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二十二年冬末,北疆呼伦贝尔草原遭遇 “长冬缺草”—— 冬季持续四个月,牧民李大叔家储存的干草经长时间晾晒,营养流失严重,羊吃了后日渐消瘦,羊毛变得干枯易断,怀孕的母羊甚至因营养不良,出现流产迹象。“这干草看着多,可没营养,羊越吃越瘦,开春哪有力气产羔?” 李大叔摸着羊背上突出的脊梁骨,愁得夜里睡不着。
呼伦贝尔是北疆最大的肉羊产区,入冬后近七成牧民都面临同样困境。有的牧民为了让羊增膘,只能提前宰杀瘦弱的羊,可这样一来,开春后牧群数量骤减;有的想从南方调运苜蓿干草,可路途遥远,运费比草价还贵,根本负担不起。呼伦贝尔知府塔娜急得上报京城:“牧区干草营养流失,牲畜掉膘率超五成,怀孕母畜流产率近三成,若不寻保营养储草之法,今年牧民恐无畜可繁、无利可获。”
萧璟渊看着奏报,想起苏砚微在北疆用瓷具解决储草、饮水难题的成效,对她说:“牲畜过冬,营养为要,你那瓷具密封、民间储料的巧劲,定能让牧草留住营养。” 苏砚微当即应下:“用瓷缸做青贮,密封发酵保留牧草营养,比干草更养畜;再用羊毛密封缸口、海盐防腐,既不用远调草料,又能让羊吃上好草。”
苏砚微轻车简从,再次请上里斯本瓷匠瓷佩德罗(精通瓷具密封改良)、熟悉民间储草的农户佩德罗(曾用瓷缸储粮),还带了 “瓷缸青贮样本”—— 大容量密封瓷缸(带凹槽缸口,方便密封)、羊毛密封垫(缸口专用,防漏气)。出发前,她从归化调了一批粗羊毛(厚实密封,适配草原严寒),从呼伦贝尔周边瓷窑预定了 “青贮专用瓷缸”(缸壁加厚,耐发酵压力不裂),还准备了海盐(用于抑制有害菌,保证青贮品质),同时带了些秋季收割的新鲜牧草样本(用于演示青贮方法)。
刚到呼伦贝尔最偏的嘎查村,苏砚微就跟着塔娜知府去了李大叔的牧场。草原的寒风卷着雪粒,牧场上的干草堆得像小山,可羊吃了后还是懒洋洋的,没一点活力。“咱们试过把干草泡软了喂,可营养还是不够;想留新鲜草,没几天就烂了,” 李大叔叹着气,“要是能把秋天的鲜草留到冬天,羊也不用遭这份罪了。”
瓷佩德罗蹲下来摸了摸干草,又举起青贮瓷缸样本:“这瓷缸密封性好,把新鲜牧草切碎装进去,密封发酵后,营养比鲜草还全,羊吃了容易增膘;缸口用羊毛垫密封,再压上石板,气漏不出去,草就不会坏。” 佩德罗则从包里拿出晒干的青贮草:“你闻闻,这青贮草有股酸香味,羊爱吃,比干草有嚼劲,还能补营养。”
塔娜知府有些顾虑:“嘎查村有六十多户牧民,要多少青贮瓷缸?新鲜牧草冬天哪找?” 苏砚微笑着说:“咱们先在嘎查村建两座‘青贮示范窖’,教牧民利用秋季留存的半干牧草(之前晒干未完全脱水的)做青贮;瓷缸用本地烧制的,成本低,牧民还能自己参与制缸,学得更快。”
苏砚微带着瓷佩德罗、佩德罗和牧民们,在嘎查村展开 “瓷缸青贮” 试点制作与使用:
青贮瓷缸改良与制作:
瓷佩德罗指导本地瓷窑改良青贮瓷缸:缸高六尺、直径三尺,缸口设 “环形凹槽”(宽三寸、深两寸,用于装水密封),缸底留 “小排水孔”(发酵初期排出多余水分,后期用木塞堵住);缸壁内侧打磨光滑,避免牧草粘连、滋生杂菌;
牧民们帮忙搬运瓷缸,按 “每五户共用一座青贮点” 的标准,将瓷缸埋在半地下(地下温度稳定,利于发酵),只留缸口在地面上,减少严寒对发酵的影响。
瓷缸青贮制作步骤:
苏砚微教牧民 “三步青贮法”:
切草装缸:将秋季留存的半干牧草(含水量约 60%,手捏能出水但不滴)切碎成一寸长,分层装进瓷缸,每装一尺厚就用木杵压实(排出空气,防止腐坏),装至离缸口三寸处停止;
加盐密封:在牧草顶层撒一层薄海盐(按每百斤牧草撒一斤的比例,抑制有害菌),再铺一层干麦秆(隔离牧草与密封垫,防止粘连);
羊毛封缸:在缸口铺一层两寸厚的梳松羊毛(增强密封性),再盖一块与缸口同大的石板(石板上压重物,防止漏气),最后往缸口凹槽里加水(形成水封,进一步隔绝空气)。
青贮管理与饲喂:
佩德罗教牧民 “青贮检查法”:发酵十天后,打开石板闻气味,若有酸香味(类似泡菜香),说明青贮成功;若有腐臭味,需及时清理,重新制作;
饲喂时,每天从缸内取一次草(取后及时盖紧石板、补凹槽水),青贮草与干草按 1:1 混合喂羊,避免羊因突然吃鲜草腹泻;
李大叔按法子做了两缸青贮,二十天后打开,青贮草酸香扑鼻,羊吃了三天后,精神明显好转,之前干枯的羊毛也开始有光泽。他高兴地说:“这青贮草比鲜草还养羊,再也不怕羊掉膘了!”
