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在清朝被称之为景山,也就是现在的景山公园,坐落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正北方向,出了神武门,只要过一条马路便是了。它西邻北海公园,北海公园,明时期叫西苑。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站在景山之上,可以一览北京全貌,不光整个故宫博物院尽收眼底,连东三环的国贸也清晰可见。
煤山是明时期的称呼,虽然崇祯帝也这么叫,但这是俗称,也就是民间称呼,而真正的煤山,它的大名叫万岁山。此区域,金代就有,元代至元四年建大都时就是皇城的御园,到了明永乐十八年堆筑了万岁山。
由上面可知,景山的形成并非天然,而是一座完全由人工堆砌的山丘,其由来与北京城的建设紧密相关。
在我国古代都城规划中,一直遵循着背山面水、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风水格局和礼制思想。
一座理想的皇宫应该是背靠着一座山,这座山被称为镇山或靠山,也象征着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安定,再加上皇宫前方的护城河,有水流环绕,就形成了金城环抱之势。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元大都和明北京城在修建时,不论是元大内也好,明紫禁城也罢,北面都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没有天然的山体作为屏障,这在风水上就被认为是一个缺陷。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明朝在修建紫禁城时,便决定在宫城的正北方,即中轴线的端点之上,用人工堆筑一座山,作为整个皇城的镇山,这也就是煤山,也就是万岁山最原始的由来,它被赋予了镇守皇城、保佑江山永固的神圣意义。
金时期,把开凿北海,也就是西华潭的淤泥堆在了皇宫后面,称之为青山。元忽必烈进京后,亲定青山为皇家后苑。后来,明灭了元,元大内被拆的渣土淤泥也被压在了青山之上。
明朝建立后,为了破除前朝的王气,于是将元朝的大部分的宫殿都拆除了,修建了紫禁城。
修紫禁城,挖环绕宫城的筒子河,还有太液池等水系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的泥土和挖掘物。而这些工程中产生的渣土、废墟以及开挖河湖的泥土,便集中堆放在了紫禁城北侧预先选定好的位置上,镇在原青山之上,日积月累,便形成了一座高大的人工山。
所以,煤山的山体里,实际上埋藏着元朝宫殿的遗址。
既然这山它的作用是镇山,镇前朝的王气,那就命名为万岁山吧。
每一个王朝在兴建之初,都会未雨绸缪,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据传说,当时北元还存在,为了防止万一京城被围困时断粮断燃料,朝廷在万岁山下秘密储存了大量的煤炭,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万岁山又得名煤山。
煤山,山体颜色黝黑,看起来像煤堆得的一样,至于里边到底真的有没有煤,连崇祯帝自己都不知道,但他从俗从众,也习惯称万岁山为煤山。
煤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这条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而煤山正处于紫禁城北方的核心位置。
煤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形成一个优美的弧形,其中主峰最高,位于中轴线上。左右各有两座次峰,对称分布。这个五的数字,也暗合了传统的五岳观念,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山上修建了大量的皇家建筑,有毓秀亭、寿春亭、集芳亭、长春亭、会景亭等,且广植松、柏、槐等树木,郁郁葱葱。同时,还养有鹤、鹿等象征长寿和祥瑞的动物,宛如仙境一般。
不仅如此,山上还种植了各种果树,被称为百果园,专供皇室食用和观赏。其北侧,还有嘉靖皇帝修建的一些皇家道观,如观德殿、和永寿殿等。
崇祯帝想到了小时候,他常去煤山玩耍,去观德殿祭祀和习射,虽然习射得不怎么样,但煤山的每一处,他都了如指掌。
玄妙道长所提到的歪脖子树,他心中清楚得很,小时候,他常常让太监把秋千挂在树上荡漾。不过这棵树,是不是就是白色无脸面具之人口中的歪脖子树?问是否满意是什么意思?难道如今这棵树还能承载住他这个成年人的体重吗?
崇祯帝刚想到这里,只见曹化淳带着焕然一新的骆养性又回来了,跟那乞丐模样,简直判若两人。
崇祯帝放下茶杯,突然灵机一动,盯着骆养性道:“确实看上去干净了不少,你现在回去,再把那身乞丐打扮换回来,然后见朕。”
再换回来?这是什么神操作?骆养性不知所措地看着曹化淳。
曹化淳小心翼翼地问道:“五爷,骆指挥使刚洗完澡,再换回乞丐的衣服,恐怕不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