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激动,声音越来越大,唾沫星子像雨点一样四处飞溅。只见他手舞足蹈地继续说道:“你们再给我编造几个故事,就说陛下在少年时期就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迹象,比如什么紫气东来啊,或者是在梦中得到了上天授予的天书之类的——”
“可是陛下最讨厌这些谶纬之说了啊!”一个书生小心翼翼地插嘴道,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
“笨蛋!”邓晨突然怒吼一声,把那个书生吓得一哆嗦,“正是因为陛下不相信这些,我们才要这么说啊!这样才能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叫做……反差萌!”
“反差……什么?”书生一脸茫然地问道。
“咳咳,就是对比!对比你们总该懂吧?”邓晨有些不耐烦地解释道,同时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总之,三日后,我要让整个洛阳城,无论是酒肆、茶坊,还是街头巷尾,所有人都在传颂陛下的圣明。谁要是能把这个故事传得好,我这里自然有赏赐给他;但要是有谁敢唱反调——”他冷笑一声,眼神变得冷酷如刀,“那就别怪本官请他进宫去,和桓谭一起作伴了!”
众人听到这里,都不约而同地打了个寒颤,仿佛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脑门。
三日后,洛阳城果然变了天。
酒肆里的酒馆儿,那叫一个名目繁多的啊!“话说那桓谭老儿,口无遮拦地,就像被一层薄薄的雾笼罩着一样,她们也在慢慢地走着,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不为人的故事。”
酒馆里的酒馆儿,那叫一个名目繁多的呀!
酒馆儿,酒馆里的酒客们,就像一群嚼舌妇、交头接耳似乎说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不是他们喝醉了,因为茶舍里也一样,到处都是三五一起,议论纷纷,没人在意茶香与否,诡异氛围弥漫四周。
我怎么听说的是陛下出生时,满屋发光,跟点了十斤油灯似的?
管他呢!反正陛下是千古一帝,准没错!
“不止,我听说他是天选之子,真正的天子。”人群中又有人高声说道:“你们说得都不算稀奇,我听闻陛下征战之时,有白虎相伴,那白虎浑身雪白,威风凛凛,所到之处敌军无不胆寒!”众人听了,皆是满脸惊叹。还有人附和道:“对对对,我也听说陛下能召唤风雨,在关键时刻,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助他扭转战局。”大家越传越神,仿佛刘秀不是凡人,而是下凡拯救苍生的神仙。就连街边卖菜的老妇也加入了讨论:“俺觉得陛下那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天下在他手里,必定是国泰民安。”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一时间,刘秀的圣明在洛阳城被传得神乎其神,百姓们对他的敬仰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而邓晨躲在暗处,看着这一切,嘴角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在宁静的书院里,一群夫子们围坐在一起,他们的话题围绕着当今圣上展开。其中一位夫子面带感慨地说道:“陛下不仅赦免了桓谭,还对其赏赐有加,此等宽容大度,实乃罕见啊!”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对圣上的钦佩之情。
另一位夫子紧接着附和道:“是啊,陛下之德,犹如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天下百姓。他的仁慈和宽容,让我们这些臣子都深感敬佩。”
周围的夫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的讨论声在书院里回荡,仿佛也在传递着对圣上的赞美和敬仰。
而在一旁的学子们,则静静地倾听着夫子们的交谈,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圣上的宽容和大度,无疑给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仁德和胸怀。
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好不热闹。百姓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正热烈地谈论着当今陛下的仁德。
“陛下对桓谭的宽容,可真是令人钦佩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感慨地说道,他的声音虽然有些低沉,但却充满了对陛下的敬仰之情。
“是啊,桓谭那样冒犯陛下,陛下竟然还能如此宽宏大量,这等胸怀,实在是罕见!”旁边的一位妇人随声附和道,她的脸上洋溢着对陛下的赞美之色。
“陛下如此圣明,必定会带领我们走向繁荣昌盛!”另一个人高声喊道,他的话语引起了周围人们的共鸣,大家纷纷点头称是。
就在这时,一群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玩耍,他们的欢声笑语为这热闹的场面增添了几分生机。孩子们虽然年纪尚小,但也能听懂大人们的谈论,他们的心中同样对陛下充满了敬仰之情。
在广袤的农田里,农夫们辛勤劳作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穿梭,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然而,即使在劳作的间隙,他们也不忘谈论起那位高高在上的陛下。
一位农夫感慨地说道:“陛下的宽容真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仁慈啊!他不仅没有因为我们这些平民百姓的一些小错误而惩罚我们,反而还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这样的陛下,真是我们的福气啊!”
另一位农夫紧接着附和道:“是啊,陛下就是我们的明君!他关心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需求。我们一定要努力耕种,为国家贡献更多的粮食,以报答陛下的恩德。”
周围的农夫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对陛下的赞美之声此起彼伏,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遍了整个农田。
这股赞美之风并没有局限于农田之中,它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开来。朝野上下,无论是公卿大夫还是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在传颂着刘秀的圣明。
桓谭的《新论》依然在流传,但人们对它的解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人们认为这本书是在批判谶纬,但如今,人们却将其视为见证一位明君容忍异见的传奇。
在这个充满赞誉的时代里,刘秀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他的宽容和仁慈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楷模,激励着每一个人去追求善良和正义。
七日后,刘秀如往常一样上朝。朝堂之上,群臣异口同声地高呼:“陛下虚怀若谷,千古一帝,臣等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