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容、小真、小霞三人收拾好行囊,来到书房前向应元正辞行。
应元正早备好了三封红纸包,一人递上一份,一份里有10两银子。
小霞和小真还没有正式工作,这是她们人生中第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钱。
两人肉眼可见的开心,连连向他行礼,“多谢世子!”
过了一会儿,刘健也走了过来,“世子,我也该走了。今天要回师父那里和他们一起吃团圆饭。”
应元正摆了摆手,“去吧,好好陪师父,不必急着回来。”
他过年期间哪里都不会去,刘健也不用保护他。
接着,他拿出一份红纸包给了刘健,“拿去,买些喜欢吃的。”
刘健笑着接了过来:“多谢世子!”
目送他们离去,庭院渐渐安静下来。
应元正转身回到书房,烛火摇曳,映出他静静等待的身影。
他从书架上,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卷图纸,轻轻打开。
这正是他与系统反复讨论后,亲手绘制的新的武器设计图。
他之前想打造一把能在两百米范围内精准狙杀的重型燧发枪。
系统却冷静告诉他。
【即便改良后,命中率也不过三成,且需满足测距精准、无风、目标静止等诸多理想条件。】
这对应元正来说完全不够看,他想要的是一击必杀的效果。
系统明确说了,【做不到。】
【以 200 米的距离来说,现在这个时代的所有武器都达不到一击必杀且命中率还高的效果,就算有的武器能飞到那么远,也谈不上打得准。】
应元正便退了一步,他问系统,如果将距离缩短到 150 米,命中率能提升到七八成吗?
系统的回答依旧是否定。
【以十七世纪的技术体系,即便将距离缩短至一百五十米,命中率也难以突破五成。】
【真正决定精度的三大要素:线膛,精密子弹、高纯度火药,至少要等到十八世纪中后期才逐步成熟。】
即使他要强行提前一百年实现,这燧发枪也有着极强的约束性。
比如枪管就得一米二以上,全重六七公斤,手工拉膛线,基本不可能量产。
弹药装填一次可能就得花一分钟,一旦遇到下雨或者大风天气,命中率还会立即腰斩。
系统给他推算过:制作的每一步可能都得他亲自动手;就连狙击手的训练,也得他手把手教。
一旦狙击手阵亡,再培养一个,少说得花上半年,多的一年。
而且战场上硝烟弥漫,目标移动,风向变幻,理论上的‘精准’,在现实中几乎无法实现。
无论从军事价值、政治价值还是资源回报来看,这笔账都极不划算。
这些都是让应元正放弃这个重型燧发枪的原因。
相对而言,系统推荐了另一条路——改良燧发短手枪。
改良完成后,基本上五步之内指哪打哪,还能打穿现在绝大多数胸甲;面对无甲目标,十步之内有五成以上的把握能将其击杀。
而且这枪能藏起来,不算累赘,适合单人或者小队使用,但要是批量装备也不划算。
系统还给他模拟了使用场景,比如在宴会、船舱、密室之类的地方突然发难。
正是听了系统的分析,应元正觉得配一把小手枪用来暗杀皇帝相当不错。
而他手里拿的,便是根据系统的描述,画出的改良版燧发短手枪图纸。
但这图纸他不能拿给孙使看,因为他们现在连原版的燧发短手枪都没有,也没人拆解过。
他要是突然就拿出改良版的图纸,那也太诡异了。
而且这改良版小手枪,大量生产也是亏本买卖。应元正希望孙使能把精力全放在二代改良燧发枪上。
眼下第一步,是让孙使去收集原本的燧发短手枪,作为研究样本。
这样,他的改良才显得顺理成章。
此时,孙使正坐在平南王书房之内,神色肃然的汇报情况。
“王海龙近日频频催问第二代燧发枪。”他禀报道,“原先答应他的二十支,已转交世子。前几日加急赶制了一批,刚送往马尼拉。”
平南王眉头微蹙:“他还在马尼拉?这段时间回过珠海吗?”
“并没有。”孙使摇头。
平南王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沉声道:“第二版燧发枪大部分我们留下,只给他一部分就好。”
孙使一怔,随即会意:“是,属下明白。”
“福明岛的弹药生产工坊,情况怎么样?”平南王接着问。
“一切还算顺利。因为不用担心官府查验,生产速度比珠海的工坊快得多。”孙使回答。
平南王满意地点头,“这样就好。”
他看向孙使,“你之前提过,想将火器核心迁至福明岛。考察得如何?”
孙使有些犹豫,想了想还是说道:“属下以为,暂时不宜。福明岛上,多数士兵……唯王海龙马首是瞻。如果将核心技术在交予他,日后恐怕……更难掌控。”
平南王沉默。
这正是他最深的忧虑。
当年他扶持王海龙为海盗,本来就是冲着走私赚钱。
可渐渐的,王海龙的势力越发强大,不仅能夺下这片海域,甚至还占领了马尼拉。
再加上一部分训练士兵的任务也交给了王海龙,如今他有钱、有人,要是再掌握了火器的核心技术,平南王真怕以后压制不住他了。
“他来信说要新建一艘战舰。”王爷冷声道,“我已拒绝。你回去后,派人暗中盯着,若他擅自开工,立刻回报。”
孙使立即点头,“是。”
平南王静静地吐出一口气,“我希望他……不要让我失望。”
烛火映照下,主仆二人相对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