接为叶明“任用之人并非钻营之辈”的说法,增添了一抹温情的注脚。
这日傍晚,叶明拖着略显疲惫的身子从内卫回来,刚进府门,就遇见二哥叶风也从户部下班回府。
兄弟俩相视一笑,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血丝和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并肩作战的默契。
“准备得如何了?”叶风低声问道。
“差不多了,数据都已核实清楚,案例也挑选好了。”叶明揉了揉眉心,“二哥,户部那边,最后一批账册都归档了吗?我怕有人狗急跳墙,在原始凭证上做手脚。”
“放心,”叶风自信地道,“重要的原始账册和凭证,我都安排了可靠的人日夜看守,库房也加了锁。王账房还带人做了备份。他们想在账目本身上找茬,难如登天。”
叶明点点头,兄弟二人一边往后院走,一边低声交换着信息。
叶风提到,最近弹劾他的奏折明显多了起来,除了攻击新法,也开始翻他一些陈年旧账,比如某次宴请同僚超了规制,或者某次处理公务时语气过于严厉等等,虽然都是小事,但显然是想从方方面面打击他的威信。
“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叶风嗤笑一声,“可见他们是真没什么像样的牌可打了。”
叶明却提醒道:“二哥,不可大意。这些小事积累多了,也能影响风评。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谨言慎行,不能授人以柄。”
来到主院请安,叶凌云今日难得也在家,正听着夫人李婉清说着鲁小姐来访的趣事,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见到两个儿子回来,他目光在叶明身上停留片刻,问道:“明儿,事情准备得如何了?”
叶明恭敬回答:“回父亲,已准备妥当,只待朝议。”
叶凌云“嗯”了一声,没有再多问,只是道:“凡事尽力即可,但也要懂得保全自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孩儿谨记父亲教诲。”叶明应道。他明白父亲的担忧,这场改革触及的利益太大,即便有皇帝和太子支持,前路依旧遍布荆棘。
晚饭后,叶明回到自己的书房,并没有立刻休息。
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梳理朝议时可能遇到的诘难以及应对的策略。数据反驳、案例证明、道义立足……他一条条写着,模拟着对方可能攻击的角度。
“他们定然会咬死‘扰民’与‘不公’……”叶明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光靠数据和几个证人还不够,需要有更强大的‘势’……”
他想到大哥叶秋的家书,想到郑大儒的态度,想到韩猛手下老兵们反馈的民间舆情,也想到鲁玉茹来访所代表的那种基层支持。
这些力量分散看似乎微弱,但若能汇聚起来,便能形成一股难以忽视的洪流。
“或许……是时候让陛下和满朝文武,更清楚地听到这些声音了。”
叶明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一个更大胆的计划雏形,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朝议,将不再仅仅是数据的比拼,更将是民心向背的较量。他提起笔,在新的纸上,郑重地写下了四个字:万民陈情。
虽然实际操作起来困难重重,但这无疑是一步能让对手更加措手不及的棋。夜更深了,叶明书房里的灯光,依旧顽强地亮着,与窗外沉沉的夜色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