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尚未散尽的沉重气息,被沈清澜指尖在平板电脑上清脆的敲击声驱散。她神情专注,眸中闪烁着陆寒霆熟悉的那种——面对复杂方程式时的锐利光芒。
“情绪宣泄完了,现在,我们来做点实际的。”她的声音平静无波,将平板转向他。屏幕上不是预想中的医学文献摘要,而是一个架构复杂、数据流实时滚动的可视化界面——《个人健康数据动态监测与风险评估模型(原型)》。
陆寒霆微怔,看着她沉静的侧脸,一时间,刚才那些关于遗忘与拖累的恐惧,仿佛被拉回到了一个可被分析、被处理的理性维度。
沈清澜没有给他太多消化的时间,指尖滑动,迅速调出了另一个加密数据库的入口。几次验证后,屏幕切换,一系列标注着“顶级机密”、“预印本”、“《自然》《细胞》待刊”字样的文件列表呈现出来。
“既然要面对,就不能只看过去的病例和泛泛的指南。我们必须站在科研的最前沿。”她一边说着,一边精准地点开其中一个文件包,“这是通过特殊渠道,刚刚同步到的、尚未公开发表的最新脑科学研究数据合集。”
她放大了一幅复杂的信号通路图。
“看这里,关于阿尔茨海默症,传统理论聚焦于A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可能存在一条独立的、由App蛋白的AIcd片段触发的致病通路,它通过过度激活自噬,导致神经元轴突的早期退化。这意味着,除了清除异常蛋白,抑制特定阶段的自噬,可能成为一个全新的干预靶点。”
她的语气冷静得像在讲解一个物理模型,但每一个词都重重敲在陆寒霆的心上。这不是安慰,这是武器。
接着,她又调出另一份报告。
“再看这项研究,它将视野扩展到了全身。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显着的b细胞成熟缺陷,这种免疫系统的失调与认知衰退的速度独立相关。这提示我们,未来的防护方案,不能只盯着大脑,还需要将免疫系统的调节纳入核心范畴。”
她的指尖没有停歇,快速掠过几份关于生活方式干预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数据。
“还有这个,名为‘AppLE-tree’的远程、低强度多领域干预项目,对主观认知下降和轻度认知障碍人群显示出明确的积极趋势。证明非药物的、结构化的生活方式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治疗’。”
最后,她展示了一幅基于海量人脑影像数据绘制的大脑发育与衰老里程碑图谱。
“看,大脑并非匀速衰老。它在32岁左右才完成最终的结构重组,进入稳定平台期;并在约66岁和83岁会迎来两个关键的衰老转折点。这意味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干预的侧重点和机会窗口是不同的。”
她甚至调出了一项关于瞳孔动态变化与认知负荷关联的研究。
“看这个,瞳孔的振荡频率和峰值斜率,可以作为评估实时认知负荷、甚至识别记忆的可靠无创指标。这为我们未来进行无感、连续的认知功能监测提供了可能的技术路径。”
她没有一句空泛的鼓励。只是将一项项冰冷、坚硬、却代表着人类对大脑认知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清晰地、有条理地展现在他面前。每一个数据点,每一条曲线,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这个领域在飞速进步,未知在被不断探索,绝望并非唯一的选项。
沈清澜终于抬起头,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再次落回陆寒霆脸上。她的眼神深邃,里面翻涌着基于知识的强大信心。
“看到吗?”她指着屏幕上那些交织的数据流和模型图,“我们所处的时代,对这些疾病的理解和干预能力,每天都在更新。你父亲那个年代束手无策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她将平板轻轻放在桌上,发出沉稳的声响。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等待命运的宣判。而是利用所有这些最新的知识,为你,也为晨光,构建一个动态的、前瞻的、基于最坚实科学证据的主动防御体系。”
“我们要把模糊的恐惧,变成清晰的、可管理的风险参数。把未知的将来,纳入我们可以干预和影响的轨道。”
陆寒霆凝视着她,凝视着她在科学数据面前散发出的那种无可动摇的权威与力量。心中那片被遗传阴影笼罩的荒原,仿佛被她用这些冰冷又火热的数据,硬生生劈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名为“科学”与“可能性”的光。
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再次看向那些复杂图表时,眼神已然不同。那不再仅仅是令人恐惧的疾病关联图,更是一张张……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一线生机的……战略地图。
“我明白了。”他开口,声音依旧沙哑,却沉淀下一种新的决心,“告诉我,第一步,我们需要采集哪些基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