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10星期五,今天黄河旋风涨停炸板收盘红6个点,属于主力洗盘。
下个星期一大家竞价继续上车黄河旋风,最后的上车机会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目标价维持8元左右。
别的股票暂时不推荐,因为还在洗盘中。
感谢送小礼物的朋友。
虫粮里的乡村新希望
暮色染红了村口的老槐树,张小凡蹲在自家鸡舍前,看着母鸡们蔫头耷脑啄食残料,心里像坠了块石头。作为村里第一个农学专业的大学生,他本以为带着现代化养殖技术回乡能大显身手,却没想到连最基础的饲料问题都成了拦路虎——玉米价格飞涨,养鸡成本居高不下,父亲整日唉声叹气盘算着要不要贱卖鸡群。
深夜的台灯下,张小凡翻着《昆虫养殖技术手册》,目光突然被“面包虫”三个字牢牢钉住。这种富含蛋白质的黄粉虫,不仅能替代部分饲料,养殖成本还极低。他立刻在网上订购了500克种虫,在闲置的旧仓库里搭起简易养殖架。
然而现实很快泼来冷水。第一批面包虫在潮湿的梅雨季节成片死亡,腐烂的气味熏得人作呕。父亲黑着脸要他趁早放弃:“城里人学的那套在咱这儿根本行不通!”张小凡没吭声,顶着质疑跑到县城图书馆,借来一摞泛黄的昆虫养殖旧书,又厚着脸皮向镇上的农技站站长讨教。
他发现问题出在温湿度控制上。于是用旧木板和塑料薄膜改造养殖箱,在箱底铺上麦麸和玉米面,又添置了温湿度计。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查看,深夜还要起来补光加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密密麻麻的幼虫开始蠕动时,张小凡兴奋得差点打翻饲料盆。
为了测试面包虫对鸡群的影响,他把母鸡分成两组,一组继续喂传统饲料,另一组掺进新鲜面包虫。半个月后,食用虫粮的母鸡羽毛油亮,产蛋量比对照组高出30%,蛋黄颜色鲜艳得像落日余晖。这个发现让全村炸开了锅,原本笑话他的邻居们纷纷围在养殖箱前取经。
随着鸡群规模扩大,张小凡开始琢磨虫粮的工业化生产。他用废弃木料自制多层养殖架,又从废品站淘来旧风扇改装通风系统。在县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下,他申请到小额贷款,购置了恒温箱和自动化投喂设备。曾经堆满杂物的旧仓库,如今变成了整齐有序的现代化养殖车间。
为了降低成本,张小凡还摸索出“虫-鸡-菜”生态循环模式:面包虫的粪便经过发酵,成了蔬菜大棚的优质肥料;收获的蔬菜边角料又能加工成虫粮。这套模式不仅让饲料成本降低了40%,还带动村里建起了生态种植园。
现在,张小凡的虫粮不仅满足自家养鸡需求,还销往周边养殖场。他成立了合作社,手把手教乡亲们养殖技术。曾经破旧的小山村,如今弥漫着勃勃生机,新盖的养殖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满载虫粮的货车穿梭在乡间小路上。
站在车间监控屏幕前,看着密密麻麻的面包虫在输送带上翻腾,张小凡擦了擦额头的汗。从无人看好的“养虫小子”到带领全村致富的新农人,那些熬过的夜、受过的质疑,都化作了眼前这金灿灿的希望。这片土地教会他,只要肯钻研、敢创新,最不起眼的面包虫也能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