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和司徒倩成功洗刷税务冤屈后,本以为能迎来短暂的平静,然而“昌盛集团”却如蛰伏的毒蛇,在暗处酝酿着更为狠辣的报复手段。
“昌盛集团”的高层会议室里,气氛压抑而凝重。奢华的水晶吊灯洒下冰冷的光线,映照在众人阴沉的脸上。董事长陈昌盛面色阴沉得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双眼死死地怒视着会议桌上关于许氏企业税务风波反转的报道文件,仿佛那文件是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突然,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清脆的响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回荡:“一群废物!这么周密的计划,居然被他们翻盘了!” 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仿佛要将整个会议室点燃。
众人噤若寒蝉,不敢出声。每个人都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成为董事长怒火的下一个发泄对象。
许久,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智囊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口,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陈董,许峰他们这次能化解危机,确实出乎我们意料。不过,我们不能就此罢手。”
然后,这位智囊停了下又接着说,“许氏企业和那个文化展览,对我们在地产和文化产业的布局威胁太大了。如果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我们之前的计划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他的声音低沉而谨慎,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
陈昌盛冷哼一声,犹如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那你说说,还有什么办法?” 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急切与期待,同时也夹杂着对这位智囊的审视。
智囊扶了扶眼镜,镜片后闪过一丝阴鸷,仿佛一条狡猾的狐狸正在谋划着新的陷阱:“我们可以从文化展览入手。据我所知,虽然他们澄清了税务问题,但之前的舆论风波还是对展览造成了影响,参观人数和赞助商都有所流失。我们可以买通一些文化界的‘权威’,这些人在文化圈有一定的话语权,能误导不少民众。让他们联名抵制这个展览,指责其不具备文化价值,误导公众审美。同时,利用网络水军在各大平台上发布负面评论,煽动民众情绪,把水搅浑,让这个展览彻底办不下去。只要展览办砸了,许氏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布局就会受到重创,对我们的威胁也会大大减小。”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仿佛已经看到了文化展览在他们的阴谋下土崩瓦解的场景。
陈昌盛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点头道:“就这么办。另外,再派人盯着许峰和司徒倩,找机会给他们来个致命一击,让他们再也翻不了身。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跟我们‘昌盛集团’作对的下场。” 说完,他靠在椅背上,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志在必得的决绝。
果然很快,新一轮的阴谋行动开始了。在“昌盛集团”的金钱攻势下,几位所谓的文化界知名人士纷纷站出来,为了金钱出卖了自己的良心。
他们发表言辞激烈的文章,对文化展览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带毒的箭,射向许峰和司徒倩辛苦筹备的文化展览。
“这样的展览毫无文化内涵,纯粹是为了博眼球,误导大众对香港和内地文化的理解。展览中的作品粗制滥造,完全没有体现出两地文化的精髓,是对文化的亵渎。”
一位文化评论家在报纸上撰文写道,言辞间充满了恶意与偏见,完全无视展览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许峰、司徒倩的心血。
同时,网络上突然涌现出大量负面评论,仿佛一夜之间,整个网络世界都被对文化展览的恶意所充斥。诸如“这展览就是个闹剧,根本不值得一看,去看了简直是浪费时间”“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说不定是为了洗钱”之类的言论铺天盖地,充斥着各大社交平台和文化论坛。
这些评论言辞激烈,且发布频率极高,很明显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为。不明真相的民众再次被误导,他们在这些虚假言论的煽动下,对文化展览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原本对展览充满期待的人们也开始动摇。
许峰和司徒倩看到这些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心情沉重得仿佛压了一块巨石。司徒倩气得脸色通红,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气愤地说道:“这些人怎么如此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应对,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许峰紧锁眉头,脸上的线条仿佛都因愤怒而凝固,沉思片刻后,他语气坚定地说:“我们先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邀请真正有公信力的文化界人士为我们站台,回应这些无端指责。同时,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举办展览的初衷和真正价值。我们要让公众知道,我们问心无愧,他们的恶意抹黑是站不住脚的。”
于是,许峰和司徒倩迅速筹备记者招待会。他们四处联系,邀请了许多长期致力于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的文化名人。这些人深知文化展览的意义和价值,愿意为正义发声。
记者招待会上,灯光闪烁,摄像机镜头对准了发言台。许峰首先发言,他站得笔直,眼神坚定而沉稳:“近期,我们的文化展览遭受了无端的恶意攻击。但我们举办这个展览,是为了促进香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一初衷从未改变。”
