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摆胯、凸肩、甩屁股是很难看的,这种近身打法是要蜻蜓点水一般,一闪一闪的。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
你的步法强,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
对于交手的大原则,唐维禄总结为:“身子挂在手上,眼睛盯着根节,冷静。”
手上要挂着身体一二百斤的分量,拳谱有“追风赶月不放松”的话。
追上敌人容易,身子能追上自己的手,就难了; 肩膀为根节,敌人要有作为,肩膀必有征兆。
练武人练出眼力容易,养成明察秋毫的习惯,就难了; 而最难的是冷静,练功夫练得开了智。方能冷静。
腿击法是身法的发挥,所以练腿先练身。
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
不是爱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有出手就足合适的。
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跟高手比武,精神一亢奋就觉得有种东西兴旺起来,这就是力到丹田。
说不清楚,只能体会,站桩就兴旺这个东西。
形意拳专有打法,那是另一种分寸。
薛颠的打法,在“占先于”方面有独到之处。示范时,做徒弟的防不住他。
他的手到徒弟身上,就变打为摔了。
把人摔出去,又一下捞起来,在他的手里不会受伤。
做徒弟的被他吓几次,反应能力都有所提高。
只有崩拳和蛇行,是我多年练武、比武自然形成的。
我的崩拳、蛇行都只是看似崩拳、蛇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顺手就行了。
形意拳是一动就有步数,身形得换在点上。
看着你的动静,变得越快越好,越小越好。
犹如好朋友见而一下就搭上了肩膀,得一下就近了,敌身。
至于薛颠的马形,叫“马形炮”,手势与炮拳相似,犹如马立着前腿蹬人,也是在脚上有劲撑着。
马形藏着腿击,绊子,跟着手变。形意拳是主要攻中路的拳。
崩拳要坐腰,一坐腰,人就低蹿出去,正好打在敌人的胸膛、小腹。
站桩时也要揣摩提腰坐腰。微微活动着。
这是拳法融在桩法中。
能硬打硬进,也不硬打硬进,一对一,可以硬碰硬,但一个对七八个时,怎么办?
练武修出的劲道跟人硬拼了,那么练武修出的灵性干什么呢?
内劲是虎、身法是龙,功力足还要智慧深。
只能力胜,是俗于,能智取人,方是高人。
练法的大纲是“二十四法”,打法的大纲是“八打”。
师傅们讲拳都是结合着个人体验,在这两首歌诀上发挥。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鸡形是头打,鸡啄米就是擒住敌人两手时,用头下“啄”鼻软骨,上顶下巴。
“啄”鼻软骨能让敌人血流满面,而项下巴,能一下把敌人顶晕过去。
鸡形头打就是练头,头为一身之枢纽,头部僵硬、脚下再能变步数,转换身形时也仍然快不了。
鸡总是一探头一探头地走,以头领身,鸡形就足用这个方法练身子。
形意拳在发力时,只在碰到对手身上的瞬间,手才握紧。
同样的道理,只在打倒敌人的一瞬间,才露真形——这是五形拳的用法,只用一点,一点即可。
大部分时间存而不用,神经上有储备就行了。
《西游记》里的妖精,关键时候才显原形。“真身只在刹那间”。
从拍打苍蝇到传统武术的实战格斗
经过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苍蝇属于高频率昆虫动物,在苍蝇的眼里,人的频率很低,就好像比人看蜗牛一样,人如果不借助器械想轻易的打死苍蝇也是不容易的。
苍蝇令人生恶,每每给人带来麻烦和不洁,因此凡是在家见到了都要将其击毙而心静,但是有些时候药物又不能使用,只有拍打而歼之。
拍打苍蝇也要研究其习性,研究打法,才能事半功倍。
苍蝇的频率是人的十倍,当你拿起蝇子拍去拍打时,它早已逃之夭夭,或者你举起蝇拍还没有打下,它就仓皇逃命而去,其迅疾往往另你有点无奈。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发现,苍蝇逃跑起飞的瞬间,是猛然向后跳起角度为45度,距离约15厘米后转变方向飞而遁之。
知道了苍蝇的这个习性规律,在拍打苍蝇时就不要从其头前下拍打击,要从其尾部斜下拍打,正好拦截其逃遁路线,将其击毙。
另外拍打苍蝇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打击距离和打击速度,不能在距离苍蝇一米以外发起攻击。
否则,过早暴露了攻击意图也容易让其逃跑,应该是悄悄接近,当拍子接近其距离约30厘米时,以最迅疾的打击速度盖之。
以冷脆加速,猛然一践(此动作在形意拳里称之为“践拳”,也叫“崩拳”,当然其劲力与意念与之不大径庭,但道理如出一辙),瞬间皆毙。
掌握苍蝇的习性和按照以上战术,出击命中成功率是95%,几乎是拍无虚发,(由于苍蝇的体性结构与人相比,不需要力度因素,在此不赘述),大家看后不妨去验证一下此战术?
在具体的对抗实战中况且不是如此呢?
虽然人和人之间对抗还有很多因素,角度、距离、速度和力度是仍然是研究的最重要课题。
在实战中要想将对方干净利索打倒在地,打击的角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什么样的角度为最佳的打击角度?
就是在其身后没有支撑点的瞬间,对其猛然攻击,无论是面部或者胸腹部,只要在这个战机下钻入中门,一击定乾坤,对方必败无疑。
如若是攻击在对方的支撑反作用力点上,不但没有什么收效,反而给对方带来后发先至的机会,或者被对方所利用而败北。
有很多例子就是角度不对,没有打倒对方反被对方所弹,倒退后倒。
刺枪,点棍也是如此,需要把握一定的角度才能有利于攻击和防御。
掌握最佳打击距离是实际对抗中又一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打击距离越短命中率就越高,反之越低。
如果利用后摆拳打击对方,虽然打击力度大,但是打击距离太长,切容易暴露打击意图,容易被对方防御并利用。
既要打击距离短、命中率高、又要有强劲打击力度才是最佳的打击距离,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