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声渐渐远去,胡这才从洗手间的隔间里出来,走到洗手台前,望向镜中的自己——红晕早已漫上了她的脖颈与耳尖……
三十多年前,《通俗曲》在石家庄一处国营单位大院里创刊。多年以后,它风头不减,无愧于“中国摇滚第一刊”之名。
那些年里,不知多少年轻人因为这本杂志爱上了摇滚、爱上了音乐,也不知多少人因此投身摇滚事业。
向文就是受《通俗曲》影响的人之一。
他还记得高中时偶然去琴行买吉他,老板随口问了一句:“爷们儿,不捎一本《最爱摇滚乐》吗?”
那是他第一次听说“摇滚”这个词。
可惜,当晚查寝的生活老师就没收了他的杂志,训了一顿不说,第二天还通报批评、警告、写检讨。
正值青春期的年纪,学校越是禁止,学生越是想尝试。
因为那次通报批评,年轻的向文觉得这东西一定很带劲,非看不可。
还是那家琴行老板,第二次推荐给他的是《通俗曲》,据他说,这本比《最爱摇滚乐》更 ** !
果然比《最爱摇滚乐》劲爆多了,这一次向文被停课回家反省一周。
这一连串的事情,让“摇滚”两个字深深烙在了年轻的向文心里。
上大学后,他和几个朋友组过一支摇滚乐队。乐队没什么名气,最多就是在大学附近的酒吧驻唱,解散前连河北省都没出去过。
后来因为毕业、因为生活,乐队就地解散,成员各奔东西——有人追寻爱情,有人追求理想,也有人像向文一样,选择了事业。
仿佛一转眼,人生已过去一小半,曾经的摇滚青年成了儿女双全、家庭美满的摇滚中年。
是的,“摇滚”这个词,就像基因一样刻在他的骨子里,至今未忘。
“老公,吃完饭去看电影怎么样?”
向文听见妻子的声音,从思绪中抽离,有些意外:“看电影?”
“是啊,最近新上了一部合家欢电影,正好我们一家四口一起去。”妻子一边回答,一边训斥正在逗弄妹妹的儿子,“小宁,跟你说了多少次,别老是欺负妹妹,哪有你这样当哥哥的?”
“妈,是她先掐我的!”
“你先跟妹妹道歉!”
两个孩子只差一岁,打打闹闹是家常便饭。也许年龄差距再大些会好一些,可如今每天回家就像打仗,谁也不肯退让。
向文没有插嘴,只是摇摇头,走到一楼的指示牌前看了看。
“餐厅都在四楼,我们上去吧。”
他说着,见儿子还在闹女儿,便伸出大手按在男孩头顶,语气带着警告:“别闹了,还想不想吃饭?再欺负妹妹,回家有你好看的。”
再调皮的孩子在爸爸面前也老实了。男孩缩了缩脖子,嘿嘿一笑:“爸,我不闹了。”
向文扮完黑脸,妻子适时出来打圆场:“好了老,孩子知道错了,我们上楼吃饭吧。”
刚刚还眼泪汪汪的女儿,见哥哥被爸爸制服,立刻破涕为笑,小脸上还挂着泪珠,模样格外可爱。
被制服的“小猴子”见妹妹笑了,也做了个鬼脸,掩饰自己的尴尬。
英勇的哥哥形象荡然无存!
没理会两个孩子的小心思,向文带着妻儿乘扶梯上了四楼美食区。不少餐厅员工见他们一家过来,纷纷上前招揽生意。
“先生,山西面馆,尝尝特色面食吗?”
“鸡汤米线……”
向文一边摆手拒绝,一边径直朝一家店走去。
“先生,对老男人乐队石家庄演出感兴趣吗?今晚在五楼的地下丝绒……”
又一个男人凑上来。向文下意识要拒绝,却突然愣住。
老男人乐队?
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
心里存着这个疑问,他带着家人进店吃饭。点菜时,他仍在琢磨这件事。
“老公,想什么呢?”妻子见他神情专注,关切地问:“是公司的事吗?”
向文回过神,摇摇头:“哦,没什么。”
回答完妻子,他拿出手机搜索“老男人乐队”。关于这个乐队的报道不多,但他在其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高!
向文忽然记起,上次去北京出差时,原本计划去看高的演出,却因时间冲突未能如愿。没想到这次演出竟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他怎能错过?
饭桌上,坐在一起的儿女不知为何又争吵起来,眼看就要动手,旁边的妻子连忙出声警告。
“小宁,乖乖坐下吃饭,不然待会儿不带你看电影了!”
“不看就不看,电影有什么好看的。”小家伙气鼓鼓地放下筷子。
这时向文起身,把筷子重新放回儿子手中。
这个在别人面前调皮捣蛋的“孙猴子”,在向文面前却不敢放肆。他以为父亲要训斥自己,没想到向文只是轻轻抚摸他的头,温和地说:“快吃饭。待会儿妈妈带妹妹去看电影,爸爸带你去听乐队表演!”
