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梁武帝年间,当时有宝志禅师与白鹤道人都想在天柱山创立自己的道场,两人都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
为了占得此地建立道场,白鹤道人和志公禅师,言语不休,而后一同来到了王宫。
梁武帝萧衍还在为前时志公和尚说的因果报应之事疑惑之间,看见黄门官来奏:“陛下,门外一僧一道听宣。”
梁武帝萧衍闻言,道:“有何事干?”即命宣来。
等到白鹤道长和志公和尚宣至殿前,梁武帝萧衍看见眼前一僧一道,颇是感觉有些意思,于是问道:“道长和国师来此,有何贵干?”
白鹤道长先开口说道:“启禀我皇,贫道见天柱山,乃是弘扬道教的风水宝地,一心想在天柱山建立道场。”
这个时候,宝志和尚说道:“这位道长此言差矣,那宝地又不是你道教所有,贫僧也要在那里建立道场。”
梁武帝萧衍看见宝志和尚和白鹤道长所言,说道:“既然如此,那二位就在天柱山各显神通,看看各自的本事。”
说罢,梁武帝萧衍下令侍卫摆驾到天柱山,让志公和尚和白鹤道长去那里施法,看看这个宝地应该归属谁?
于是,梁武帝萧衍和侍卫们来到天柱山,然后下旨“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比试当天,天柱山附近挤满了看热闹的人群。山坡上摆驾的黄色华盖迎风翻动,梁武帝则是端坐其下,身披黄衣黄袍,头戴皇冠,威风凛凛。
白鹤道人说道:“贫道以鹤止处为记”;宝志公禅师则说:“贫僧以卓锡处为记!”
一会儿时间,白鹤道长施法,变出一只白鹤,先行飞去,飞到了到了天柱山的山麓即将驻止之际,却忽然听到空中有锡飞之声,抬头一看,正向自己飞来,白鹤一惊之下,转身飞到右边的山岗上,而宝志公禅师则的锡杖则扎于山麓,锡杖落地之处成为一口清泉,后人便称之为“卓锡泉”。
梁武帝萧衍见状,抚掌大笑,说道:“佛、道法力果然不相上下。朕的意思,你们各自法宝落地的地方,便是你们结庐修行之处,就不必再争了吧。”
白鹤道人明显是输了一这一局,为此心里总是感到不是滋味。白鹤道长为了出这口闷气,深思熟虑之后,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那就是在白鹤最先立足的地方,幻化出一棵松树,占着宝志和尚的上风。因为这个不是一棵普通的松树,它是生长在麻骨沙疤子上,久旱久干却可不死,除非周边的松树都遭松毛虫侵害,松针被松毛虫吃光了,才会死去。这棵松树灵气十足,无灾无祸,并且非常茂盛,没到两年,主杆就长到两尺围,并且有一丈多高。
宝志和尚也不是等闲之辈,面对如此白鹤道长变出的这个神奇的松树,心里也是感到不服。看在眼里,想在心里。
一天,宝志和尚来到这棵松树旁边,忽然看见有几个道士在此处议论:此地正是当初白鹤所立之处,如今这个地方让给佛家,这棵松树仍似一只仙鹤永立此处。
宝志和尚闻言,顿有所悟:果真这样,那白鹤道人仍然是占在自己头上撒野,岂能容忍?
于是志公和尚立马施展法术,不一会儿,那一棵苍劲葱翠的白鹤变化的松树,立刻变树叶黄,枯萎死去。
素有法力的白鹤道人,得知之后,更是不甘示弱,随即施展法术,引来蓬莱仙岛中的甘露神水浇灌那棵枯死的松树,那棵树又重新复活了过来,依然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宝志和尚见状,火冒三丈,提着锡杖,念起咒语,把锡杖一口气扔了过去,一下子把那棵松树推倒了。白鹤道人站在不远处,看见这个场景,默默发笑,口中念念有词,甩了一下手中的拂尘,使被推倒的树又站了起来。志公和尚见状,又用锡杖推倒,然后白鹤道长又施法让松树立起来,就这样立了又推,推了又立,如此反复多次,宝志和尚最后带着一伙僧人,将松树推倒,劈成柴火烧掉。这下可惹怒这位白鹤道人,他亲自来到宝志和尚,当面责骂宝志和尚强夺土地。两人互不相让,各展其术。
这个时候,正在值日的司命真君,看到宝志和尚和白鹤道长在自己管辖的地域上,发生这番格斗,于是马上去兜率宫找到太上老君出面调理此事。因为白鹤道人乃是道教门人,而太上老君乃是道教之老祖。
太上老君来这个时候,正在和黄大仙谈论炼内丹修道的事情。突然看见司命真君过来拜访。
太上老君于是问道:“司命真君到此,有何贵干?”
