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漠的清晨少了往日的燥热,带着一丝清爽的微风。黑石山北侧的小河谷口,那座凝聚着基地全员心血的水坝此刻格外醒目 ——10 米高的坝体通体呈深灰色,迎水面的特种钢材防护板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溢洪道的闸门紧闭,下游的消力池里蓄着浅浅一层水,岸边新栽的沙棘苗已冒出嫩绿的芽尖。今天是水坝竣工蓄水的日子,基地全员、周边牧民代表,还有专程从省城赶来的水利部门官员,都聚集在坝顶,等着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林舟穿着整齐的工装,站在坝顶中央,手里握着蓄水闸门的启动遥控器。他身旁的赵建军穿着军绿色外套,目光落在水库的集水区,脸上难掩激动:“林舟同志,这可是赤漠有史以来第一座能稳定蓄水的水坝,今天过后,西北的水资源格局都要变了!”
“是啊,从发现水源不稳到水坝建成,咱们只用了两个多月,这离不开团队的协作,更离不开万倍技术的支撑。” 林舟笑着回应,目光扫过人群 —— 张磊正带着勘探组队员检查坝基的防渗帷幕,老王在调试水力发电机的控制面板,李虎组织防御组队员维持现场秩序,老郑则给牧民代表递上装满净化水的搪瓷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
上午九点整,水利部门的王局长走上前,拿着话筒高声宣布:“赤漠基地小型水利枢纽工程竣工暨蓄水仪式,现在开始!” 话音刚落,人群中响起热烈的掌声,牧民代表们挥舞着手中的哈达,嘴里念叨着祝福的话语。
王局长接着说:“这座水坝不仅能解决赤漠基地的用水问题,还能通过输水管道,为周边三个苏木(乡镇)的牧民提供生活用水,甚至能灌溉近千亩的荒漠草场。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龙国的万倍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可行性,为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掌声再次响起,林舟深吸一口气,按下了蓄水闸门的启动按钮。随着 “嗡” 的一声轻响,坝体一侧的闸门缓缓升起,清澈的河水顺着导流槽涌入水库,激起细密的水花。人群纷纷涌到坝边,看着河水一点点上涨,水库的轮廓逐渐清晰 —— 库面呈月牙形,随着水位升高,渐渐与远处的黑石山形成呼应,像一块镶嵌在荒漠中的蓝宝石。
“快看,水涨得好快!” 一名年轻队员兴奋地喊道。半个小时候,水位就上涨了 1 米,淹没了库底的碎石,岸边的芦苇丛被水没过半截,几只水鸟从远处飞来,在水面上盘旋,似乎也在为这片新出现的水域欢呼。
张磊拿着水准仪跑过来,脸上满是喜色:“林队,水位目前很稳定,坝基没有出现渗漏,防渗帷幕的效果比预期还好!按照这个进水速度,三天就能达到设计蓄水位,总蓄水量能达到 60 万立方米。”
林舟点了点头,转头看向老王那边。此时,老王已经启动了水力发电机,控制面板上的指示灯变成绿色,屏幕上显示 “发电量:5kw\/h”。“林队,发电机运行正常!” 老王朝这边喊道,“目前水流落差 3 米,每小时能发电 5 度,足够水坝管理站和周边施工区域用电,等水位再升高些,发电量还能翻一倍!”
人群中,牧民代表巴图捧着搪瓷杯,看着水库里的清水,眼眶有些湿润。他拉着林舟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以前我们喝水要去几十公里外的泉眼拉水,遇到干旱年份,泉眼都干了,牛羊都渴死了。现在有了这座水坝,我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太感谢你们了!”
林舟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后续我们还会修建输水管道,把水送到你们的牧点,再帮你们建几座小型蓄水池,保证每家每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水。”
巴图激动地连连点头,转身跟其他牧民代表翻译,人群中立刻爆发出欢呼声,几名牧民还唱起了传统的祝酒歌,歌声在山谷中回荡,与水流声、发电机的嗡嗡声交织在一起,格外动听。
蓄水仪式结束后,基地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进后续工作。张磊带领勘探组沿着水库周边布设了 20 个水位监测点,实时监控水位变化和水质情况;老王的技术组则对水力发电机进行了全面调试,确保其能稳定运行;李虎组织防御组队员修建输水管道的基础工程,按照规划,这条管道将延伸到 50 公里外的牧民聚居区;老郑则联系了周边的饲料厂,计划用水库的水灌溉草场,培育优质牧草,帮助牧民发展畜牧业。
接下来的几天,水库水位稳步上涨,很快就达到了设计蓄水位。站在坝顶望去,整个水库波光粼粼,库岸边的沙棘苗、沙蒿等耐旱植物长势喜人,偶尔能看到几尾小鱼在浅水区游动 —— 那是牧民们放进去的鱼苗,希望能在水库里形成小型生态系统。
一周后,输水管道铺设完成。当林舟打开通往牧民聚居区的输水阀门时,清澈的水流顺着管道流进牧民家的蓄水池,巴图和其他牧民围在蓄水池边,用双手捧着水喝,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这水比泉眼的水还甜!” 巴图兴奋地说,“有了水,我们就能多种些牧草,今年冬天牛羊就有足够的饲料了!”
与此同时,万倍技术在水资源利用上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老王的技术组利用万倍具现技术,生产出一批高效的净水设备,安装在牧民的牧点,即使是偏远地区的牧民,也能通过简易净水设备,将井水或雪水净化成饮用水。此外,他们还具现了一批小型喷灌设备,用于灌溉荒漠草场,仅半个月,试种的 200 亩草场就长出了嫩绿的牧草,成活率达 90% 以上。
消息很快传到了西北其他干旱地区,不少市县的水利部门纷纷派人来赤漠基地考察,希望能引进水坝建设技术和万倍净水设备。王局长在考察总结会上说:“赤漠基地的水坝建设,为西北干旱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河西走廊、阿拉善盟等地区,建设 10 座类似的小型水坝,利用万倍技术解决水资源问题,推动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
林舟在会上表示:“基地愿意分享水坝建设的技术和经验,协助各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同时,我们还在研发万倍海水淡化设备,未来有望将这项技术应用到西北的盐湖资源开发中,进一步拓展水资源的利用范围。”
这天傍晚,林舟站在坝顶,看着夕阳下的水库。余晖洒在水面上,泛起金色的波光,远处的牧民家升起袅袅炊烟,水力发电机的嗡嗡声轻柔而稳定。他想起水坝建设初期遇到的种种困难 —— 水源不稳、水流冲击难题、建材运输障碍,而现在,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一座小小的水坝,不仅解决了基地的用水问题,还点亮了西北干旱地区的希望。
张磊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份新的勘探报告:“林队,我们在水库下游发现了一处地下水源,水质很好,要是能再建一座小型蓄水池,就能形成‘水库 + 地下水’的双水源保障,彻底解决周边地区的用水问题。”
林舟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数据,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咱们明天就开始规划,争取早日建成,让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