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已经失去了夏日的灼热,变得温和而慵懒。李家窑院的土坯墙上,爬满了干枯的牵牛花藤,几片枯黄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这天上午,念宝正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昨天学的汉字。李向阳去上学了,李兴荣在地里翻地,准备种冬小麦,张秀兰则在窑洞里缝补旧衣服。院子里很安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鸡鸣声。
突然,念宝听到院门外传来了一阵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一个温和的女声在喊:“秀兰,在家吗?”
念宝抬起头,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她扔下手里的树枝,朝着院门口跑去,一边跑一边喊:“姑妈!姑妈!”
来的人正是念宝的亲生母亲,李桂英。
李桂英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站在院门口,看到跑过来的念宝,脸上立刻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她放下布包,蹲下身,一把将念宝搂进怀里,紧紧地抱着:“我的念宝,姑妈来看你了。”
念宝依偎在王桂英的怀里,闻着她身上熟悉的皂角香味,心里暖暖的。虽然她已经在李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和张秀兰、李兴荣还有李向阳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在她心里,李桂英依然是那个最亲近的人。
“姑妈,你怎么才来呀?我好想你。”念宝仰着小脸,看着王桂英,眼睛里满是思念。
“姑妈也想你啊,”李桂英摸了摸念宝的头,笑着说,“这阵子家里事多,一直抽不开身。今天好不容易有空,就赶紧过来看看你。”
张秀兰听到声音,也从窑洞里走了出来。看到李桂英,她连忙笑着迎上去:“桂英姐来了,快进屋坐。”
“秀兰,”王桂英站起身,笑着说,“打扰你了。我来看看念宝,顺便给你们带了点东西。”
“看你说的,来就来吧,还带什么东西。”张秀兰接过王桂英手里的布包,“快进屋,外面风大。”
李桂英拉着念宝的手,跟着张秀兰走进了窑洞。窑洞里很暖和,炕上铺着干净的粗布褥子,墙角放着一个旧木柜,上面摆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
张秀兰给王桂英倒了一碗热水:“桂英姐,喝口水暖暖身子。”
“谢谢秀兰。”李桂英接过水杯,喝了一口,然后目光落在了念宝身上,仔细地打量着她,“念宝,这阵子在这边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听话?”
“嗯,我很听话的!”念宝用力点头,“娘和爹还有哥哥都对我很好。娘给我做新衣服,爹给我买糖吃,哥哥教我读书写字。”
李桂英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眼神里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她知道,把念宝送到李家,是最好的选择,但她心里始终对这个女儿充满了亏欠。
“那就好,那就好。”李桂英笑着说,“只要你过得好,姑妈就放心了。”
她打开带来的布包,从里面拿出一件崭新的花布小棉袄:“念宝,你看,姑妈给你做的新棉袄,快入冬了,天越来越冷,穿上这个就不冷了。”
念宝接过小棉袄,摸了摸,软软的,暖暖的,上面还绣着一朵小小的红花。她高兴地说:“谢谢姑妈!我好喜欢这件棉袄。”
“喜欢就好。”李桂英笑着说,又从布包里拿出一些红枣和核桃,“这些都是家里种的,给你们尝尝。”
张秀兰连忙说:“桂英姐,你太客气了。老是让你破费。”
“都是自家产的,不值钱。”李桂英摆了摆手,“秀兰,念宝在这边,多亏了你和兴荣照顾。我心里一直很感激你们。”
“看你说的,”张秀兰笑着说,“念宝这孩子聪明懂事,我们都很喜欢她。你就放心吧。”
李桂英和张秀兰坐在炕上聊着天,念宝则依偎在王桂英身边,一会儿给她剥一颗核桃,一会儿给她递一块红枣,显得格外亲昵。
聊着聊着,李桂英突然咳嗽了几声。她连忙用手捂住嘴,脸上露出了一丝疲惫的神色。
念宝听到咳嗽声,立刻抬起头,关切地问:“姑妈,你怎么了?是不是生病了?”
李桂英笑了笑,摇了摇头:“姑妈没事,就是最近有点累,偶尔咳几声,不碍事。”
但念宝却没有相信她的话。她记得,前世的时候,李桂英就是因为长期劳累,得了严重的肺病,最后才早早地离开了人世。现在听到李桂英咳嗽,她心里一下子就紧张起来。
她伸出小手,拉住李桂英的手,摸了摸她的脉搏。李桂英的脉搏很弱,而且跳得有些快。念宝的小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姑妈,你手好凉啊。”念宝说,“你是不是没有好好吃饭?或者晚上没有睡好?”
