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过年的时候回老家吗?
如果不回去的话,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我说的是除工作以外的其它因素。
到底是因为没钱,还是因为没家,甚至说是因为没人。
对于大部分单身大龄青年来说,现阶段主要面临三大问题,工作、婚姻、家庭,这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就像是在一条沟渠上的三座水池。
前两年好像就有一个段子,说是我们00后都开始做产检了,你们90后还没找到对象吗?
在旁人看来这句话呵呵一笑就过去了,但是在当事人看来,这踏马就是事实。
到了一定的年纪只要没结婚,就必然被催婚,尤其是平时在外打工不回家的,到了年底很多都会被安排相亲,当然了这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相亲时是看父母愿意还是看孩子愿意,这是分歧的重点。
用孩子的观点来说,这是要跟自己过一辈子的人,以自己的意见为主,父母可以提供参考,有什么事商量。
不过对于某些父母来说,孩子的事就应该由家长做主,就算是找对象也要父母相中才行。
甚至有些过分家长,相亲前就会给子女打预防针,说些什么叫好什么叫合适,一山看着一山高,我们当父母的凑合过日子也把你养这么大,所以是个男的或者是个女的就行。
不过各位父母你们觉得,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相亲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到底是回家找对象还是回去吵架。
另外一部分年轻人根本不愿意相亲也不谈对象,甚至在生活中会刻意和异性保持距离。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体面不累且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多女孩子也希望能嫁一个条件好的人家,网络上很多营销号也是这么宣传的,人之常情,不过这个命题前后矛盾。
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是普通人,资源配置是金字塔形状,越是往上资源越多人越少,越是往下资源越少人越多。
普通的收入,无法满足普通+1或者普通+n的要求。
既然资本做好了铺垫那么就会在关键时刻给出答案,办法也很简单——贷款。
车贷、房贷、先用后付、各种消费贷层出不穷,你们办了事,我们挣了钱,看上去是一举两得,但如果这种情况是资本有意引导营造出来的呢!
这么一来物质生活大于感情基础,但借来的总是要还的,而且还得付利息。
以普通的收入去支付这些要求产生的费用,生活压力必然会增加。
房贷30年,车贷10年,日常生活开销,过节需要有仪式感。
打个比方一个人结婚买房贷款30年,结婚第二年生孩子,孩子25岁结婚,特么等孩子结婚的时候,他爹结婚的房贷还没还完。
儿子贷,孙子贷,真成了一代又一贷。
有老板就说过,招聘的时候不要年轻人,小年轻没什么压力,稍微给他点气受说不干就不干了。
要那种30来岁的,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有车贷房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不会随便撂挑子方便压榨,就算是提些无理要求也不会轻易辞职。
当然了资本家管这个叫抗压能力强,美其名曰是一种优秀品质。(ctmd)
在这种buff叠满的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出现离婚率追上结婚率甚至反超的局面。
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另一条路,一身清贫怎敢入繁华,两袖清风怎敢误佳人。
这帮人把婚姻看作是一种责任,认为孝敬父母给予妻子优越的生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当然了本来也是这样)
但是以自己目前的情况和能力,给不了自己想给的,所以默默的跟异性保持距离。
(是给不了他自己想给的,不是给不了你想要的,这里有区别。)
这样的人,你说他有责任心也好,说他懦弱也罢,能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大概率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
不过近几年的就业环境,让以上两种人都不太好过。
上面这个主要是没钱的,接着咱们再来说说没家的。
都说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风格。
那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父母的身份再加上一句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你好,很多人哪怕无形或者有形当中受到了伤害,也根本没有办法去反抗。
很多年轻的小伙伴可能不清楚雷电法王杨教授的事,不过后来的豫章书院跟杨教授的模式差不多,但是远没有杨教授精明,因为杨教授最后并没有受到法律制裁。
那年由于雷电法王的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央视曾出过一期专题节目来报道这个事。
在节目的最后记者问了那些父母几个问题,总结一下就是,那些被送进诫网瘾学校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并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动手,平常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在工作和生意不顺心的时候喜欢对家庭成员撒气。
并且这些父母对于孩子在戒网瘾学校的遭遇都是知情的,除了进入电击室以外,家长都是全程陪同。
对于这种家长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孩子遭遇了什么,他们所维护的是作为家长身份的权威。
在他们眼里可以相信任何人,喜欢听信别人的谗言,却唯独不会相信自己的孩子,有些事不管孩子做的对还是做的错,只要没有按照他们说的做就一定不对。
这样的父母对子女有一种近乎病态的掌控欲,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往往使用高压政策。等孩子长大高压政策效果不好的时候,甚至会搞出些寻死觅活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
所以尽管杨教授对很多人进行了,囚禁、殴打、电击等虐待,但还是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归根究底是那些家长做了杨教授的护身符,因为如果杨教授受到了审判,那就代表这些父母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他们是绝对不会认的。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退一步讲,没有到虐待孩子这种程度,但是家里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吵架。
甚至一方喜欢挑事,不仅要在争执的过程中占据上风,还喜欢把挑起事端的罪名按在别人身上的。
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外面玩,听风就是雨,在外面被人攀比捧高踩低的讽刺几句,不敢跟别人争论但是敢回家折腾自己老婆孩子,呵呵。
那么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于婚姻是一种什么态度,会不会产生抵触甚至恐惧心理。
毕竟父母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里,没有幸福只有争吵,那么将来他们如果结婚了,该怎样跟自己的另一半相处,又该怎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各位家长老爷,你们有没有反思过事情的起因,是不是就直接对着孩子一顿训斥呢?
说完了坏的咱们再说些好的,其实绝大多数父母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我们经历过计划生育比较严的这一代。
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冷处不敢搁热处不敢放。
不过我们的父母大多是六零后和七零后,他们真正过了苦日子思想也较为守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整体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义务教育的普及再加上后来的出门打工,使得我们在理念和思维方式上跟父母发生了分歧,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沟通不好的话,很容易产生矛盾。
其实这部分父母正是经历过苦日子,所以才想尽力为我们遮风挡雨,但是因为时代的改变,所以他们那种方式可能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原则上还是建议大家理解他们,其它的还是尽量想办法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