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城外,大小官员都翘首以盼,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
很快,大殿门开,里面走出了两道身影。
然而,却出乎了所有大臣们的预料,以至于众人第一时间甚至没反应过来怔在了原地。
为首的显然是朱元璋本人,而跟在他身后的,自然是不久前意气风发进宫的燕王朱棣。
叫众臣愕然的,不是他们的身份,而是此时他们身上那不合时宜的装扮。
已然卸甲不知多少年的洪武帝朱元璋,竟然穿了一身坚固的甲胄,目光锐利,全然没了老态。
与之相反的,是他身后面色微微苍白,脚步飘忽神色呆滞的燕王朱棣。
他活像是受了什么巨大的刺激,以至于头脑空白,一时都反应不过来。
朱元璋扫视了一圈,淡淡的沉声丢下一个炸弹。
“咱准备和老四北上走一趟,逐北元余孽,收河山旧土,南京城中暂留皇孙朱允炆镇守。”
朝臣们傻了。
今天好似没睡醒,听见太子死了,皇帝打算带着最后一个还能扛事儿的藩王去干一件脑袋得别到裤腰带上的事儿。
怎么,这大明江山……是不打算要啦?
“——陛下不可啊!!”
许久后,不知哪个朝臣发出一道尖锐的悲鸣,扑通一声就跪了,哭的可惨烈了。
“陛下若是心情不好,便、便拿臣等出气吧!!臣知晓您丧子悲痛,可万不可拿江山儿戏啊!!若您、若您这一去有个什么好歹,大明可怎么是好啊!!”
众人终于都从呆滞中回神,然后下饺子一样一个个扑通扑通的跪了。
哭爹喊娘不外如是了。
“陛下三思啊!!”
“不可!不不不可!!陛下龙体尊贵,怎可如此涉险!!”
“陛下这是拿臣等逗趣,是吧,定是吧?!”
此时此刻,他们倒宁可朱元璋拿他们出气了!!
大抵不过就是个死,何况能扛过四大案活到现在的,能有什么错还能被挑出来?
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总好过自家陛下带着藩王里最后的希望去送死啊!!
要是朱元璋和朱棣在征讨北元的时候出了点什么事儿,那他们也不用活了,整个大明朝收拾收拾散了吧!!
朱棣也似乎是惊醒着回过神来,一转身,也咬着牙朝朱元璋跪了。
“父皇——!!若您要征伐北元,儿臣定然幸不辱命,还请您坐镇京都,让儿臣自己去!!”
朱元璋六十五岁高龄,他百八十个胆子带朱元璋去打仗?!
朱棣也有点想要晕厥过去了。
朱元璋垂目望着跪了一地的臣子和儿子,神色似有阴沉。
他忽然冷笑了一声。
“怎么,众卿家是觉得咱已经老的走不动路了,是么?这天下是谁骑在马背上打下来的,我看诸位爱卿是忘了啊!”
往往,到这个地步,俨然朱元璋已经发怒的情况下,是绝无人敢再触他矛头的。
但此时此刻,大臣们尽管怕的瑟瑟发抖,但仍然没有一个要退的。
甚至有人梗着头,一边抖一边大声道。
“陛下,您再不服老,也已经老了,若是二十年前,臣等绝不阻拦!还请陛下爱护龙体,留守京都啊!!”
“还请陛下爱护龙体,留守京都!!”
“还请陛下爱护龙体,留守京都!!!”
