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皇子跟着赵明回了巡抚府的西跨院。
这里原是赵明招待贵客的住处,虽不算简陋,却也远比不上王府的精致。
墙面是普通的白灰,家具是用了多年的旧木椅,连窗台上的盆栽都只是寻常的植物,透着几分地方官的朴素。
赵明引着四皇子坐下,亲自倒了杯凉茶,语气带着几分歉意:“殿下委屈了,巡抚府不比京城,条件简陋,您多担待。”
他心里清楚,四皇子选择住在这里,绝非怕‘风尘仆仆见王爷’那么简单。
赵家虽为三皇子外戚,与三皇子更亲近,但在岭南,他是朝廷任命的巡抚,是明面上制衡平南王的存在。
四皇子住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他接过茶盏,笑着摆了摆手,“赵大人客气了,我又不是来享受的。一路奔波,能有清茶解渴,已是极好。”
他没提任何正事,反而话锋一转,问起了岭南的民生,“现在灾情都稳住了吗?百姓的日子还好过吗?”
赵明定了定神,如实回道:“托殿下的福,灾情基本稳住了。去年冬天发的赈灾粮,再加上百姓种的土豆,能撑到早稻收成。”
四皇子眼前一亮,他来岭南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土豆。
“这土豆的长势怎么样?百姓种着顺手吗?有没有出现减产或者病虫害的情况?”
赵明接着回答:“长势还算好。亩产远高于荞麦、绿豆。至于病虫害,目前还没发现。
世子让人把种时的经验写成册子,发给各县的农官,让他们盯着田里的情况。”
四皇子听得格外认真,“没想到,土豆竟如此好。”
他语气低沉了几分,“您也知道,北方战事连连,军粮消耗巨大,父皇日夜忧心粮储不足。如今岭南土豆试种成功,收成可观。
我正打算将种苗与种植之法带回京城,若能在北地推广,或可解朝廷燃眉之急。”
赵明就猜到他的目的不是慰问和视察这么简单。
于是微笑接话,“殿下既有此意,不如今晚便去东门杂菜馆一试。那家馆子专营土豆菜肴,风味独特。”
“哦?”四皇子眸光一亮,“还有专做土豆的酒楼?倒是新鲜!那我定要亲口尝尝。”
两人也没有在府里多停留,由赵明带着他直奔菜馆而去。
土豆如今已是岭南百姓熟知的救命粮,而“杂菜馆”又是城中唯一主打土豆菜系的酒楼,生意也比以前好多了。
堂中食客络绎不绝,除商贾小贩外,竟有不少儒生模样的学子。
四皇子略感诧异,“这些读书人,素来重风雅、轻俗食,怎会来此等市井之所?”
赵明一笑,低声解释:“殿下有所不知。去年灾情严重,书院学子多有参与赈灾。
世子亲赴田间抗蝗,他们见状,也纷纷下地相助。如今灾后重建,百姓与士人之间反倒多了几分共患难的情谊。”
四皇子闻言一怔:“你是说……他们下地劳作了?”
赵明点头,“世子以身作则,百姓信服,学子亦受感召,民心所向。”
四皇子默然片刻,终是轻叹,“我这个弟弟,做得很好啊。岭南交到他手上,父皇也该安心了。”
不多时,菜肴陆续上桌。
土豆烧鸡、土豆泥、炒土豆丝,另有粟米、红薯等杂粮搭配,色香味俱全。
四皇子尝了几口,连连称妙,“真是不错!比我想的好吃。”
赵明含笑附和,“正是因此,世子才主张,混种。良田种稻,坡地栽薯,冬闲种土豆,不误农时,亦增产量。”
他知道四皇子肯定会问‘种子哪里来的’,便主动开口。
“殿下若需种苗,可向农户收购,但零散收集,耗时费力。不如去珠海采买,那边种得多,量足且优。”
“珠海?”四皇子目光微凝,“种子,是从珠海购得?”
“正是。”赵明坦然道,“我亲自走了一趟,珠海的种子是福明岛传来的。”
四皇子缓缓点头,“这次来岭南,我本就想去珠海看看,毕竟这是我大顺最特别的地方。没想到现在又多了一个理由。”
赵明转眼便明白了,四皇子完全是有备而来。
土豆,珠海,还有王爷都是他的目标,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心思……
吃完饭,四皇子又提出要查看粮市。
两人步行至城中米行,只见粮食尚足,米价虽略高于两湖,却仍在合理区间,未见哄抬之象。
看来衙门真的做的不错。
赵明算是看出来了,这位皇子看似随和,却与应元正有几分相似:凡事不信耳闻,只重亲察。
归途中,两人边走边聊天。
四皇子忽而问道:“我听驿站小吏提及,世子已将新政推行至各部族之中,如今进展如何?可曾生乱?”
赵明顿了顿。他最担心的就是四皇子问部族‘新政’的事。
毕竟应元正表面是‘摊丁入亩’,实则在悄悄削弱部族首领的权力,推行‘改土归流’。
此举利在千秋,却极易被解读为“平南王意图扩张势力”,若传入京城,恐怕会引起圣心猜忌。
皇上最忌藩王坐大,应元正身为皇子,尚可周旋。
可他们这些地方臣属,一旦牵连,便没那么好脱身了。
他斟酌着开口,只捡了安全的话说:“进展还算顺利。世子性子踏实,做事前会跟部族长老商量,清丈土地时也没强逼,长老们都愿意配合。
目前没出什么乱子,部族百姓对新政也挺满意的。毕竟能少缴些税,还能用上新修的河堤,谁不乐意呢?”
他刻意避开了改土归流的核心,只谈表面的民生利好。
四皇子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等赵明说完,忽然感叹。
“没想到元正还有这本事。说起来,他小时候在皇宫读书,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将来不一般。”
语气中满是兄长对弟弟的赞许与欣慰。
但他比谁都清楚,应元正现在的本事,早已不是过目不忘那么简单,而是能在岭南站稳脚跟、拉拢民心的“政才”。
赵明没接话,只陪着笑了笑。
两人回到府中,下人点上了蜡烛。
沉默片刻后,四皇子终于切入正题,语气温和却意味深长。
“对了,赵大人,皇叔近来身体如何?我这次来,一是奉父皇之命看看岭南的情况,二也是受父皇嘱托,前来探望皇叔。
毕竟皇叔多年镇守南疆,父皇牵挂已久。”
赵明早料到这一问。
他神色平静,语气克制:“王爷一向深居简出,身体如何,外臣实难确认。若非世子牵头做事,府里连访客都少得很。”
四皇子闻言,轻轻“哦”了一声,“这么说……如今王府之中,是应元正在主事?”
“世子年少有为,做事又稳妥,王爷和王妃都很信任他,府中上下,也无不敬服。”赵明这话答得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