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的皇帝男儿运很高,十几个儿子(活下来的没多少),仅有一个女儿,赐号荣和公主。公主殿下年芳16,正是要招驸马的年纪,长相凌厉,比她的笑面虎亲爹更符合“帝王威仪”这个形容词。
柳落临被召到御书房的时候就有不好的预感,当他看见旁边端坐着的公主殿下时,心嘎巴一下就死了。
当街秀恩爱都不能劝退你们吗?
皇帝没说婚嫁的事情,而是率先提了他殿试上答的推恩令的具体情况。其实柳落临写的方法已经比较详细了,只要根据宗亲的具体情况改一下细节就可以。唯一比较值得争议的,就是他提出无论男女都可以被分封,这也是不能点他为状元的原因。
“柳落临,你在考卷上写‘无论男女,皆为后辈,都可受封’,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男外女内。你怎敢写出此番倒反天罡之言?不知其后果吗?”
“微臣当时太过紧张,只想到可受封之人增多,宗亲分裂会更快,一时竟忘了此言乃有倒反天罡之嫌。”柳落临装傻,他才不想和那群什么儒生什么士大夫之类的玩意儿争论礼法,这种吃力不讨好事情还是交给伟大的陛下吧。
然而伟大的陛下不放过他:“你的意思是你也认为让女儿受封是倒反天罡?”
有您这么解读的吗!柳落临给他跪了:“有其嫌并非有其实。微臣以为,女子掌家并无不可,毕竟中馈之事与铺面账本,本为女子所执,更有甚者,下田务农亦是一把好手,与男子并无不同。如今不过允许她们同样拥有所谓的名头,却可让百姓们更愿意养育女儿。女子增多,婚配则更容易,爱戴陛下的百姓亦增加,何乐而不为?”
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这件事没有成本,他只要能下这个命令,有条件的女子自己会为自己争取。
说完没有坏处,当然就要提一提好处。古代的技术不发达,劳动力相当欠缺,人口不可能过饱和,百姓人数增加对统治者来说绝对是个大好事。
皇帝只要没那么傻,肯定也很清楚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非常划算,问题只是谁去和那群腐儒对骂。柳落临不想,皇帝更不想。
“说得好!既然如此……”
柳落临不得不顶撞他一次了:“陛下!”
“嗯?”
柳落临磕头没起,说:“微臣有一计,或可说服众位大人。”
“哦?你起来慢慢说。德贵,赐坐。”
柳落临来这站了一会儿,跪了半天,终于能坐下了。
“微臣自请外派,前往地方任县官。求陛下手谕,微臣治下可实行此法,如此三五年,再看成效,若成,便有实证说服诸位大人。陛下以为如何?”
皇帝似乎是思考了一番,随后大笑,指着他对旁边的公主说:“这小子为了躲你可是用尽了法子啊,荣和,你还不放弃吗?”
荣和公主犀利的眼神看过来,柳落临赔笑,又傻又真诚,完美符合她心里的驸马人选,如果这份真诚不是因为不想娶她就更好了。
从常规道理上来说,荣和公主这么骄傲又尊贵的人,不可能为了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探花把事情做的太难看。而柳落临没有男主光环,所以公主碰到他还是个正常人的行为,只是哼了一声,起身掉头走了。
留在御书房的皇帝和柳落临都松了口气。
公主天生就拥有柳如烟梦寐以求的独立权,某种意义上说,驸马才是被公主娶回来的人,所以驸马不能上朝。而皇帝真不想把柳落临就这么弃之不用。
*
“也就是说,柳贤弟自请离京了?”
隔天就是柳落临定好的吉日,太子殿下提前一天微服私访,他的身份特殊,不能光明正大的来婚宴,只能提前道贺,把贺礼送来。
有客人前来,刚好给了柳落临逃过试衣折磨的机会。虽然他平时也很喜欢把自己装扮的很好看,但耐不住几十套来回换啊,这可不是换个外套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全都要换一遍,把人一开始的激情都磨没了。
柳落临的腰板不似从前那么挺直,浑身散发着颓废的气息:“是啊,成婚后第三天出发,如烟他们要时间整理家中产业。”
邵白和柳落临沉默地待了一会儿,一起静静地看着院子里摇曳的花草。
很突然、也很没有征兆地,邵白说:“你妹妹还没婚配吧?我许她侧妃的位置如何?”
柳落临也没动,就这么面无表情地回答:“哦,不可能。如烟要招婿入赘,她得继承柳家。”
“……”
屋里又是一阵沉默。
邵白看了看天色,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就站起来拍了拍灰,整理好衣服说:“那还是恭贺新禧。东宫内事务繁重,孤就先回去了。”
柳落临也站起来,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微臣恭送太子殿下。”
*
柳落临和云想的婚礼规模不大,但因为他最近才出过一些风头,沿街围观恭贺的百姓也不在少数。
柳家酒楼顺势打广告,什么探花郎推荐名菜、什么新婚三日全场八折,没经过现代营销轰炸的古人哪里经得住这种宣传?
客人太多的结果就是柳落临带着云想先一步走马上任,柳如烟得在京城把事情处理完才能开始搬家。
至于柳夫人和柳老爷,他们实在是难抵思乡之情,觉得一把年纪就该落叶归根,说什么也要回到当初那个县城。柳落临没办法,只能给县城的一把手何县令送信,麻烦他照顾一下爹娘。
为了贿赂也为了震慑,柳落临把太子送来的、带有太子印记的锦鲤玉盘附信送去当做礼物。对方很快回信表示友好,而且再三保证会额外照顾柳家。
对这种七品芝麻官来说,带着太子印记的东西跟尚方宝剑没什么区别了。惊惧之下,他的照顾范围就无限扩大。
柳落临是怎么知道这些细节的呢?是他收到了苏清松的信。苏清松在信中告诉他,最近他去衙门替办事十分容易,畅通无阻,一问才知道是柳兄打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