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子眼眸微冷,盯着迎亲队伍前的使臣,认了出来,正是谢家大公子谢勇。
在京都时,小团子与此人交过手,那时的小团子时不时以弟弟的身份微服出宫,此人在她手上吃过苦头,也丢个丑。
宋九也认出了前头的谢大公子。
所以和亲一事是左相府挑起的。
几人一路跟随,就见送亲队伍是往将军府去的,城中最威严的那处,正是方将军的府上。
而谢家军护送送亲队伍来到府外,瞧着样子决定在将军府落脚。
小团子想要潜入将军府打听情况,却被宋九拉住,“莫急,孩子,我想到一事。”
小团子回头看向爹娘,就见她家爹双手抱胸,眼眸发冷,眨也不眨的盯着谢家大公子,小团子暗感不妙。
再看母亲,母亲小声说道:“码头上的火药和武器,我知道是给谁的了。”
小团子大惊,再回头看着进了府门的队伍,也明白了母亲的用意。
宋九一直没将登州之事细说,想来南宫先生已经说过了,于是解释道:“谢家养私兵,在州郡地方捞钱,可有钱也未必能锻造出好武器,而燕国工匠元气大伤,这些年神机营的武器也不见起色。”
“直到宇哥儿归京,神机营才造出这一批火器,谢家盯了一路,没得到手,于是在边关打起了主意。”
“且不说这边将方诚与谢有无勾结,便说这火药能这么轻易从军营里运出来,还敢将火药存放于码头,便知他们在这边城的势力。”
“所以,我倒是想到一个将计就计的法子,就是要委屈了孩子你。”
宋九这么快想出了主意,小团子对母亲真是服气,母亲说的话,她无比相信,只要母亲让她做的事,她不会犹豫。
于是一家三口回到了小院。
回来时,一家三口没有见到底下的三姐弟,也没有多想,猜测着多半与密探院的人一起打探消息去了。
三人在堂屋坐下,宋九才说出自己的计划。
宋九太了解她家夫君的想法,她这会儿若不说出计划,她家夫君指不定半夜出门动手,而经过京都那一次,宋九后怕。
谢家大公子做为禁卫军统领,此番能来带送亲队伍来边城,必是经过了她家小圆子的同意,此事且不好去对证。
便说这送亲队伍里的兵全是谢家兵,就不对劲。
谢家几次派人想要拦下神机营的这一批货,得不到手,又出此下策,看来对这一批货势在必得。
既然如此,将这一批货弄走,便毁了他们此行的计划,只要货没有落他们手上,他们就走不了,也不会甘心离去。
而谢家没有得到这第一批货,就不可能拿去研制,便永远找不到锻造之法。
宋九拿出舆图,一家三口在桌案前商量了许久。
傍晚时分,全城戒严,想来方诚已经与这位谢家大公子达成一致,不管这和亲之事有无违和,都要借机将长公主送去和亲了。
如此情况下,小团子自然也没办法回寰州去,不过她也不回去,她不仅没有走,还在傍晚时分全城戒严之时,主动出现在将军府外。
那会儿小团子身边只带着一个小丫鬟梅枝,这七年来一直护在她身边的人,也管着小团子的生活起居。
主仆二人现身,立即被将军府的人带去了前堂。
正在前堂与方将军商量事情的谢勇,怎么也没有想到才下令全城戒严,长公主就出现了。
此番谢勇前来,可是带着送亲队伍和圣旨,要送长公主去寮国和亲,而他此行所带的不是禁卫军也不是京兵,而是谢家军。
长公主真就不怕死么?
谢勇若有所思的看向小团子,就这张脸,要不是她穿女装,还真就看着与皇上没有半分不同,那眉宇间的威严与贵气,真是一个模子出来的。
谢勇收回目光,手指在板指上摩挲。
方诚也是惊了一跳,长公主竟然送上门来了,先前在军营里带着亲信兵逃走时可不见她有半分犹豫,反而要和亲了,她倒是自告奋勇的赶来了。
方诚连忙上前行了一礼。
谢勇也不得不起身行礼。
小团子也是阔步来到主座坐下,居高临下的看着两人,问道:“本宫去寮国和亲,嫁给谁?”
小团子的目光落在谢勇的身上。
谢勇漫不经心的说道:“皇上说了,且不急着和亲,送亲队伍前来边城,是给寮国送消息的,而皇上更钟意的是寮国古里族,听说古里族已经夺得上京。”
小团子听后哈哈大笑,半晌停下,还赞叹道:“此计甚妙,也只有我弟弟想得出来,正好应州主帅即将大婚,何不借着此次和亲,将本宫送去应州,来一个里应外合。”
小团子这话简直是说到了方诚的心坎里,他做为边城主帅,不可能不想夺回燕云十六州,他立下大功,青史留名,是所有武将的终极追求。
而长公主此时给他送上机会,他岂能不抓住,何况还有神机营送来的火药和武器,不都在军营里么。
且长公主送去和亲,边城兵权不还得在他手上听他调遣么?
方诚面上一喜就要答应,谢勇连忙出声阻止。
“万万不可。”
小团子皱眉,盯着谢勇疑惑问道:“谢大公子为何要阻拦,你怕是还不知,神机营运送一批武器入了军营库房,方将军有了这批武器,再加上我在应州接应,此战必成。”
“谢公子此番和亲顺带还立下大功,回去岂不更好交代。”
小团子说得方诚更加动心,只是功劳再分一半给谢大公子,他是不太愿意的,一个和亲使臣还想着立功,咋想的。
谢勇脸色变了,再次出言阻止:“此战得从长计议,不可立即做下决断,再说我带着使臣团才来边城,往寮国送信的探子未归,也得等上一两日呢。”
想来等上的这一两日就是为了运走码头上的货而耽搁的时间吧。
小团子也不点破,于是看向方诚,问他的意见。
方诚虽说还得等两日动手有些不高兴,倒也觉得此事太过于急躁,的确要仔细安排一下。
于是方诚也认同了谢大公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