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考察现场突如其来的混乱,许峰心急如焚,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
但多年在商场摸爬滚打,让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迅速冷静下来。
他一边快速挥动手臂,指挥安保人员将闹事的小混混控制住,一边转头面向林晓,语速极快地解释这一切都是有人蓄意安排,目的就是破坏项目考察。
“林总,您看这些人,行为举止如此张狂,明显是受人指使,就是冲着扰乱考察、破坏我们项目来的。
我们的项目从规划之初,就一直秉持着合法、公平、互利的原则推进,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推敲,这些不过是恶意抹黑罢了。”
许峰满脸焦急与诚恳,眼睛紧紧盯着林晓,试图将自己的坚定与项目的真实情况传递给对方。
他很清楚,此刻林晓的态度关乎项目的生死存亡,自己必须想尽办法让林晓相信项目的清白。
林晓眉头紧紧皱在一起,形成一个深深的“川”字,看着被安保人员制服却仍在大声叫嚷的小混混,心中的疑虑如同潮水般翻涌。
“许先生,我不辞辛劳,大老远从上海赶来,本是带着十足的诚意,想要深入了解项目,可这接二连三出现的状况,实在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次考察的意义。”
林晓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与犹豫,此次来港考察本就带着诸多期待与担忧,如今这些意外状况无疑让他的担忧更甚。
他本希望通过考察,能清晰地看到项目的前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然而现在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
许峰心中一凛,像是被冷水浇头,他清楚地意识到,若不能立刻化解林晓的疑虑,此次考察必将以失败告终,重庆大厦项目也将彻底陷入万劫不复的绝境。
“林总,请您再给我一点时间,就一点时间,我马上就能证明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阴谋。”
说罢,他迅速转身,安排手下将闹事者带至一旁相对安静的角落,自己则快步跟了过去,亲自上前询问幕后主使。
然而,这些小混混显然是收了许振江的重金好处,打定了主意死扛到底。
即便面对许峰严厉的质问,他们也只是一味地叫嚷着一些毫无根据的话语,坚决不肯透露半点幕后信息。
许峰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蹿了起来,双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头,关节都因用力而泛白,但此时他也实在无计可施,只能强压怒火,先稳定住林晓的情绪。
他心里明白,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务之急是安抚好林晓,不能让这次考察就这样功亏一篑。
回到林晓身边,许峰稍稍调整了一下呼吸,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而坚定。
“林总,实在是万分抱歉,给您带来了如此不愉快的考察体验。但请您一定要相信,我们项目本身是极具潜力和价值的。”
“在这之前那些毫无根据的负面报道,我们已经在紧锣密鼓地收集证据进行反驳,很快就能向您证明其虚假性。”
“关于今天这件事,警方已经介入,以警方的能力,相信很快就会水落石出。”
他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林晓的表情,希望能从对方脸上看到一丝松动。
林晓看了看手表,分针的每一次跳动都仿佛敲在他的心上,他略显不耐烦地说道:“许先生,时间有限,我不可能在这里一直等下去。我希望在接下来的考察中,不会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林晓此次行程安排得十分紧凑,本就没有太多时间浪费在这些意外状况上,他对许峰的耐心已经所剩无几。
他此次来港,是冒着风险想要寻找一个有潜力的投资项目,可不是来处理这些麻烦事的。
许峰连忙点头,如同鸡啄米一般,“林总放心,我保证。接下来的行程,我们会更加谨慎安排,不会再出现任何差错。”
随后,他小心翼翼地引导林晓继续考察,一路上全神贯注地详细介绍项目的规划。
从建筑风格的独特设计,到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再到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如带动就业、促进商业繁荣等,试图让林晓重新将注意力聚焦在项目本身的优势上。
他详细地描述着建筑将采用现代化与传统风格相结合的设计,既保留香江的地域特色,又融入时尚元素;
功能区域将设有商业区、住宅区和休闲区,满足居民和商户的不同需求;
还强调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大量商家入驻,创造众多就业机会,推动周边商业的繁荣发展。
与此同时,许峰安排在公司的团队成员也在紧张地忙碌着,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
负责媒体公关的同事坐在办公桌前,桌上堆满了文件资料。
他正争分夺秒地整理出项目的各项合法文件,包括政府的审批文件、土地使用许可等,又仔细梳理与居民沟通的记录。
而且,将居民们积极支持项目的话语一一标记出来,还整理出之前项目推进中的积极成果,如初步的设计方案、与合作方的意向协议等。
整理完毕后,他迅速通过传真机将这些资料发给许峰认识的媒体朋友,同时拿起电话,焦急地说道:“李记者,情况十万火急,这些资料足以证明我们项目的清白,麻烦您尽快帮忙发布,帮我们挽回声誉。”
电话这头的他,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眼神中满是焦急。他深知舆论的导向对项目至关重要,必须尽快让正面信息传播出去。
李记者在电话那头回复道:“许先生,我们已经在整理稿件了,大家都在加班加点,争取尽快将真实情况报道出去。”
“但您也清楚,舆论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消除的,你这边还得从其他方面多做努力。”
李记者深知舆论的强大力量以及扭转舆论的艰难程度,希望许峰能多管齐下,尽快解决问题。他建议许峰除了依靠媒体澄清,还可以考虑举办新闻发布会,主动回应质疑。
许峰何尝不知道舆论战的艰难,但此刻他就像身处战场的战士,别无选择,只能背水一战全力以赴。
在考察过程中,他特意精心安排林晓与一些支持项目的重庆大厦居民见面。这些居民早早便等候在约定地点,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情。
“林先生,我们都盼着这个项目能顺利进行,这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能得到改善,大家都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许先生为我们考虑了很多,从我们的居住需求,到未来的生活保障,他是真心想把这件事做好。”
一位头发花白的居民诚恳地说道,眼中满是对项目的期待和对许峰的认可。
这位居民详细地讲述着许峰如何倾听他们的诉求,承诺改善居住条件,还规划了社区的未来发展,让林晓切实感受到居民们对项目的支持并非毫无缘由。
林晓看着这些居民真诚的面容,心中的疑虑稍有缓解,像是有一缕阳光穿透了层层乌云。
但之前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和刚刚那混乱不堪的场面仍像一层厚重的阴霾,沉沉地笼罩在他心头挥之不去。
他虽然被居民们的真诚所打动,但之前的负面影响依然让他心存顾虑,投资决策毕竟关乎重大利益,他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而在上海,司徒倩得知香江考察现场的混乱后,心急如焚,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她深知许峰此刻面临的压力犹如泰山压顶,决定尽自己所能帮他一把。
司徒倩利用在上海音乐学院积累的人脉,通过多方打听,联系到了一位在商界颇具影响力的校友。
“张师兄,我有个很重要的事情想请你帮忙。我朋友在香江的项目遇到了天大的麻烦,有人恶意抹黑,四处造谣生事,导致潜在的投资商信心动摇,项目随时可能毁于一旦。”
“你在商业圈人脉广,消息灵通,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有没有办法化解这次危机?”