司命真君于是把宝志和尚和白鹤道长斗法的事情告诉了太上老君。
在旁边的黄大仙听说此事,决定要去一趟看看情况,因为这个白鹤道长乃是黄大仙在人间收的弟子。
这个黄大仙乃是何神仙人物,作者也在此说道说道,让读者了解明白。
且说在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八月十三日,一户黄姓人家生了次子,名讳初平,称小黄君。黄初平就是黄大仙本人。
可知黄大仙是生活在东晋时期。传说黄初平每天在村西丹溪江边和村东金华山放羊,偶遇神仙赤松子,赤松子“爱其良谨”,遂将黄初平带至金华北山的朝真洞石室内学道修炼。
“小君即练质其中,绝弃世尘,追求象罔,且谓朱髓之诀,指掌而可明上帝之庭,鞠躬而自致,积善累功逾四十稔”。
黄大仙原本医术高明,后在赤松子指点下,又研制出能祛除百病的“赤松丹”。适逢金华兰溪一带流行瘟病,方圆几十里百姓多有死伤,此时富人奸商囤积药材,高价谋取暴利。黄大仙与其兄连夜上山采药、赶制药丸,在街上设药铺免费发放药丸,患病的百姓服用后很快痊愈。
黄初平认真修道,四十年未与家人有所往来;其兄黄初起在这四十年中“巡历山水以寻觅踪迹”。
黄初起千辛万苦找到黄初平,询问弟弟当年牵着羊儿入山修道,如今羊儿何在。黄初平用手指着山上的白石,一声吆喝,满山的白石突然慢慢蠕动起来,转眼之间变成了羊群。
黄初起见此情形,这才相信弟弟得道成仙了。当地县令得知后贪心大起,让衙役强迫黄初平把山上的石头都变成白羊。黄初平把变出来的白羊又变回了石头,砸向了衙役。
黄大仙兄弟惩治了当地溪流中的恶龙,并搭起了二仙桥,最后在赤松山上羽化登仙,缓缓向南方飞去。后来当地村民在桥畔建起了黄大仙寝陵和“二仙祠”,供后人祭拜。
黄初平成仙之后,经常游历人间,见有根基之人则点化,令其入道。这个白鹤道长就是黄大仙在人间收的弟子。
于是黄大仙和太上老君一起来到了人间的天柱山。
太上老君对志公和尚说道:“整个天柱山都是道家的洞天福地,按理来说白鹤道人在什么地方点化立松都可以,只因皇帝萧衍封你为国师,他把这块宝地赐给了佛家,我玄门中人也不好非议。”
黄大仙又劝弟子白鹤道人,表示不要再与志公和尚斗气。白鹤道长点头答应。志公和尚又想到佛教和道家都应该和睦相处才是,也就放弃让天柱山变成佛家专门道场的事情,让道家和佛家的各自弟子都可以互相联络在此处,各自修行,互相不打扰。
太上老君和黄大仙他们也就返回天宫去了。
而宝志公禅师得到这块宝地后,便在山上的石洞中禅修。
梁武帝因为这个显化争地的事情,对志公和尚更加尊敬。
有一天,志公和尚与梁武帝萧衍坐对面,在一起吃鱼肉,昭明太子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边。吃完之后,梁武帝说:“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鱼的味道来了。师父有何高见?”
宝志和尚便从嘴里吐出一条小鱼,鱼鳞鱼尾都完好清晰,梁武帝见了深感惊异。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条切剩的鱼。
天监五年冬,天下大旱,各种祀祭方式都用到了,也没求下雨来。
宝志和尚忽然启奏皇帝萧衍道:“我现在患病未愈。我来告诉官府求雨活命的办法。如果不来告诉官府,就应受到惩罚。希望在华光殿宣讲《胜鬘经》求雨。”
梁武帝听说后,于是立即让僧人法云宣讲了《胜鬘经》,夜间便下起了大雨。宝志和尚又说:“须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
一会儿大雨普降,高处与低洼处都浇得透透的。
梁武帝萧衍曾经询问宝志和尚道:“弟子的烦忧困惑尚未解除,用什么办法根治呢?”
宝志和尚答道:“十二。”
明白人以为他说的是“十二因缘”是根治困惑的良药。
又问他“十二”的含义是什么,宝志和尚答道:“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明白人以为他说的是“写在十二个时辰之中”。又问他“弟子什么时候能够静心修习”,他答道:“安乐禁。”明白人以为,“禁”者“止”也,到了“安乐”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宝志和尚说的《十二时颂》如下: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着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起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饶通达祖师言,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无价宝。
阳焰空花不肯抛,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尔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勿起功夫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无形何用要安真。
作净洁,却劳神,莫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虚幻声音终不久。
禅说珍羞尚不餐,谁能更饮无明酒。
没可抛,无物守,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尔多闻达古今,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狂子施工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转使心头黑似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超祖代,心有微尘还窒阂。
廓然无事顿清闲,他家自有通人爱。
夜半子,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没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一颗圆光明已久。
内外接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又无手,世界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口。
此文乃是志公禅师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而以高明的文学境界,明明白白地将菩提大道表达出来。
后来,法云和尚在华林寺讲说《法华经》,讲到“假使黑风”处,宝志和尚突然问他“有”与“无”的问题。法云和尚答道:“世俗之谛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义的真谛则为‘无’(即一切皆空)。”
宝志和尚与他往复几次进行辩难,然后笑道:“若说体相是假有,这也不可解悟,很难解悟。所谓假使黑风,辞旨实属隐晦。其他地方也都与此类似。”
有个叫陈征虏的,全家人都对宝志十分热情,宝志和尚曾为他显示过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泽像菩萨的塑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