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当韩信的大军如汹涌的洪流一般压境而来时,许多城池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或者干脆弃城而逃。毕竟,以他们那点微薄的兵力,又怎么可能与韩信的六万大军以及两万精锐海军相抗衡呢?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抵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这其实一直都是高要行兵打仗的一贯模式,以及他对于投降者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如今,无论是天下的诸侯,还是那些割据一方的小军阀,随着高要的实力不断增强,他对投降者的态度早已广为人知。
对于那些拒不投降的人,高要毫不留情,杀无赦;而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人,他则会给予善待。对于投降的士卒,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才能继续留任,而那些无法继续担任士卒的人,南境方面也会尽可能地给予一定的田地,或者协助他们开垦荒地,帮助他们过上安稳无忧的生活。
可以说,南境方面给予的各种待遇,基本上是越底层的人越好,而对于职位越高的人,则相对更为苛刻。只要你有能力,高要就会不拘一格地提拔你,让能者上,庸者下。这种做法使得许多士卒一旦失去了主心骨,第一时间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投降于南境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部分将领对于投降这件事情表现得相当抵触。毕竟一旦投降,他们所享受的待遇将会大打折扣,这无疑是他们难以接受的。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将领根本就没有丝毫投降的意愿。
在秦末的起义军当中,起初抱着兼济天下的想法投身其中的人不在少数,其比例甚至高达三成之多。然而,随着各方势力的不断扩张,能够始终坚守本心的军阀已经寥寥无几,可谓是十不存一。这些人在面对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自然不敢轻易选择投降。
可问题在于,他们又无法在正面战场上战胜对手,于是便只剩下了一条路可走——逃跑。他们会投奔那些能够给予他们更好待遇的诸侯,以期在新的环境中继续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高要所推行的这种政令,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从好的方面来看,它确实非常得民心、得军心。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大多数人的期望其实非常简单,无非就是能够填饱肚子,不至于饿死罢了。甚至有很多军阀手下的士卒,他们之所以跟随军阀,也仅仅是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不至于挨饿受冻。
而高要这里所提供的优厚待遇,对于这些人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自然就有不少人主动投降于高要的,
然而,这种情况的缺点也相当显着。绝大多数军阀,无论大小,都极不情愿放弃他们现有的权力和地位。毕竟,一旦失去了这些,他们要么需要从头开始,重新积累足够的军功,以实力来证明自己;要么就只能黯然退场,失去原有的影响力和地位。这使得这些人对于直接投降高要这件事,内心充满了抵触情绪。
实际上,这种心态同样适用于英布。假如高要在招揽英布时,英布也是一方诸侯,手下统率着数千甚至上万的兵马,那么英布恐怕也不会轻易地投靠高要。这就是权力和地位所带来的差距。
韩信大军进入琅琊短短三日之内,整个琅琊七县中的六县已经落入了韩信的掌控之中。如今,只剩下一个平昌县尚未被攻克。面对这样的局势,韩信却并未急于进攻,而是明智地选择让大军尽快休整。
尽管南境军的行军速度极快,士兵们的身体素质也相当出色,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不仅要长途跋涉,还要经历连续不断的战斗,身体和精神上的疲惫已经积累到了相当程度。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即使有海军的支援和原有的后勤保障,但这条补给线仍然太长了。毕竟,东晖郡以及后面的苍梧、洞庭、九江等地被高要收复的时间并不长,道路修缮工作尚未完成,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彻底完工。
这就意味着,陆地上的补给线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和完善。虽然海运速度较快,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海运受到天气的影响较大,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会导致船只延误甚至损坏。其次,供给数万大军的粮食需要时间来运输和停靠。即使有能够航海的船只,也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海岸线的任何一处随意靠岸。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否则后世的港口也不会如此昂贵。要建设一个港口,需要满足许多条件,
一个适合建造港口的地方,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条件:
首先,港阔水深是至关重要的。宽阔的港口能够容纳大型船舶,而足够的水深则确保船舶在停靠时不会搁浅。这就要求河流对岸边有一定的侵蚀作用,使得港口区域的水深能够满足大型船舶的吃水要求。
其次,避风避浪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天然港湾内部相对封闭,能够有效减少风浪对港口的影响,为船舶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停靠环境。
此外,港口的通行时间长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较短的冰期意味着港口在冬季也能保持畅通,减少因结冰而导致的航运中断。同时,泥沙淤积少可以保证航道的深度和宽度,避免因泥沙堆积而影响船舶的通行。
地形平坦开阔同样是建造港口的重要条件之一。稳定的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难度降低,有利于港口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气候条件优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恶劣天气少、自然灾害少的地区,能够为港口的运营提供更稳定的环境,减少因天气原因导致的船舶延误和货物损失。
最后,充足的水源是满足港口运营需求的基本条件。无论是船舶的加水、清洗,还是港口设施的运行,都离不开大量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