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丹房,灼热的气浪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书香。沐如风带着叶天穿过一条铺着青石的长廊,长廊两侧悬挂着历代炼丹大师的画像,每一幅都笔触细腻,将人物专注炼丹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走到长廊尽头,一扇厚重的紫檀木门映入眼帘,门上雕刻着一个巨大的“典”字,字体古朴苍劲,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
“这里便是协会的典籍库了。”沐如风抬手按在门侧的凹槽上,一股温和的灵力注入,只听“咔哒”一声轻响,沉重的木门缓缓向内打开。
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与淡淡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叶天抬眼望去,只见典籍库内比想象中更加宽敞。
数十排高大的书架整齐排列,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每一层都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竹简、帛书与线装古籍,不少书册的封面上还带着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
书架之间的通道上铺着厚厚的地毯,走起路来悄无声息,几名身着灰色长衫的老者正坐在角落的案前,或是低头抄写,或是凝神研读,整个典籍库内安静得只能听到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这里收藏的,都是协会历代积累的珍贵典籍。”沐如风的声音放得很低,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从最基础的《百草辨识》《火候初论》,到失传已久的古丹方、炼丹手法注解,甚至还有几位丹道宗师的修行手札,共计三万余卷。”
叶天心中暗暗咋舌,三万余卷典籍,这等规模足以称得上是天辉城的丹道宝库了。他目光扫过书架,只见每排书架上都贴着标签,分门别类地写着“基础丹经”“高阶丹方”“灵草图谱”“炼药杂记”等字样,条理清晰,显然是经过精心整理的。
沐如风带着他走到左侧一排书架前,随手抽出一卷泛黄的竹简,递给叶天:“你看这个,这是三百年前‘丹痴’老人所着的《火候精要》,里面详细记载了他对七十二种药材的最佳炼化火候,当年不知多少炼丹师为了借阅这卷竹简,在协会外排了三个月的队。”
叶天接过竹简,入手微沉,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用朱砂笔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道,从药材切片的薄厚到地火温度的细微变化,都标注得极为详尽,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丹道的极致钻研。他只是匆匆扫过几行,便觉得受益匪浅。
“这边是灵草图谱区。”沐如风又带着他来到另一侧,指着满架的图谱说道,“这里收录了大陆上已知的数千种灵草,不仅有形态描绘,还有生长环境、药性分析,甚至连如何采摘才能保留最大灵气,都有详细记载。对你日后辨识药材、搭配丹方,会有极大帮助。”
叶天看到其中一本图谱上,竟用彩色颜料绘制着一株通体晶莹的“冰晶草”,旁边还标注着“生于极寒之地,叶含冰晶,可解火毒,与‘赤炎花’配伍,可炼‘冰火调和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走到典籍库深处,沐如风指着最内侧的一排书架,那里的书册都用玉盒盛放着,透着一股不凡的气息:“那里是孤本禁地,存放着协会最珍贵的典籍,比如失传的‘九转还魂丹’残方,还有记载着上古炼丹术的《丹道秘录》。这些典籍需得会长亲批才能借阅,不过以你的天赋,日后总有机会接触到。”
叶天望着那排玉盒,眼中闪过一丝向往,却并未强求。他知道,丹道之路需得循序渐进,贪多嚼不烂。
两人在典籍库内缓缓穿行,沐如风不时抽出几本典籍,为叶天讲解其珍贵之处。叶天听得认真,偶尔遇到感兴趣的内容,便驻足翻阅片刻,每一次停留都有新的收获。
那些历代炼丹师的经验与智慧,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汇入他的脑海,让他对丹道的理解愈发深刻。
不知过了多久,沐如风看了看天色,笑道:“今日先带你看到这里吧,典籍库的典籍浩如烟海,便是看上半年也看不完。你日后有时间,可以常来此处,慢慢研读。”
叶天点点头,心中充满感激:“多谢沐长老指点,今日真是大开眼界。”
“不必客气。”沐如风笑着摆手,“对你这般有天赋的后辈,协会向来是愿意倾囊相授的。走吧,我送你出去。”
叶天最后看了一眼那些静静矗立的书架,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好好利用这典籍库的资源,精进自己的炼丹术。
随着厚重的木门缓缓关上,那份沉淀着千年智慧的宁静被隔绝在门后,但叶天知道,这里的知识,将成为他丹道之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离开典籍库时,窗外的日头已过正午,暖金色的阳光透过长廊的雕花窗棂,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沐如风看了看天色,对叶天道:“时辰不早了,协会后院有专为弟子准备的居所,环境清幽,适合静修,我先带你过去安顿下来吧。”
叶天自然没有异议,跟着沐如风穿过协会的前院。沿途经过一片药圃,圃中栽种着各色灵草,青的叶、紫的花、黄的蕊,在阳光下舒展着叶片,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几名药童正小心翼翼地为灵草浇水、除草,动作轻柔得仿佛在呵护稀世珍宝。
绕过药圃,便是一片雅致的院落群,白墙黛瓦,朱漆回廊,院中点缀着奇石翠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草木清气,与前院的热闹、丹房的炽热截然不同,透着一股安宁祥和的气息。
“这里便是弟子们住的地方了。”沐如风指着其中一座独立小院,“每个有贡献的弟子都有专属的院落,这间是新收拾出来的,里面设施齐全,你且先住着。”
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小巧的天井,地面铺着青石板,角落里砌着一个小小的鱼池,几尾锦鲤在水中悠闲地游弋,池边种着几株兰草,叶片修长,正含苞待放。
正屋是三间相连的瓦房,门窗皆是梨木所制,打磨得光滑锃亮,门上还挂着一块匾额,题着“静丹居”三个字,笔力沉稳,显然出自名家之手。
“进来看看吧。”沐如风笑着推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