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楼下风波渐平,贾政心中对那神秘花魁的好奇愈发浓烈——既好奇她为何藏于轿中不肯露面,更想看看这能以两曲乐器引动满场的女子,究竟是何模样。
他不动声色地端着茶杯,指尖轻扣杯沿,神识已悄然展开,如细密的蛛网般,悄无声息地向邀月楼后台蔓延。
穿过喧闹的人群、繁杂的廊道,最终落在一间陈设雅致的厢房内——那里,正坐着方才轿中的女子。
神识所及之处,女子的模样清晰映入贾政脑海:她身着一袭水红绣海棠的襦裙,乌发松松挽着,仅用一支珍珠簪固定,几缕碎发垂在颊边,添了几分慵懒。
容貌更是迤逦,眉如远山含黛,眼似秋水横波,唇不点而朱,偏偏又在眉心处点着一颗嫣红痣,似胭脂凝成,衬得那张脸既有着少女的娇俏灵动,又带着几分少妇的温婉风情,两种气质揉在一起,竟格外勾人。
此刻她正坐在镜前,侍女正为她卸下腕间的银镯,她垂着眼帘,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一片浅影,神情淡然,丝毫没有方才在轿中演奏时的灵动,反倒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疏离。
贾政心中微讶——这容貌确实担得起“天姿国色”,可那眉心的嫣红痣与身上矛盾又和谐的风情,却让他觉得有些异样。
寻常歌姬多是单一的娇俏或妩媚,而这女子身上,却同时兼具两种气质,更像是刻意被调教出的模样,而非天生自带。
他收回神识,面上依旧平静,只端起茶杯浅酌一口,心中却多了一丝欣喜:
这花魁的容貌与气质,甚是勾魂,连眉心那颗痣,都有种“独特风情”,好让京中公子哥更加着迷。
李清廉见他神色微凝,似是有所发现,便低声问道:
“存周可是察觉到了什么?”
贾政放下茶杯,声音压得极低:
“方才略探了探后台,那花魁容貌确实出众,眉心还有一颗嫣红痣,模样兼具少女与少妇风情,很是惹眼。”
李清廉哑然,你不过坐在这里,何时打探?
紧接着闪过一丝了然:“果然如此。存周果然通道中人,竟连这种消息都有渠道。”
贾政的神识仍未收回,继续停留在那间厢房内。
不多时,便见先前在台上应对众人的老鸨掀帘而入,脸上没了方才的圆滑笑容,语气带着几分急切,竟对着花魁躬身道:
“甄夫人,楼下的公子哥虽暂时压下了火气,可终究还在等着,您得尽快出面露个脸,不然咱们这邀月楼可扛不住啊。”
“甄夫人?”
贾政心中一震——这称呼绝非对歌姬的称谓,倒像是对某位官员家眷的尊称,这花魁的身份,竟比他想象中更不简单。
再看花魁,先前淡然的神色瞬间变得凝重,她猛地站起身,手紧紧攥着衣襟,声音带着几分急切与颤抖:
“我女儿呢?你们答应我,只要我配合演出,就帮我找女儿的下落,现在怎么样了?找到了吗?”
老鸨脸上闪过一丝慌乱,连忙上前安抚:
“夫人您别急,我们已经派人在神京城打听了,只是路途遥远,消息还没传回来。您再忍忍,今日先去应付下楼下的客人,等消息一到,我们立刻告诉您。”
“再忍忍?”
花魁眼中泛起水光,语气带着几分绝望,
“我已经忍了半个月了!若不是为了找女儿,我怎会在此处做这些抛头露面的事!你们要是再找不到,我……”
话未说完,她便捂着嘴,强忍着泪水,肩膀微微颤抖。
老鸨见状,也不敢再催促,只能好言劝道:“夫人您放心,我们肯定会帮您找到小姐的。今日您就当是为了小姐,再委屈一次,就露个面,唱首歌便回来,好不好?”
花魁沉默良久,才缓缓点头,只是眼底的绝望与不甘,却怎么也藏不住。
贾政收回神识,脸色变得严肃——原来这花魁竟是“甄夫人”,且是被人以女儿相要挟,才被迫在此处扮演花魁。
听闻“甄夫人”三字,贾政初时也惊觉与江南甄家关联,可转念一想,江南甄府乃是皇亲国戚般的存在,家眷怎会沦落风月场?
即便找人也无需依靠他人。
再结合方才神识所见的容貌气质——那女子虽身陷囹圄,举止间却仍有几分温婉贵气,绝非底层女子,更让他心头一动的,是那颗眉心嫣红痣。
这颗痣太熟悉了。
贾政猛地想起原着中葫芦庙附近见过年幼的甄英莲——那时她还是甄士隐的独女,眉心便有这么一颗胭脂般的痣,粉雕玉琢,眉眼间带着几分怯懦的娇憨。
剧情中此时甄英莲被拐,甄家败落,此女应该就是香菱母亲,甄士隐夫人,为找寻甄英莲而来,却没想到今日竟被他在此处见到。
再细观那女子的容貌:
眉梢的弧度似黛玉般清愁,唇畔的温婉又有宝钗的端庄,正是兼有钗黛之美的模样——这不正是长大成人后的甄英莲么!
只是岁月磋磨与境遇逼迫,多了几分隐忍与沧桑。
甄夫人终究熬不过老鸨的软磨硬泡,片刻后,那顶描金软轿再次被抬上戏台。
这一次,水绿色帷幔缓缓拉开,露出轿中端坐的女子——一身水红襦裙衬得她肌肤胜雪,眉心嫣红痣在灯火下格外惹眼,兼有钗黛之美的容貌,瞬间让满堂喧闹都静了一瞬。
紧接着,便是此起彼伏的欢呼:
“果然是绝色!这模样,比传闻中还要美!”
“苏姑娘!再弹一曲吧!”
公子哥们纷纷站起身,目光紧紧锁在甄夫人身上,先前的不满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惊艳与痴迷。
甄夫人端坐在轿中,指尖轻轻搭在琵琶上,脸上强撑着一丝浅淡笑意,眼底的苦涩却难以掩饰。
她抬手拨动琴弦,依旧是婉转的曲调,可熟悉琴音的人却能听出,那旋律里藏着几分难以言说的压抑。
台下,有几位心思细腻的公子哥看着她的神态,低声议论:
“瞧苏姑娘的模样,倒不像是常年混迹风月场的人,气质太干净了。”
也有人目光扫过她的身形,若有所思:
“看这模样,倒像是已成家的妇人……不过这般风韵,倒比小姑娘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