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沙龙的邀请,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念心中漾开层层涟漪。这无疑是她在陆时衍和更多同事面前展示能力的机会,但“迅捷样本库”的数据异常,如同一片不祥的阴霾,笼罩在这次机会之上。
她不能带着一个有潜在“污染”的分析成果去分享,哪怕分享的只是部分初步洞察。陆时衍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绝不会放过任何逻辑上的瑕疵或数据上的疑点。一旦被他当场质疑,她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刚刚建立起的微弱信任,都可能瞬间崩塌。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像上了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
白天,她专注于完成给陆时衍的详细分析报告。在剔除了那二十多份高度可疑的问卷后,她重新进行了交叉分析、聚类回归,确保每一个结论都建立在坚实、纯净的数据基石上。她将“热情的怀疑论者”这一用户画像进一步细化,结合其他渠道的数据,勾勒出他们的职业背景、技术敏感度、决策影响力以及对VR技术落地的核心关切点,使得这个群体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血肉丰满、行为可预测的关键目标。
夜晚,她则开始构思沙龙分享的内容。她决定不以全面报告的形式呈现,而是聚焦于“从数据迷雾中打捞真相:如何识别并理解你的核心用户”。她计划用“热情的怀疑论者”作为核心案例,分享她如何从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中,通过层层分析和逻辑推理,最终锁定并深刻理解这一群体。这其中,自然会涉及到数据清洗和异常值排除的必要性,但她不打算在沙龙上直接点出“迅捷样本库”和李晓晴,那太像公开指控,不合时宜。她要传递的是一种方法论,一种面对复杂数据时应有的审慎和专业。
在准备分享材料的过程中,一个念头突然闯入苏念的脑海:张辰在这个时间点发出邀请,真的只是巧合吗?
他作为技术部的负责人,对数据质量理应极其敏感。是他同样察觉到了“迅捷样本库”可能存在的问题,想借这个机会,让她在更公开的场合,用扎实的方法论无形中敲打某些人?还是他仅仅只是觉得她的发现有趣,值得分享?
苏念无法确定。职场的人际关系,远比数据分析的模型复杂,充满了不可量化的变量。她只能将张辰的动机暂且列为“待观察”,并将这份警惕融入接下来的行动中。
这天,她需要一份过往项目的技术参数文档,据她所知,这份文档的电子版备份在技术部的共享服务器特定文件夹里。她拥有读取权限。然而,当她尝试访问时,系统却弹出了“权限不足”的提示。
苏念微微蹙眉。这不合常规。她记得很清楚,为了配合这次跨部门调研,陆时衍特批了她访问相关部门非涉密技术资料的权限。
她尝试再次访问,依旧被拒绝。思索片刻,她拿起内线电话,拨给了技术部的接口人,一位名叫王磊的工程师。
“王工,你好,我是市场部的苏念。我想访问一下服务器上‘project phoenix’的技术参数文档,但系统提示权限不足。能麻烦你帮忙看看是什么情况吗?”
电话那头的王磊语气有些意外:“‘project phoenix’的文档?那个文件夹的权限最近好像调整过……你稍等,我查一下。”
听筒里传来键盘敲击声。过了一会儿,王磊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疑:“苏念,我查了记录。你的访问权限……昨天被手动修改了,现在只有技术部核心成员和项目负责人才能访问。”
手动修改?苏念的心沉了一下。“知道是谁修改的吗?或者是什么原因?”
“这个……记录显示是李经理直接操作的。”王磊压低了声音,“她说是因为里面有些核心参数需要加强管控,所以收紧了权限范围。”
李经理?李晓晴!
苏念握着电话的手指微微收紧。又是她!“project phoenix”并非当前最前沿的项目,其技术参数虽有一定敏感性,但绝不至于需要对同样在进行重要VR项目调研的同事突然收紧权限。这 timing,太过巧合了。
“好的,我明白了。谢谢你了,王工。”苏念语气平静地挂断了电话。
她坐在工位上,看着屏幕上“权限不足”的提示,眼神渐冷。李晓晴的动作比她预想的还要快,还要直接。这不再是暗中在数据上做手脚,而是开始利用职权,明目张胆地给她设置障碍了。
是因为她察觉到自己可能在调查数据异常?还是单纯不想让她在沙龙分享前获得更多可能支撑其观点的技术背景信息?或者,两者皆有?
苏念没有愤怒,反而异常冷静。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干扰判断。她迅速思考着对策。
直接去找李晓晴理论?毫无意义。李晓晴完全可以打着“数据安全”的旗号,冠冕堂皇地拒绝她,甚至可能倒打一耙,质疑她为何执着于访问非其直接负责项目的技术文档。
向陆时衍汇报?证据呢?仅仅因为权限被收回?这显得她小题大做,而且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将权限回收与数据异常直接联系起来。在陆时衍那样看重证据和结果的人面前,这样的指控苍白无力。
她必须靠自己。
苏念深吸一口气,打开了公司的内部知识库系统和技术论坛。既然直接的路径被堵死,她就绕道而行。“project phoenix”虽然是旧项目,但当时在内部论坛和技术文档中,必然留下过讨论的痕迹、简化版的架构说明,或者与其他项目的关联分析。她就不信,凭借这些公开或半公开的信息,结合她已有的市场数据,无法拼凑出足够的技术理解来支撑她的分析。
这是一条更费时费力的路,但她别无选择。
接下来的时间,苏念化身“信息侦探”,在浩如烟海的内部帖子、文档摘要、甚至是一些项目成员分享的技术博客碎片中,一点点地挖掘、筛选、整合与“project phoenix”相关的技术信息。她调动了全部的商业和技术敏感度,将零散的信息点串联成线,再与她正在分析的VR项目需求进行比对,竟然也收获了不少有价值的洞察。
这个过程,虽然曲折,却让她对技术逻辑的理解更深了一层,甚至发现了一些之前被忽略的、不同技术路径之间的潜在关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就在苏念埋头于“曲线救国”时,李晓晴似乎并未放松对她的“关注”。
一次部门例会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会议室。李晓晴状似无意地走到苏念身边,笑着问:“念念,沙龙分享准备得怎么样了?需要我帮你看看ppt吗?毕竟涉及一些技术理解,别到时候在台上讲错了,闹笑话。”
她的语气依旧亲切,带着前辈的关怀,但苏念却听出了其中隐含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威胁。
苏念抬起头,回以一个同样无懈可击的微笑:“谢谢晓晴姐关心,还在准备中。技术理解方面,我会格外小心的,确保引用的每一个点都有据可查,不会凭空虚想。”她特意加重了“有据可查”四个字。
李晓晴的目光在苏念脸上停留了一瞬,笑容不变:“那就好。期待你的精彩分享。”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苏念看着她离去的背影,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升级。李晓晴在试探,也在施加心理压力。
她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内心更加坚定。无论是伪造的数据,还是被收回的权限,或是这看似好心的“提醒”,都无法让她退缩。
她将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沙龙的短分享,她不仅要讲,还要讲得精彩,讲得无可指摘。她要让所有人,包括陆时衍,看到她的专业和能力。同时,关于“迅捷样本库”的证据,她需要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机,确保能一击即中。
前路迷雾重重,刀光隐现,但她已准备好独自前行,用智慧和实力,劈开这荆棘之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