苏砚微联合塔娜知府,在呼伦贝尔各牧区推 “瓷缸青贮互助计划”:
瓷缸生产队:组织呼伦贝尔周边三座瓷窑批量生产青贮瓷缸,每座窑每天产十只,按成本价卖给牧民,贫困牧民由府衙补贴三分之一费用;
青贮制作队:选拔嘎查村掌握青贮技术的牧民骨干,分组赴各村教青贮制作,每组负责十个村落,府衙给制作队成员补贴青贮饲料(鼓励教学);
青贮管理队:每座青贮点安排两户牧民轮流管理(负责检查发酵情况、补凹槽水、记录饲喂量),管理户可优先使用青贮草,还能获得少量官粮奖励。
嘎查村的试点效果很快传开,周边牧区的牧民纷纷来学。不到一个月,呼伦贝尔就制作了两千多缸青贮,建了五十座青贮示范窖;有的牧民还在自家草棚旁建了 “小型青贮缸”(按样本缩小,适合两三户共用)。塔娜知府巡查时,看到羊吃着青贮草、毛色发亮,笑着说:“这瓷缸青贮的法子,真是解了呼伦贝尔牧区的大难题!”
到了次年开春,呼伦贝尔牧民的牲畜掉膘率从五成降到了一成以下,怀孕母羊流产率降至 5%,李大叔家的母羊顺利产下三只健康的小羊羔。“往年开春羊瘦得站不稳,今年羊肥羔壮,下半年肯定能多卖钱,” 李大叔拉着苏砚微的手,“多亏你带来的好法子,咱们牧民冬天也能养好羊了!”
民生二十二年春,苏砚微站在嘎查村的青贮点旁,看着牧民们给瓷缸补凹槽水,羊围着青贮草欢快地吃着,瓷缸在阳光下泛着光。她给萧璟渊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呼伦贝尔牧区困于冬草营养流失,瓷缸青贮以密封发酵、羊毛封缸、海盐防腐之法,留住牧草营养,助牲畜安全越冬。此适配北方长冬牧区,可推广至漠北、锡林郭勒各草原,助牧民繁畜增收。”
京城御书房里,萧璟渊看着信和塔娜知府送来的青贮草、瓷缸样本,对兵部尚书说:“砚微总能从牧民最实际的需求出发,用民间巧技化解困境。呼伦贝尔的‘瓷缸青贮法’,要补进《民生适配集》,让北方所有长冬牧区都用上。” 他还下令:在北疆设 “青贮技术传习所”,培训本地牧民当青贮技术员;鼓励瓷窑批量生产青贮瓷缸,与之前的储草瓷缸、保温饮水槽配套,形成 “北疆牧区冬季保障三件套”。
呼伦贝尔的夕阳下,塔娜知府请苏砚微、瓷佩德罗、佩德罗喝 “青贮羊汤”(吃青贮草长大的羊熬的汤,鲜浓不膻)。汤的暖香里,混着瓷土的质朴与羊毛的柔暖 —— 这味道,是牧群肥壮的味道,也是苏砚微辅助萧璟渊,以民生智慧完善北方畜牧业全链条保障的又一步坚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