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仗谁都知道会打,后金骑兵向来迅疾如风,历朝历代面对他们的胜算都不大。但这次他们不仅赢得迅速,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他们用起了火炮。
‘和你说的一样。只是我现在疑惑的是,他们这个炮是从葡萄牙买的,还是自己造的?’
【如果是你们的历史,这个时候的后金已经能仿制了,而且还进行了技术改良和创新】
“是葡萄牙人帮他们做的?还是……”
【有俘虏的汉人工匠帮忙,但不排除有葡萄牙的技术。因为历史并没有详细记载他们是怎么突然掌握火炮制造技术的,毕竟在此之前他们连鸟枪都不会造。】
‘葡萄牙人为什么会向后金出售火器呢?他们能得到什么利益?’
【这其中应该有传教士的帮助,传教士的目的就是传播教义。明清时期,两方都有耶稣会传教士的支持,甚至还有服务于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的传教士。所以后金有传教士也不奇怪。】
应元正大为震惊。
‘这是只要能传教,哪里都可以去啊。’
【不然,他们怎么会远渡重洋来到顺朝呢?】
应元正突然感觉到了急迫。人家的大炮可能已经改良成功了,而自己的燧发枪设计还停留在图纸上。
他将学堂选址的事情完全交给孙使和小东儿,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改良中。
朝堂之上,崇治帝端坐龙椅,众大臣分列两侧,气氛凝重。大皇子、二皇子、三皇子也被允许参加此次重要会议。
“诸位爱卿,如今后金南下,连夺两座城池,兵临北固城下,形势危急。诸位有何良策,不妨直言。”崇治帝目光如炬,扫过群臣。
首辅大臣赵世贤率先开口:“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住北固城防务。靖北王素有谋略,可令其坚守待援。同时,应速调京营精锐北上,增援北固城。”
兵部尚书王元勋接着说道:“陛下,此次后金攻势凶猛,关键在于他们使用了红衣大炮。如今北固城有14门大炮,失去的东阳镇和宁边城各有10门和7门大炮,如果后金将这些都拆卸下来,那他们手里最少有27门大炮了。”
听到这里,朝堂上的许多官员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崇治帝沉声问道:“工部,我们现在有多少红衣大炮?”
工部尚书刘子安战战兢兢都说道:“臣已命工部加紧制造火器,但目前库存红衣大炮仅有十门,且炮弹不足……”
兵部尚书王元勋皱眉质问:“刘尚书,红衣大炮乃守城利器,为何库存如此之少?”
刘子安叹了口气,“王尚书有所不知,红衣大炮制造工艺复杂,耗时耗力。近年来国库紧张,工部经费不足,导致火器制造进展缓慢。”
崇治帝眉头紧锁,“那如何是好?”
刘子安环视四周,缓缓开口,“陛下,我等可向珠海城的葡萄牙商人购置一批军备。臣以为,至少需购入二十门火炮,方能有效抵御敌军。”
崇治帝微微颔首,目光转向户部尚书陈明礼:“户部?”
陈明礼硬着头皮说:“陛下,此次调动大军所需的粮草和军饷数额庞大,再加上购买大炮的费用……户部……将尽力筹措,但还需各地官员配合,迅速征集物资。”
“好。那么,如今谁可领兵前往?”崇治帝开口问。
兵部尚书王元勋建议道:“陛下,臣举荐镇国将军张行,他屡次于边境抵御外敌,堪称不二人选。”
张行闻声,立刻挺身而出,“臣愿往!”
崇治帝表示认可,“确实是个合适的人选。”
大皇子应天逸本打算发言,没想到被人抢先一步。但他还是一咬牙,毅然出列,“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崇治帝目光落在他身上,微微点头,“好,朕便封你为随军监军。”
大皇子没想到真的得到了这个机会,心中一喜:“儿臣遵命!”
一旁的三皇子有些意外,而二皇子垂着眼没有说话。
崇治帝又问:“那如今谁去珠海城谈这场买卖?”
礼部尚书傅雨伯建议道:“陛下,此番前往珠海城谈判购炮,事关重大,需选派既通晓外交又熟悉西洋事务之人。臣推荐礼部侍郎林明达,他曾游学珠海城,精通当地语言和文化,是最佳人选。”
林明达闻言,瞬间抬起头来。
崇治帝问道:“林明达,你可愿往?”
“臣领命!”
崇治帝点头表示认可:“既然如此,就让林明达负责此事。诸位以为如何?”
众臣皆无异议。
“好,朕封大皇子应天逸为随军监军,镇国将军张行即刻调派精兵五千,增援北固城。陈明礼,户部负责粮草调配和购炮资金的筹措。林明达为监炮使,前往珠海城购入红衣大炮二十门,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道,各自领命而去。
众臣离去后,大皇子和二皇子,三皇子仍留在朝堂之上。
“你们也回去吧,我有些话要单独和你们大哥说。”
两位皇子微微点头,行礼告退。
大皇子看到这一幕,心里不由得高兴,父皇终于开始重视自己了。
崇治帝目光深邃,缓缓开口:“此番出征,除了监军之外,朕要你好好打量靖北王的封地。你也知道,皇叔是所有王爷中唯一保留兵权之人。虽说这是先皇的信任,但朕心中总有些隐忧。”
大皇子立即说:“儿臣明白。”
崇治帝很是满意,“此去务必多听取张将军的意见,切不可鲁莽行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切都要小心谨慎。朕期待你凯旋归来的好消息。”
“儿臣定当竭尽全力!”大皇子语气坚定,目光灼灼。
回到王府后,大皇子迫不及待地找来幕僚。
“越先生,正如你所说,我这次成功了!”
越先生微微一笑,摸着胡须说:“时也命也,这是上天给予殿下的机会。不知殿下可有得到皇上的嘱托?”
“嗯。”大皇子点头,“除了抵御后金,便是让我查看皇叔的封地。”
“那就对了,打仗是靖北王和张行的事,这才是殿下的真正任务。殿下若能办好此事,皇上必定龙颜大悦。”
大皇子哈哈大笑,“当然,到时候再加上军功,我还压不过老二?!”
“此次也是笼络军部人心的好时机。张将军军功卓着,殿下要趁机与他拉拢关系。”越先生继续建议。
大皇子点头,“好,我这就派人送一副好宝剑过去。”
越先生急忙拦住他:“殿下不可!殿下只需在战场上多多听取张行的意见,保持请教的姿态。待获胜后,再赏赐士兵。让张行看到殿下虚心求教、慷慨大方的品行即可。”
大皇子恍然大悟:“还是越先生考虑得周全。幸亏之前让手下筹措了银两,否则连赏赐都拿不出来。”
越先生想起了什么,“说到筹钱,这次筹款表现不错的海镜县知县昌弘济向殿下求一个官职。他明年任期便满了。”
“哦。”大皇子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他想调到哪里去?”
“他想回京。”
“也行吧,既然干的不错,就给他这个奖励。”
大皇子语气轻松,但很快注意到越先生微微皱起的眉头,便问道:“越先生觉得不妥?”
越先生拱手道:“殿下恕臣直言,这场战争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而筹集资金的事绝不能停。既然这海镜县知县做得如此出色,不如让他再留任几年,继续为殿下效力。”
大皇子沉吟片刻,点头道:“先生说得有理。那就给他些别的赏赐,让他继续干下去。”
“是,臣这就去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