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首日票房1.6亿。
随后急速腰斩。
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很不喜欢。
后者还占了上风。
他们承认李元青很厉害,可不代表仅看一遍就完全看懂这部电影。
失望的情绪在李元青的影迷中蔓延。
李元青不得不接受陈曦的建议。
公布《峡谷》的概念海报、部分宣传物料。
确定拍摄日期在下半年,争取明年暑期档公映。
李元青向观众妥协了,未来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商业电影。
文艺片依然会拍,数量不会像这两年这么多,连着拍三部,再喜欢两口子的影迷也感觉有些厌烦。
此刻唯一能安慰李元青的人只有刘奕菲。
刘奕菲的处置方式就是催促李元青先把手头的《护航》拍完。
唐燕小声问刘奕菲,这么做是不是没有照顾李元青的情绪。
“新电影的观众口碑不算好,网上那么多差评,你不给李导一些鼓励吗?”
刘奕菲摇摇头。
“他又没受打击,我干嘛需要安慰他?
这点差评动摇不了他的根基,也不可能真的影响情绪。
反而是你们过度担心了。
你看吧,拍摄进度不会耽误的。”
李元青敢说自己没有拍过烂片,但不能说自己的电影全部好评如潮。
类似情况出现了不止一次。
李元青坚强的内心,早就适应了这些。
刘奕菲也知道,所以一点都不担心。
即便要安慰也要等短片拍摄完,两口子回家说私房话,在这军营里,都得保持距离,公事公办。
李元青现在已经分心考虑,拍完《护航》后,得跟上面再催催,立国之战的改编不可能没有动静。
华美之间的斗争已经开始上强度了。
文化战争也应该筹备起来。
至于有人会和他抢项目,李元青完全没有想过。
上上下下都知道李元青想拍立国之战,他今年还拿了“大满贯”,由他执导,国际影响力才最大,也最能表明华国人民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誓不投降的决心!
《元青》票房跌的再快,本周也应该可以收获三亿票房。
作为金熊电影。
北影节自然要邀请《元青》前来展映。
李元青没空,只好由陈曦带着舒畅出席第九届北影节开幕。
举办地依然是中影怀柔数字基地。
在介绍电影《元青》之前。
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孙主任以文艺电影成绩为切入口,向大家介绍道。
“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自成立以来,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通过专线放映、联合放映和举办影展等形式共放映了80部影片,加盟影院从最初45个城市的110家扩大到248个城市的3222家,加盟银幕达到3795块。
《元青》就是今年第三部转入专线放映的文艺片。”
前面两部也是李元青的,那就是《小森林》上下两部。
今年赶上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展特色院线将作为深化电影院线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知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为优秀艺术影片提供更大放映空间。
三部电影自然受益。
陈曦很感谢艺术联盟对电影的支持。
但在后续北影节论坛上,部分评委认为“未来是合拍片的天下”没有获得陈曦认同。
“评价电影最重要的标准是能不能让所有人作为普通观众更好地欣赏它。
合拍片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
除非融合的很好,否则合拍片对两国观众都可能是灾难。
我们青奕公司内部也进行过很激烈的讨论,合拍片是否值得推广。
元青认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关注世界思潮。
当全球化声浪高涨,傲慢如美利坚人也愿意欣赏一下异域风情,于是便会有《花木兰》等优秀作品诞生,它在全球都能收获高票房。
但当今思潮和多年前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极端保守主义、地区主义正在抬头。
他们不再对他国文化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继而部分合拍片便出现票房不佳的现状。
未来,我们预测合拍片会走入低谷,而非壮大。
大势面前,我们这些电影人也显得很渺小。”
陈曦的发言未能出现在论坛总结陈述文章里。
编辑也不知道怎么改。
在“北平国际电影节”的场合说着“国际化”会遭遇挫折,哪怕是事实也不能这么直白露骨。
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在致辞里已经定调。
【合拍在当下全球电影业中已成为一个潮流,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整合国际资源,例如各国的优秀电影人才、技术、制作能力、市场等。
各国影人能携手打造更多兼具亚洲文化特色与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影片,在世界电影市场上创出佳绩。】
陈曦真是公然“唱反调”。
而且下一个环节就要隆重推出“华国出品携手国际制作”的制片模式。
即由华国公司全程操盘,主控项目的开发孵化、投资制作及全球宣发策略。
在启用华国演员的同时,力邀世界知名导演领军的国际制作团队,在创意和工业化制作流程方面保驾护航。
陈曦看见《天火》海报那一刻,就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发言在论坛上无人应和。
这部《天火》英国导演西蒙·韦斯特执导,王学圻、昆凌主演,历时五年孵化、180天筹备,拍摄时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的551位电影人!
片方现在只想听好话。
其他不好听的实话就暂时屏蔽。
最后,陈曦只能溜达去“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
这个计划本是中影主办,华艺和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联合承办。
现在华艺已经事实衰落。
陈曦想代表青奕将该项目接过来,为华国青年导演投入添砖加瓦。
陈曦以青奕公司为例。
将青年导演们比作“推动器”。
“元青当然很厉害,在一段时间内,青奕公司年盈利50%以上都是元青一个人创造的。
但当旗下诸多青年导演纷纷崭露头角。
元青在这方面的占比就在逐年减少,最低一年降至20%以下。
是公司所有导演一起推着青奕向前进。
希望有机会投资在‘青年电影人培养计划’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剧本和短片。
青奕公司会给予青年电影人培养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你们承载着华国电影的未来,在你们身上投资,青奕公司向来很大方,投资了你们,就是投资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