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出版社对《嫌疑人x的献身》的上市,投入了相当的资源。不仅仅是传统的书店渠道,在各大线上书城、社交媒体读书板块,甚至部分一线城市的地铁广告栏,都能看到那深蓝色封面与烫银书名的身影。
“北辰”这个名字,第一次以实体书作者的身份,强势进入了主流大众的视野。
反响是立竿见影且热烈的。
上市首周,便冲上了多家图书销售新书榜和推理小说周榜的前三。不同于网络读者更侧重于情节和诡计的讨论,纸质书的读者和专业书评人,则更深入地挖掘其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某知名文学报刊刊登了资深评论家的文章,标题为 《逻辑的穹顶与情感的深渊——评<嫌疑人x的献身>》 ,文中盛赞:“作者北辰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迷宫,其核心包裹着的却是人类最原始、最非理性的情感内核。这种极致的反差与统一,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类型小说的范畴,具备了深刻的文学品性。”
网络上,关于“石神的献身是否值得”、“汤川学的选择是否正确”的讨论,从小说论坛蔓延到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甚至引发了一些心理学、伦理学领域博主的关注和解读。
“北辰”的微博账号(由编辑青果代为打理)粉丝数开始飙升,无数读者在下面留言催更《全职高手》,同时也在热烈讨论《嫌疑人x》的种种细节。
然而,盛名之下,暗流也随之涌动。
首先是一些细微的校园变化。之前同学们的目光多是敬佩与好奇,但现在,林墨能感觉到其中掺杂了一些更复杂的东西——距离感,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课间围绕在他身边讨论小说的人似乎变少了,偶尔能听到一些压低的议论。
“啧,出书了,成大作家了,眼光更高了吧?”
“人家现在跟咱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没看苏晚晴都成他专属跟班了?”
“谁知道那书是不是他自己写的?说不定是家里找枪手……”
这些声音很小,却像蚊子一样嗡嗡作响,无法忽视,也无法较真。林墨对此只能置之一笑,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他深知,当一个人突然跃升到另一个层面时,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必然会引起周遭环境的应激反应。
更大的风波,来自于网络。
一个拥有几十万粉丝、自称“独立书评人”的大V,发布了一篇长篇分析文章,标题极具煽动性:《解构‘天才’北辰:论<嫌疑人x>与日系推理大师作品的‘高度相似性’》。
这篇文章没有直接指控抄袭,而是用一种看似客观的口吻,罗列了《嫌疑人x》中一些情节设置、人物关系与几位知名日本推理作家作品的“巧合”之处,并刻意模糊了“借鉴灵感”与“抄袭”的界限。文章最后,意味深长地写道:“一位横空出世的高中生作者,能否拥有如此老练的笔力与深刻的人性洞察?其作品风格与既有经典之间的微妙联系,值得我们深思。”
尽管文章漏洞百出,逻辑牵强,但其煽动性的标题和看似“有理有据”的对比,依然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跟风质疑,“北辰 抄袭”这个词条甚至短暂地上了热搜尾巴。
编辑青果第一时间打来了电话,语气焦急又愤怒:“北辰巨!您看到那篇狗屁文章了吗?纯粹是眼红碰瓷!我们已经联系法务准备发律师函了!您千万别受影响!”
林墨握着电话,看着电脑屏幕上那篇充满恶意的文章,内心却出乎意料地平静。他甚至有点想笑。这一天,早在他的预料之中。文抄公的道路上,质疑与诋毁是必然会遇到的绊脚石。
“不用急,青果。”林墨的声音很稳,“律师函可以发,表明我们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全职高手》的更新照常。另外,你可以用官方账号发一个声明,态度强硬一点,表明我们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但无需与对方进行无谓的口水战。”
挂断电话,林墨沉吟片刻,登录了自己许久不用的个人qq。在一个只有寥寥数人、名为“铁三角”的高中死党群里,果然已经炸了锅。
“猴子”和“胖哥”两人正在群里义愤填膺地怒骂那个大V,并转发各种支持“北辰”、反驳质疑的帖子链接。
【猴子】:“墨哥!你看到了吗?那孙子纯属放屁!我们正在网上跟那帮黑子对线呢!”】
【胖哥】:“就是!《嫌疑人x》这水准,是随便能抄出来的?那些人懂个屁!”】
看着屏幕上滚动的、充满维护意味的话语,林墨心中一暖。无论外界如何风雨,总有一些人,会毫无保留地站在你身边。
他敲下一行字:“看到了,没事。清者自清,你们也别太上火,专心复习。”
他的平静,仿佛有一种魔力,让群里焦躁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放学路上,苏晚晴与他并肩而行,沉默了很久,忽然开口:“那篇文章,很无聊。”
林墨侧头看她:“你也看到了?”
“嗯。”苏晚晴点点头,目光直视前方,语气带着一种罕见的冷冽,“其论证方式充满了‘诉诸无知’和‘不当类比’的逻辑谬误。他甚至无法准确概括你书中‘献身’的真正动机,只会进行肤浅的情节对比。这种言论,毫无价值。”
她的分析一针见血,带着理科生的犀利与冷静。
林墨笑了:“没想到,你还会去研究这个。”
“我只是不喜欢有人用肮脏的手段,玷污干净的东西。”苏晚晴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他,“你的故事,是干净的东西。”
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林墨平静外表下,那同样坚定的内心。
风波或许还会持续一阵,质疑的声音也不会立刻消失。但林墨知道,他脚下的路没有错。他有作品作为最坚实的盾牌,有关心他的朋友,有信任他的读者,还有身边这个……愿意为他去分析逻辑谬误的“第一读者”。
这,就足够了。
接下来的日子,他只需要继续做自己该做的事——写好《全职高手》,然后,准备亮出下一把,或许能彻底奠定其“跨界天才”地位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