司徒倩在电话里焦急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哀求。她详细地向张师兄讲述了项目面临的困境,从负面报道的内容到考察现场的混乱,希望张师兄能理解事情的紧迫性。
张师兄在电话那头思索片刻后说道:“司徒,这种商业竞争中的舆论抹黑确实很棘手,处理不好就会对项目造成毁灭性打击。”
“不过,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些在香港有业务往来的朋友,让他们从侧面帮你朋友说说话,也许能对那位投资商产生一些影响。但最终能不能成功,还得看你朋友项目本身的实力和他自己的应对。”
张师兄深知商业舆论危机的复杂性,不敢打包票,但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
他表示会尽快联系朋友,了解香港商界对该项目的看法,并给司徒倩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司徒倩心中一喜,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连忙说道:“张师兄,太感谢你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不能放弃。我让我朋友把项目资料发给你,你帮忙看看,也给我们一些建议。”
她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期待张师兄的人脉能为项目带来转机。
挂了电话,司徒倩立刻拿起电话,通过电话告知许峰这个消息。许峰在感激之余,心中也涌起一股温暖和力量,仿佛在寒冷的冬夜中披上了一件厚厚的棉衣。
“倩儿,还好有你在我身边支持我。我一定会努力度过这次难关,不让你失望。”
许峰说道,语气中带着坚定的决心。他深知司徒倩为他付出了很多,这份支持让他更加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念。
然而,许振江得知许峰仍在努力挽回局面后,恼羞成怒,决定加大破坏力度。
他动用自己的关系网,买通了一些所谓的“行业专家”,这些人平日里就擅长见风使舵,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许振江给了他们一笔不菲的报酬,让他们发表对许峰项目的负面评论,进一步扰乱视听。
这些“专家”在媒体上大肆宣扬许峰的项目存在诸多隐患,从市场前景到项目规划,再到投资回报,无一不被他们说得一文不值,还声称投资风险极大,让不明真相的人看了不禁心生畏惧。
他们在报道中使用专业术语,看似有理有据,实则夸大其词,误导了许多读者。
林晓看到这些报道后,心中更加犹豫不决,在投资与放弃之间摇摆不定。他反复思考着项目的利弊,权衡着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却始终难以做出决定。
在考察接近尾声时,林晓找到许峰,表情严肃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许先生,这次考察我看到了项目的一些亮点,也感受到了你想做好项目的决心。但目前外界的舆论对项目影响太大,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让我不得不谨慎对待。
我需要时间来综合考虑。在我做出决定之前,希望你能彻底解决这些负面问题。”
许峰心中明白,林晓的这番话意味着考察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他必须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舆论局面,才能重新赢得林晓的信任。
否则,重庆大厦项目将前途未卜,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负面舆论的影响,让林晓看到项目的真正价值。
为了应对这严峻的形势,许峰在接下来的考察行程中,不仅详细介绍项目本身,还特意安排林晓参观了一些与项目类似且已成功落地的案例。
他带着林晓来到一处同样由老旧建筑改造而成的综合性社区,这里融合了商业、居住与休闲功能,如今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显着提升,周边经济也十分繁荣。
许峰一边走一边向林晓介绍,“林总,您看这个项目,和我们重庆大厦的规划理念有相似之处。”
“事实证明,这样的项目不仅能改善居民生活,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的项目也有信心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成果。”
林晓默默观察着,这些成功案例确实让他对许峰的项目又多了几分思考。
与此同时,许峰团队负责媒体公关的同事,除了与李记者紧密沟通,还积极联系其他一些中立媒体。
他们通过电话和传真,向这些媒体发送项目的真实资料,并诚恳地邀请他们进行实地调查。
并且,同事在电话中说道:“我们希望贵媒体能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亲自来了解一下项目的真实情况,不要被那些虚假报道误导。”这些媒体表示会考虑安排人员前来调查。
在上海司徒倩与张师兄保持密切联系。张师兄通过bp机传呼司徒倩,告知她已联系了几位在香江城有影响力的商界朋友,他们愿意在适当的时候为项目发声,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项目细节。
司徒倩立即打电话给许峰,“阿峰,张师兄那边有消息了,他朋友愿意帮忙,但要项目详细资料,你赶紧准备发过来。”
许峰接到电话后,马上安排人整理资料,并通过传真迅速发给司徒倩,希望能借此机会打破当前的舆论困境,为项目争取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