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收起军令,将印鉴交予于适道:“好生收着。”又命身旁一个亲兵道:“速去集齐将士,尽数赶往北含辉门。”
见那亲兵去了,秦玉又道:“此间不必再管,金吾卫兵士只关押在大牢之中,不可放他走了便是。众将士随我一同去北含辉门。只须尽快打开城门,放左骁卫进城,洪庆纵然得了信,也无能为矣。”
忽地心念一动,道:“不好,我若是洪庆,要如何应对?衙门失守,夺回也无用处;城门若开,只怕也赶不及。却如何是好?陈太尉府邸。”
秦玉看看洪钟,又看看于适,道:“攻打陈太尉府邸,若能擒住陈太尉,万事俱休,纵然陈太尉不在府中,若拿住陈太尉家眷,也未必便败。就是如此。”
洪钟与于适皆看着秦玉,却是不知所措。秦玉道:“他马厩之中有多少匹马?”
于适道:“黑暗之中看不甚清,总有百十匹。”
秦玉道:“好,尽数牵来。三郎,你率五十人赶往陈太尉府,助陈太尉守住府邸。陈太尉府中只卫公器率着三十几个亲兵守卫,洪庆若调金吾卫去攻,只怕寡不敌众。陈太尉若有失,我等皆无葬身之地矣。你只须守住一个时辰,待我大军进城,便是大功告成。”
于适抱拳道:“是,于适知道了。于适纵然拼了这条性命,也定要保住陈太尉府邸不失。”说罢回身去了。
秦玉又向洪钟道:“振远率其余将士随我赶往北含辉门。”
洪钟亢声道:“是,末将遵令。”
顷刻间兵马集齐,秦玉一声令下,洪钟、于适各率兵马分头而去。
秦玉再不避人耳目,众将士或骑马或步行,皆打起火把,浩浩荡荡向东行去。出禁卫军都指挥使司后门,只走出三里地,便是内城望春门。洪钟手执都宣抚使司腰牌与金吾卫军令上前叫门。内城守门兵马不多,守门将领见秦玉近卫亲军声势浩大,不敢阻拦,只得打开城门放行。秦玉命留下二十兵士把守望春门,此门不得再关闭。
出望春门又向东行,大约六七里地,便望见北含辉门城楼。因恐被洪庆抢了先,秦玉与洪钟率五十余骑在前,先到了北含辉门城下。城门守将远远看见,竟以三百余兵马在城下列成阵势相迎。原来这北含辉门是城东大门,金吾卫有五百余兵马守卫,此番竟是严阵以待。
两军相距只二十步,秦玉勒住马,只见前方金吾卫灯笼下一员将领跃马出众,高声喝道:“来的是何处兵马,勿要再往前行。此乃城门重地,若再前行,以谋逆攻城论处。”
洪钟催马前行几步,喝道:“我乃熊飞军近卫亲军,奉圣命接掌北含辉门,有旨意在此。你是何人?”
那将领道:“原来是熊飞军的兄弟。末将职责所在,不敢轻忽,将军莫怪。末将是金吾卫外城东厢城门使贾充,甲胄在身,不能施以全礼,将军恕罪。不敢请教将军尊姓,任何处差使?”
城门使品秩是正七品,在金吾卫中也算得要员,寻常时日里并不需亲自宿卫城门。逢有外敌入寇,或是天子回銮等大事之时,才要城门使亲自镇守。今日这贾充竟亲自值夜守门,那必是洪庆有所防备,亲自调遣了。
洪钟道:“原来是贾阍使,失敬了。有主将在此,我不敢报名,这位是我熊飞军都指挥使秦都司。”
那贾充闻言大惊,却只身子一晃,仍未下马,只在马上抱拳遥施一礼,道:“末将贾充参见秦都司。”
因他有差使在身,秦玉也不能责他失礼,便磕马上前,道:“贾阍使,圣旨在此,上前来领旨。”
贾充略一犹豫,却终不敢抗旨,只得催马上前,身后两个亲兵也催马紧随。到秦玉洪钟身前停下,却仍不下马。
秦玉从怀中取出圣旨与军令,递与洪钟道:“与他看。”
洪钟接了下马,贾充与两个亲兵见了,这才拢辔下马。洪钟道:“圣旨不是给你的,我便不宣旨了,贾阍使自看罢。”说着将圣旨递过。
贾充却再不敢越礼,急跪地举双手接过圣旨,小心打开来看。身后两个亲兵虽也跪地,仍将手中火把前探。贾充就着火把之光看毕文字又细看两枚玺印,确无丝毫破绽,只得又将圣旨奉还洪钟。
洪钟又将金吾卫军令递与贾充,道:“这是金吾卫军令,贾阍使也不必跪接了。”
贾充见洪钟有礼有节,疑心已打消了大半,便起身接过军令,打开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奉圣旨,熊飞军都指挥使秦玉接管梁州外城各城门,禁卫军金吾卫驻防各司悉听都指挥使秦玉军令,违令者斩。”左侧是清清楚楚金吾卫关防大印。
看过军令,贾充凝神细思,良久才将军令呈还洪钟。洪钟早等得不耐,道:“圣旨与军令贾阍使都已看过了,便请贵军马让开,秦都司要上城查看城防。”
贾充支吾道:“这...请秦都司恕末将不能奉命。”说罢后退两步,立于马旁。若见异动,只怕立时便要上马交战。
洪钟大怒,喝道:“贾阍使这是何意?这圣旨与军令莫非有假?”
贾充道:“末将职位低微,未曾见过圣旨,不知真假,然这道军令确是不假。”
洪钟道:“既是如此,你为何不奉军令?这‘违令者斩’四字,莫非是虚设的么?”
贾充侧身按住腰刀,道:“这位将军只怕不知,前几日我禁卫军洪太尉亲下一道军令,城门各驻防兵马,见有军令,须有洪太尉禁卫军关防大印,方可奉命。其余各司印鉴皆不奉命。末将是洪太尉麾下,不敢不遵钧命,请秦都司恕罪。”
洪钟大怒,喝道:“这是圣旨你不见?洪太尉钧命大得过圣旨?”
贾充道:“将军息怒。末将以为,或是今夜事急,秦都司不及寻到洪太尉,因此才不见洪太尉军令。这时辰洪太尉必在府中,秦都司何不到洪太尉府上去寻?定能一寻便得,也耽搁不了许多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