“乐队?”男孩还不明白乐队的含义,心里却涌起一股想要了解的冲动。
“弹吉他、打鼓、唱的组合就是乐队!”向文简单解释道,脸上带着笑意,“爸爸年轻时也玩过乐队,那时候我弹吉他。”
没有哪个男孩能抗拒吉他、贝斯和鼓的魅力,这种热爱甚至会延续到成年后,成为一种本能。
“不是说好去看电影吗?”妻子在一旁皱起眉头。
“他俩要是再看电影时吵起来,怕是要被人从影院赶出来。你带妞妞去看吧,我领着这个调皮鬼……”
在地下丝绒舞台后的休息室里,高等人正在进行最后的排练,田壮还握着鼓槌在空中比划着。
“我怎么这么紧张呢?明明也是见过世面的人,刚才偷偷往台下瞄了一眼,今天来了好多观众!”田壮挥舞着鼓槌说道。
“我站在台上给上百名员工开会都能讲一个小时,刚才看到台下观众,那感觉完全回到了十几年前,腿都有些发软了。”
当初组建乐队时,他们就来过石家庄演出,那时玩的是摇滚。可以说,石家庄的摇滚乐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狂热又躁动!
再次来到这座城市,大家内心的感受依然如故,不像是来开演唱会,更像是回家。
“瞧你这点出息,这就怕了?”徐鸿飞投来嘲讽的目光。
“开什么玩笑,腿软就是害怕?老子勇猛得很!至少守住了底线!”田壮为自己辩解。
“什么底线?”
“老子没尿裤子!”
“靠,你给我滚一边去!”
几人说笑间,高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件乐器——小号。
“借到了?”
“嗯,挺难借的,托了酒吧老板的关系才找到。”
带来的小号在路上摔坏了,直到演出前才被发现,大家都很着急。幸好地下丝绒的老板认识很多音乐人,急忙打电话借来了一把。
那位送小号的朋友打车过来,高想付车费,对方却坚持不收,只说想听一次现场演出就当是车费了。
徐鸿飞听了高的解释,不禁感慨道:“你怎么不请人家来后台坐坐?我连签名笔都准备好了,都没机会用!”
高看了徐鸿飞一眼,摇头说:“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那小伙子怕打扰我们休息,毕竟马上就要上台了。”
“嘿,真懂事!”徐鸿飞听完笑得更开心了。
离开场还有一段时间,高拿起小号吹了一段,正是他们新曲中的片段。
田壮几个人听得入迷,尽管私下练习过几十次,每次听到这段旋律依然感到震撼。
“哥们,你这小号吹得没话说!”徐鸿飞朝高竖起大拇指。
“老高,这小号真棒!”
田壮、姜河等人也纷纷竖起大拇指。
他们的夸奖并非客套,而是作为音乐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高最初学的不是吉他,而是铜管乐器,他也接触过笛、萧等传统乐器,所以演奏小号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后台大家都在紧张准备,舞台上暖场乐队的两首已接近尾声。灯光暗下,轮到高他们上场了。
灯光暗下的瞬间,现场四百多名观众顿时沸腾起来,各种呐喊、尖叫、欢呼声此起彼伏。
“高太棒了!”
“老男人乐队无敌!”
“青春 ** !”
“高,我要给你生猴子!”
其他喊声或许只是玩笑,最后这句很可能是真心话。
向文带着儿子刚好在这时进场。舞台灯光亮起,老男人乐队的四人站在台上,迎接迷的欢呼和尖叫。
“爸,我看不见!”
小家伙第一次来这种场合,十分兴奋,一点也不怕黑,也不怕周围尖叫的叔叔阿姨。
“来,坐我肩膀上!”向文一把举起儿子让他坐在自己肩头。
一下子高出这么多,小家伙更激动了,兴奋地指着台上的高对向文说:“老爸,那个叔叔也有和你一样的吉他。”
他不懂吉他的品牌和分类,只是凭颜色辨认。
向文也望向台上的高,虽然两把吉他颜色相似,但他的那把显然比不上高的。
不过,他并未打击儿子的热情,而是点头赞许道:“儿子真厉害,这都认得出来!”
得到父亲的表扬,坐在他肩头的小家伙更加开心了,虽然不懂音乐,却也随着现场的旋律摇晃着小脑袋。
开场时,高没有自我介绍,而是直接用音乐表达。
一首《平凡之路》,台下的向文也和其他人一起加入合唱。乐队出场后,高反而无事可做,只能弹着吉他,听着全场大合唱,脸上写满无奈。
一曲结束,现场迷心满意足,台上的高却有些郁闷。
“接下来这首《曾经的你》……”
没等高说完,台下观众已经“哇”地欢呼起来。
经过抖音、微博等平台的传播,大家对《曾经的你》早已熟悉,合唱起来毫无压力。
高察觉到了这一点,他握着话筒,抬眼扫视台下,语气带着几分疏离的冷淡:“要不今晚我就不唱了,换你们来唱?”
“不,你来唱。”
“我们不唱了……”
“不抢你活儿了。”
这句个性十足的话非但没有吓退观众,反而点燃了现场气氛,大家情绪高涨,甚至有些兴奋过头。
前排几位穿着大胆的姑娘更是被高这句话撩得站不稳,若不是有栏杆挡着,怕是已经软倒在地。
“我去,这句话太帅了!”
“靠,我就喜欢这种调调!老男人我也认了……”
高重新开始演唱,这次观众们学乖了,不再跟唱,只在副部分忍不住跟着哼几句。
沉浸在音乐中的高也没再说什么。
两首唱罢,到了串场环节,这次高说了很长一段话。
“石家庄对我来说,是一个印象很深的城市。它和国内其他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一样的背景和故事。接下来这首,就是关于这座城市的。”
“《 ** 那个石家庄人》……”
听到名,全场都愣住了。身为石家庄人,你为什么要杀我?
高的吉他,徐鸿飞的口琴。
悠扬的前奏响起,让人暂时忘记了那个令人震惊的名——《 ** 那个石家庄人》。
高温柔的嗓音更让人忽略了曲的名字,只是静静听他讲述这个故事。
‘傍晚6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
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