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降仪式甫毕,王忠嗣便率领卫伯玉、王思礼等心腹将领踏入了渤海皇宫。
这座融合了唐风与靺鞨特色的宫殿群虽不及长安大明宫恢弘,却在冰天雪地中自有一番雍容气度。
王忠嗣当即下令由白孝德整编降军,精壮者充入行伍,老弱则发放钱粮遣返故里,既要扩充实力,亦需收揽民心。
田承嗣远远望见王忠嗣的玄甲卫队开进朱雀门,攥着刀柄的手指节发白,终究还是默然引兵退去。
当安守忠与田乾真听得禀报,二人对着辽东沙盘沉吟良久。
田乾真以竹鞭划过营州至龙泉府的驿道:“河北军既占皇宫,不妨暂避其锋。王忠嗣若敢私吞战利品,我等握有先登之功的实据,何惧朝堂对质?”
安守忠与田乾真一商量,既然河北军控制了皇宫,那就暂时让给他们,王忠嗣要是敢侵吞战利品就上书弹劾,反正先登之功属于辽东军,不怕他王忠嗣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龙泉府是渤海国都,城内居民超过十万,另外还有能容纳七八万人的营房,以及若干寺庙、道观等等。
有了建筑栖身,就不用再担心东北的严寒,王忠嗣也就不用再急着退兵。
幽州已经被李泌和颜季明控制,王忠嗣也不能再回去强行夺权,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暂时屯兵龙泉城,作为自己的大本营。
多年的戎马生涯下来,王忠嗣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自己要想避免这个下场,最好手中一直掌控着嫡系部队,皇帝就不敢把自己往死路上逼。
龙泉府处在土地肥沃的东北平原上,城内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周围还有大量的州县拱卫,即便与幽州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因此王忠嗣决定把龙泉府作为自己的立命之地。
经过七日的血战,王忠嗣麾下的河北军折损了三万人,还剩下八万多,这是王忠嗣倚仗的嫡系部队。
除河北军之外,安守忠统帅的辽东军也战死了一万八千人,两军叠加,就是唐军攻破龙泉城付出的伤亡代价,可谓是用人命换回的一座城池。
王忠嗣一边修书向长安报捷,一边任命地方官员出榜安民,晓谕龙泉城内以及治下各县百姓,从今以后,渤海国不复存在,这片土地从此纳入了大唐版图。
龙泉城内的营房最多只能容纳八万人,将近二十万唐军涌进城内,根本无法安置,寺庙、道观里人满为患,依旧有许多士卒在大街上扎营避寒。
此时的龙泉府正值初雪降临,十万居民与数万降卒让这座东北巨邑更显拥挤。
寺庙道观挤满了避寒的唐军,连街边屋檐下都扎起连绵营帐。
王忠嗣站在皇宫望楼远眺,见城郭间炊烟与雪雾交融,不由想起李泌掌控的幽州。
既然归路已断,这土地肥沃、城防坚固的渤海旧都,正是养精蓄锐的绝佳根基。
王忠嗣当即以最高统帅的名义给安守忠下了一道命令,命他率领辽东军退回营州待命。
安守忠接到命令后想要引兵返回营州,田承嗣献言道:“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这王忠嗣如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捷报传到长安后十有八九会被调回京城。
到那时,王忠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遵诏回京, 要么找借口赖在龙泉城不走。
无论他怎么选择,圣人肯定都会让将军你坐镇龙泉府,末将认为不用退回营州。”
安守忠道:“我并没有与王忠嗣争功的念头,只想保住义父的性命。”
田承嗣道:“将军的地位越重要,大唐皇帝越依仗将军,你的义父就越安全。”
“言之有理!”
安守忠摩挲着颌下的胡须,接受了田承嗣的建议,“但王忠嗣是圣人钦定的北方主帅,我军如果赖在龙泉城不走,那就是抗命,他一定会上书弹劾本帅。
本帅被贬倒是无所谓,只怕连累了诸位兄弟,影响了你们的封赏。
田乾真建议道:“我们先答应下来,率兵走到显德府的时候找借口留下来等候朝廷的圣谕,再做定夺。”
“如此甚好!”