李桂英愣了一下,没想到念宝会这么说。她笑着说:“姑妈吃饭睡觉都很好啊,就是最近地里的活儿多,有点累而已。”
“不行,累也不能不注意身体。”念宝认真地说,“我娘说,累坏了身体就什么都干不了了。姑妈,你要多喝红糖水,还要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比如鸡蛋、鸡汤什么的。晚上也要早点睡觉,不能熬夜。”
李桂英看着念宝一本正经的样子,心里既感动又好笑。她摸了摸念宝的头,笑着说:“好,姑妈听你的。以后一定注意身体,多喝红糖水,多吃鸡蛋。”
张秀兰在一旁看着,也笑着说:“桂英姐,你看念宝多贴心。这孩子就是心思细,比大人还会关心人。”
“是啊,”李桂英点了点头,眼里含着泪水,“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念宝。现在看到她这么懂事,这么关心我,我心里真是又高兴又难受。”
“别这么说,”张秀兰安慰道,“过去的事就别再想了。现在念宝过得很好,你也应该高兴才对。”
李桂英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她知道张秀兰说得对,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念宝好好地生活。
她看着念宝,突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念宝,你在这边有没有好好学习?向阳教你的字,你都学会了吗?”
“嗯,学会了很多!”念宝骄傲地说,“我还会背古诗呢。哥哥教我的《静夜思》,我现在就背给你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念宝背得抑扬顿挫,声音清脆响亮。李桂英和张秀兰都忍不住鼓起掌来。
“真厉害!”李桂英笑着说,“我们念宝真是个小天才。”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李兴荣的脚步声。他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了。看到王桂英,他连忙笑着打招呼:“桂英姐来了。”
“兴荣,你回来了。”李桂英站起身说。
“快坐快坐,”李兴荣放下锄头,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刚从地里回来,身上有点脏,别介意。”
“都是自己人,介意什么。”李桂英笑着说。
李兴荣坐在炕边,和李桂英聊起了地里的收成。念宝则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她看着王桂英,心里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她真正地注意到自己的身体,避免前世的悲剧再次发生。
突然,她想起了村里的一件事。前几天,她听刘婶说,村里的李大爷因为长期劳累,得了重感冒,最后引发了肺炎,住了好几天院才好。
念宝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她抬起头,看着王桂英,装作不经意地说:“姑妈,前几天我们村的李大爷生病了,好严重啊。刘婶说,他就是因为天天在地里干活,太累了,才会生病的。后来去医院住了好几天,花了好多钱才治好。”
李桂英听了,心里愣了一下。她知道李大爷,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没想到他竟然会因为劳累生病。
“是啊,”张秀兰也附和道,“现在地里的活儿是累,但是也不能不顾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是身体垮了,再多的粮食也没用。”
李桂英点了点头,心里有些触动。她最近确实觉得身体越来越累,有时候还会觉得胸口发闷。但她一直以为是累的,没当回事。现在听念宝和张秀兰这么一说,她心里也有些担心起来。
“我知道了,”李桂英说,“以后我一定会注意的,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干活了。”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张秀兰留王桂英在家吃饭,李桂英没有推辞。张秀兰去灶房做饭了,李建业则和王桂英聊着天,念宝则在一旁给他们递水。
午饭很简单,有炒青菜、腌萝卜,还有一个鸡蛋羹。这是张秀兰特意给李桂英和念宝做的。
李桂英看着碗里的鸡蛋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在这个年代,鸡蛋是很珍贵的东西,张秀兰能这么招待她,说明是真的把她当成了一家人。
吃完饭,李桂英又和念宝玩了一会儿。看着念宝开心的样子,李桂英心里既欣慰又不舍。她知道,自己不能在这里待太久,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她去做。
“念宝,姑妈要走了。”李桂英摸了摸念宝的头,温柔地说,“你在这边要好好听话,好好吃饭,好好读书。姑妈有空再来看你。”
念宝听到李桂英要走,一下子就急了,拉住她的衣角,眼里含着泪水:“姑妈,你能不能不走啊?我还想和你玩。”
“傻孩子,”李桂英笑着说,“姑妈家里还有事,必须得回去了。等姑妈忙完了,就再来陪你玩,好不好?”
念宝点了点头,眼泪还是掉了下来。李桂英看着她,心里也很舍不得。她擦了擦念宝的眼泪,说:“别哭了,再哭姑妈就该心疼了。你要乖乖的,等姑妈下次来,给你带更好吃的东西。”
张秀兰和李兴荣也送李桂英到院门口。李桂英回头看了看念宝,挥了挥手,才转身离开了。
念宝站在院门口,看着李桂英的背影越来越远,直到消失在村口的拐角处,才恋恋不舍地回到了院子里。
“娘,姑妈什么时候才会再来啊?”念宝拉着张秀兰的手,小声地问。
“快了,”张秀兰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等你姑妈忙完了家里的事,就会来看你的。咱们进去吧,外面风大。”
念宝点了点头,跟着张秀兰走进了窑洞。虽然心里很舍不得王桂英,但她也知道,王桂英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她只希望王桂英能听自己的话,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不要再像前世那样劳累了。
而另一边,李桂英走在回村的路上,心里一直想着念宝说的话。她摸了摸自己的胸口,确实有些发闷。她决定,回去以后一定要好好休息几天,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干活了。她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活着,看着念宝长大成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念宝不知道,她今天的一番话,已经在李桂英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生根发芽,改变王桂英的命运。而她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最亲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