许峰停了下接着又说,“我们坚信,真正的文化价值不会被这些恶意言论所掩盖。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两地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的理解与认同。这是一项充满意义的事业,绝不容许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破坏。”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仿佛要穿透重重迷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随后,一位着名的文化学者站起来,他身着传统的中式长衫,气质儒雅,眼神中透露出睿智与从容:“我参观过这个展览,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香江与内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与交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结晶,它们生动地展现了两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位学者又接着慷慨激昂地说道:“那些所谓的批判文章,完全是无稽之谈,是对文化交流的恶意破坏。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恶意言论阻碍文化交流的进程,我们应该支持这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 他的发言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赢得了现场记者的阵阵掌声。
然而,“昌盛集团”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像是输红了眼的赌徒,变本加厉地继续操控舆论,加大了对文化展览的抹黑力度。
同时,他们派人对文化展览的赞助商进行威胁利诱,试图让他们退出赞助。那些被派去的人手段卑劣,对赞助商软硬兼施。
“你们要是继续赞助这个展览,以后在生意上可就别想有好日子过。我们‘昌盛集团’有的是办法让你们的生意一落千丈。”威胁的话语在赞助商的耳边回响。
“只要你们退出赞助,我们‘昌盛集团’保证给你们更多的好处,比这个展览能带给你们的利益多多了。”利诱的承诺也随之而来。
一些胆小怕事的赞助商,在“昌盛集团”的压力下,纷纷撤回了资金。他们害怕“昌盛集团”的报复,不敢再与许峰和司徒倩站在一起。
“许先生,实在不好意思,我们公司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只能退出赞助了。我们也是没办法,希望您能理解。”一位赞助商在电话里无奈地说道,声音中充满了歉意与无奈。
资金的短缺让文化展览的运营再次陷入困境。许峰和司徒倩四处奔走,寻找新的赞助商,但在“昌盛集团”的暗中阻挠下,进展十分艰难。
他们拜访了一家又一家企业,向他们介绍文化展览的意义和前景,但很多企业都因为害怕“昌盛集团”的报复,婉拒了他们的请求。
与此同时,司徒倩收到一封匿名恐吓信,信是用粗糙的纸张写成,字迹歪歪扭扭,仿佛是从黑暗的深渊传来的威胁。
信中威胁她如果不停止文化展览的相关活动,将会对她和她身边的人不利。司徒倩看着信,心中有些担忧,但她的眼神中更多的是坚定与不屈。
“许峰,他们想用这种手段吓退我,没那么容易。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不会被他们的恐吓所吓倒,这个展览承载着我们的梦想和对两地文化交流的期望,我们不能放弃。”司徒倩坚定地说道,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许峰握住司徒倩的手,仿佛要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她:“放心,倩儿,我会一直陪着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会放弃。我们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让文化展览继续下去。”
为了应对资金问题,许峰决定动用自己的私人积蓄,那是他多年来辛苦打拼积攒下来的财富。他毫不犹豫地将这笔钱投入到文化展览中,希望能为展览的继续运营提供一丝希望。
同时,他发动身边的朋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向他们讲述文化展览的遭遇和意义,希望他们能伸出援手,为文化展览筹集资金。
而司徒倩则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公众详细介绍展览的内容和意义,争取大众的理解和支持。她亲自制作宣传海报,撰写宣传文案,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对展览的热爱和对文化交流的执着。
她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展览背后的故事,邀请观众讲述他们对文化展览的期待和感受,试图用真实的情感打动公众。
然而,“昌盛集团”的报复行动越发疯狂。他们买通了一些小混混,这些小混混无所事事,为了金钱甘愿充当“昌盛集团”的打手。他们在展览场馆附近骚扰参观者,甚至故意破坏周边设施,企图给展览抹黑。
就是有一天,一群小混混在展览场馆门口闹事,拦住前来参观的人,大声叫嚷着展览是骗人的。他们的行为举止粗鲁,言辞低俗,严重影响了展览场馆周边的秩序。
“这展览就是个骗局,你们千万别进去,进去了就是浪费钱!”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小混混大声喊道。
“对,赶紧走,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另一个小混混附和道。
许峰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现场。他毫不畏惧地走到小混混面前,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愤怒:“你们是谁指使的?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这里闹事!你们以为这样就能破坏我们的展览吗?”
小混混们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嚣张。那个黄头发的小混混走上前,挑衅地看着许峰:“许峰,识相的就赶紧把展览关了,不然有你好看的!我们可不是好惹的,后面有人撑腰,你要是再执迷不悟,小心你的小命!”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警察及时赶到,将小混混们带走。警察的出现让局势暂时得到了控制,但许峰知道,这只是“昌盛集团”的小伎俩,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
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后,文化展览的参观人数依旧没有明显回升,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峰和司徒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他们不知道这场与“昌盛集团”的斗争还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但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绝不向恶势力低头,一定要让文化展览继续下去,实现他们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的梦想。这个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