安守忠同意了田乾真的建议,下令全军撤出龙泉府,顺着去显德府的驿道南下,等走到显德府的时候赖着不走,等候朝廷的调遣。
田承嗣又道:“将军你是辽东军的主帅,也应该上书一封,表奏龙泉府的战况,替诸位同僚表功,不能让朝廷听信王忠嗣的一面之词。”
安守忠当即命幕僚起草了一封奏折,替辽东军的将士表功,并重点表述了辽东军先登城墙之功,最后还提及了河北军包围渤海皇宫,不让辽东军靠近一事。
奏折送出之后,安守忠率领六万辽东军连夜撤出龙泉城,甚至都没去向王忠嗣辞行。
见辽东军退走,王忠嗣十分高兴,这下就可以独掌龙泉城,把这里变成自己的大本营了。
白孝德又向王忠嗣建议,趁着时节刚刚进入十月,可以命安思顺率领麾下的兵马前去平定西面的莫颉府。
等平定了莫颉府后天寒地冻,安思顺统帅的两万多人就只能在那里过冬,等明年春暖的时候再把安思顺撵回河北即可。
王忠嗣立即召见安思顺,委婉的道:“虽然莫颉府已经宣布投降,但城内的官员都是渤海人,故此有劳安将军率部去莫颉府稳定局面。”
安思顺统帅的两万人来自河东,一直遭到河北军的轻视,干的都是押运粮草、攻打县城这种辅助的事情,因此安思顺也不想留下来,接了命令后立刻率部出城,顶着寒风赶往五百里之遥的莫颉府。
安思顺前脚刚走,有驿卒送到来自长安的八百里加急文书,王忠嗣看完后心情瞬间低落了下来。
“晋公,不知发生了何事?”
看到王忠嗣的面色突然变得难看,白孝德不解的询问。
王忠嗣烦躁的把来自兵部的公文丢了出去:“自己看!”
白孝德弯腰捡起,看完之后方才知道内容,原来就在二十多天之前,大唐皇帝率领的二十万唐军攻克了逻些城,逼迫吐蕃投降,彻底灭亡了这个大唐的一生之敌。
这意味着渤海国的灭亡在吐蕃灭亡之后,而且渤海国的国力也不能与吐蕃相比,这就让王忠嗣的功劳黯然失色。
白孝德苦笑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晋公也不必烦恼,皇帝亲征吐蕃,动用了将近五十万大军,而且前后历经三年,方才灭亡了吐蕃。
而晋公灭渤海国自今年四月出征,至九月份平定,不过才用了五个月而已,相比之下,还是晋公的功劳更耀眼。”
卫伯玉、王思礼纷纷附和。
“孝德兄所言极是,统率灭蕃大军的主将乃是当今圣人,也就是说哥舒翰、李光弼、仆固怀恩、高仙芝都不是头功,自然不能与晋公相比,所以大唐中兴功劳最大的依旧是晋公。”
听了麾下将领的安抚,王忠嗣的心情这才好转:“诸位言之有理,那李光弼目前是郡公,仆固怀恩是县公,哥舒翰与高仙芝更不过只是个侯爵。
就算他们有些功劳,也压不过本帅的晋公,我倒要看看圣人这次会给我们什么封赏?”
卫伯玉道:“按照功劳,晋公就算只升一级,也应该封郡王才算合理。”
白孝德道:“自古以来,功高者不过灭国,晋公破幽州俘虏李璘在前,克沧州逼死安庆绪在后,现在又攻克龙泉府,灭亡了渤海国,陛下就算赐爵亲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倒要看看,大唐皇帝这次会如何封赏本帅?”
众将的附和声中,王忠嗣推开雕花木窗,任凭寒风卷着雪粒扑打战袍。
远天铅云低垂,他心中暗涌翻腾,那个远在长安的皇帝,究竟会如何对待自己这个手握重兵的灭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