……
此起彼伏的声音若海啸般将朱元璋淹没。
所有人都渴盼着他收回成命,哀哀的望着他。
可朱元璋的坚定,已经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似乎确确实实只是这么通知一声,而完全没有和谁商量的意思,摆摆手叫大臣们退下。
见无人退下,也懒得理会,径自整理着甲胄走了。
朱棣惶然的爬了起来,跌跌撞撞追了两步,“父皇……”
朱元璋看也不看他,只淡淡说。
“你若是不肯去,咱就自己去了,爱跪着,就回去跪吧。”
朱棣虎目含泪,咬着牙追上了他,嗓音嘶哑的屈从了。
“父皇……您若一定要去,还请务必允许儿臣随侍。”
朱元璋似乎总算舒展了一些,颇满意的驻足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
朱棣咬着牙垂头落泪,闷闷的应了一声。
此行终点,虽似乎不如他所料,可当这句称赞落下,他仍然不可抑制的升起了些许欣喜和满足。
……
在这场远征中,事实上,这对儿父子都对对方颇出所料。
对朱棣而言,自从被册封到北平做了北元余党的邻居,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交道的他已经非常谙熟蒙古骑兵的作战方式,甚至对战场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掌控。
今年三十多岁的朱棣已经是个合格的战争支配者,拥有着极强的战场敏锐度和综合素质。
他路上一度试图格外照顾朱元璋,可却渐渐发现朱元璋对战场的谙熟程度完全超出他一个不止一个档次,并且对蒙元骑兵的了解也完全碾压了他那点微不足道的经验。
这着实叫朱棣震撼。
毕竟,一个优秀的皇帝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大将,而以往的战场上,朱棣只听说父皇用兵如神,却并未听说过那些只有将军才能理解其中恐怖的细节。
于是,本就极其佩服朱元璋的朱棣不出所料的对朱元璋更加钦佩。
他向来谦逊,在蓝玉冯胜这等名将们面前也从来不摆皇室架子,虚心求学,更不必说他佩服的五体投地的父皇了。
一路上,早就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保镖的朱棣每天一睁眼就是去缠着父皇求学,不拘什么,能得一两指点就能高兴的欣喜若狂,然后反复回味练习。
而对朱元璋而言,朱棣这个孩子的优秀也时常叫他颇觉诧异。
尽管朱棣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了,但这三十多年来,父子二人的相处时间屈指可数,更不必说朱元璋实在很少将目光落到除了朱标之外的孩子身上。
朱棣是个尚武的优秀将领,这是朱元璋早知道的。
否则他也不会夺了蓝玉的兵权交给他去管理。
尽管如此,朱棣仍然优秀的有些出乎朱元璋的预料。
他谦虚好学,而且非常有天赋,往往一点就透,无论是军事上的,还是朱元璋似乎无意间夹杂进去的政事上的。
太子朱标是他花了最多心血的孩子,他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从小学习孔孟,通达圣人之言,一步步成长的仁义宽和,品德兼优。
他一直是朱元璋非常满意的继承人,也是他想象中最好的继承人。
朱元璋一度以为,大明会这样平稳不起一丝波澜的交到朱标的手里,然后按着他几乎规划好的路线一步步走下去。
朱标一定会是个优秀的明君,他毫不怀疑。
他的突然辞世,几乎打乱了朱元璋的一切设想,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中,他并非没有惶惑过大明的未来。
皇孙朱允炆是他的此选项,他尽管年幼,幼到朱元璋甚至还来不及看清楚他的资质,但至少是足够稳定的。
无妨,他再加把劲,尽可能的在临死前把朝中能清算的隐患全部都清算了——朱元璋这样想着。
可朱棣。
这样一个他本只单纯的用作此行的保障的儿子进入了他的视线。
朱元璋有时沉默的坐在一旁,冷眼看着他不知疲倦的舞刀弄枪,不拘小节的和身份低下的将士们勾肩搭背打成一片。
极偶尔的,他承认自己会有些晃神。
朱棣有些像李世民。
朱元璋想,不知不觉间,他的孩子竟然也可以用‘天潢贵胄’这个词来形容了。
他想起自己和李世民初遇之时,那个一看就天潢贵胄的少年朝他没有分毫偏见的露出笑容。
朱棣真的非常像他,像到有时候朱元璋都有些分辨不清楚——至少在远远看着他的时候。
毕竟,每每当朱棣凑到他跟前,露出羞怯紧张的笑容时,就一点也不像了。
朱元璋在心中忖度着朱棣甚至和李世民有些像的命运,颇有些啼笑皆非的想,李世民大抵是不会对他父皇如此敬畏尊崇的吧?
他在心中嗤哼了一声,心道那李渊拿什么跟他比?若他是李世民的父皇,定然……
定然如何呢?
朱元璋又望着朱棣,半沉默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