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清理漕运的动作,快得像一把出鞘的利刃。锦衣卫缇骑跟着他沿漕运线南下,所到之处,消极怠工的官吏被当场摘印,虚报冒领的粮商被抄家查库,连那些藏在账房角落的旧册,都被翻出来逐页核对。扬州漕运衙门的书办王福,原以为自己藏在床底暗格里的账本天衣无缝,却没想到锦衣卫连地砖都撬开来查,那本封面写着 “柴米杂记” 的册子,终究还是落到了张居正手里。
“这账本不对劲。” 张居正翻着册子,指尖在 “腊月初八,购炭十斤,银三钱”“正月十五,灯油五斤,银二钱五分” 的字迹上划过。寻常人家的开支,怎会记录得如此工整,还精确到分毫?更古怪的是,每页末尾都有个不起眼的墨点,位置忽左忽右,不像是无意为之。
他立刻让人将账本快马送回京城,附信写道:“此册似藏密语,或与严党资金流向有关,恳请陛下令格物院精通数算者共解。”
乾清宫暖阁内,烛火彻夜未熄。陈默、张居正、徐光启围坐在案前,案上摊着账本和一堆演算纸。徐光启拿着算盘,手指翻飞,将账本上的金额、日期逐一拆解:“陛下,若将‘银三钱’按‘两’换算,再扩大百倍,便是三十两;‘腊月初八’对应干支‘辛丑’,取‘辛’字第八画,得数字‘八’……”
他一边算,一边在纸上记录,忽然停住笔,眼睛发亮:“陛下!您看!这些数字拼起来,竟是‘三十两,正月十六,汇南湖居士’!其他几笔也能对应,都是汇款记录!”
“南湖居士?” 陈默皱眉,这名字听着像个文人,却藏在漕运账本里,显然是个化名。就在这时,他袖中的玉佩突然微微颤动,一股微弱的嗡鸣顺着指尖传来,像是在回应什么。陈默心中一动,悄悄将玉佩取出,放在演算纸旁 —— 玉佩的嗡鸣声竟更清晰了,表面还泛起一层淡淡的光晕,光晕的方向,正对着 “南湖居士” 四个字!
“这是……” 张居正和徐光启都惊得站起身。他们之前只知道玉佩能预警,却没想到还有这般奇异的反应。
陈默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对徐光启道:“老徐,再试试其他组合,念不同的化名和数字。” 徐光启依言尝试,念到 “东溟客”“西山樵” 时,玉佩毫无反应;可当他再次念出 “南湖居士”,并报出那组汇款数字时,玉佩的嗡鸣骤然加强,光晕也亮了几分!
暖阁内一片寂静,只有玉佩的嗡鸣在空气中回荡。陈默忽然想起在蛇湾法坛时,玉佩吸收过爆炸产生的奇异能量 —— 难道 “南湖居士” 与 “洞庭先生” 有关,甚至就是同一人?玉佩记住了那种能量特征,所以才会产生共鸣!
“不必惊慌,” 陈默迅速回过神,将玉佩收起,“此乃玉佩吸收天地灵气后,对特定信息的感应,属格物之玄妙。” 他暂时没提蛇湾的事,只对两人下令:“叔大,你立刻让人清查所有严党控制的衙门、商号,重点找这种‘日常开支’伪装的密账,尤其是涉及‘南湖居士’的记录!”
“徐光启,你带格物院的人,试着做个装置 —— 用铜线圈、磁石之类的物件,看看能不能放大玉佩的共鸣信号,或者记录下共鸣时的反应,方便后续追踪!”
“骆养性!” 陈默看向殿外,骆养性立刻应声而入,“你派缇骑去江南,查‘南湖居士’的底细,重点查鄱阳湖、洞庭湖周边,还有福建沿海的隐秘商号!”
命令一道道下达,一张无形的网开始收紧。张居正赶回漕运线,带着人翻遍了扬州、淮安的旧账房,又找出三本类似的密账,里面除了 “南湖居士”,还提到了 “蛇湾”“货船正月二十三入港” 等信息;徐光启带着工匠,用铜丝绕成线圈,将玉佩包裹其中,虽没能放大信号,却能通过线圈的细微震动,确认共鸣的强弱;骆养性的缇骑在福建沿海打探到,有个叫 “南湖居士” 的人,常年租用偏僻码头,来往的货船都蒙着黑布,从不让人靠近。
三天后,汇总的消息摆在陈默面前:严党通过漕运、盐政搜刮的钱财,至少有三成通过 “南湖居士” 流向江南;“南湖居士” 的货船,多次往返于福建沿海一处名为 “黑礁湾” 的地方 —— 那里暗礁密布,常人不敢靠近,正是之前推测的蛇湾所在地!
陈默站在舆图前,手指从京城严府的位置,一路划到福建的黑礁湾:“严嵩在朝堂上把持权力,‘洞庭先生’在江南搞秘密勾当,两人一内一外,勾结多年,这才是大明的病根!”
他拿起案上的弹劾奏章,那是张居正联合海瑞等人起草的,罗列了严嵩贪赃枉法、勾结奸邪、意图谋逆等数十条罪状,证据栏里,附带着那些破译的密账和缇骑的调查报告。
“明日大朝会,” 陈默将奏章递给张居正,语气坚定,“就用这份罪证,让严嵩老贼认罪伏法!”
张居正接过奏章,躬身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陈默又看向骆养性:“黑礁湾那边,派精锐水师秘密侦查,摸清‘洞庭先生’的布防和巢穴位置,等解决了严嵩,立刻出兵清剿!”
“臣遵旨!”
夜色渐深,暖阁内的烛火映着陈默的身影。他摸了摸袖中的玉佩,玉佩安静地躺着,却仿佛与他心意相通,传递着一股沉稳的力量。
“决战的时候到了。” 陈默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严嵩,洞庭先生,你们的末日,不远了。”
明日大朝会,严嵩会如何辩驳?是否有官员会为他求情,引发朝堂分裂?黑礁湾的侦查能否顺利进行,“洞庭先生” 是否已察觉危险?徐光启研发的共鸣装置,能否在后续清剿中发挥作用?这场牵动大明命运的对决,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