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内的气氛凝重如铅,当皇帝的目光落在贾政身上时,他只觉后颈一阵发麻。
昨日李清廉与赵振在值房提及的兵器疑云尚未理清,今日这烫手山芋竟直愣愣砸到了自己头上。
贾政只觉得锅从天上来。
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意如何,这个重要么?
贾政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官袍下摆擦过金砖发出细微声响:
“陛下,臣以为户部周侍郎与兵部王将军所言皆有道理。”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周显的八字胡气得乱颤,手中笏板几乎要戳到贾政鼻尖:
“贾侍郎这是何意?难道想说我等所言皆是废话?”
“周侍郎息怒。”
贾政躬身一揖,目光扫过王子腾冷硬的面容,
“国库银钱紧缺乃实情,此为户部职责所在;”
“京营兵器陈旧系隐患,此乃兵部忧心之处。二者皆关乎国本,并无对错之分。”
王子腾重重一哼,甲胄上的铜钉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哦?那依贾侍郎之见,这兵器到底是换还是不换?”
“换,自然要换。”
贾政朗声道,
“但需分批次、按轻重缓急有序更换。”
“京营三万兵器若同时打造,一来工部工坊难以负荷,二来银钱调度亦需时日。”
“莫不如先统计破损最甚者先行更换,其余则限期修缮,如此既解燃眉之急,又可缓解国库压力。”
他话音刚落,王沧海抚着花白胡须颔首不已,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贾侍郎此言有理。分批次更换,既不耽误京营防务,又可避免靡费,好计,好计!”
周显的脸色却愈发难看,他死死盯着贾政,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
“好一个分批次更换!贾侍郎这是想借此出风头吗?”
“哼,说起来轻巧,具体如何操作?工期如何安排?银钱又从何处调拨?铁矿哪里来?”
贾政早有准备,高声道:
“臣已拟好初步方案!可先更换五千套最急需的兵器。”
“其余部分,可由工部与户部共同协商,制定详细计划,徐徐推进。”
王子腾闻言,脸色沉得能滴出水来。
贾政的建议看似支持,实则大大延缓了更换进程,让工部和户部有了缓冲的余地,也让他想借此逼迫工部大出血的算盘落了空。
他冷冷地看着贾政,眼中满是不善:
“贾侍郎倒是会精打细算。只是不知,这首批五千套兵器,能否满足京营的需求?若因此延误了防务,贾侍郎可担待得起?”
太和殿内,王子腾甲胄相撞的铿锵声混着怒意:
“贾侍郎轻飘飘几句分批更换,是想拿京营安危儿戏?”
贾政不退反进,蟒袍下摆扫过青砖发出 “沙沙” 声响:
“王将军此言,莫不是说如今京营兵器已全部朽坏,竟无一件堪用?”
他猛地转身面向满朝文武,声音陡然拔高,
“如此说来,京营诸位将领平日治军不力,兵部这三年来对军备疏于监管?”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殿内,空气瞬间凝固。
王子腾脸色骤变,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 若承认京营无可用之兵,岂不是坐实了治军无能的罪名?
他身后的武将队列中,几位总兵官已是额头冒汗。
“陛下明鉴!”
神威将军冯紫英突然出列,紫袍玉带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臣麾下将士所用长枪虽有磨损,但经修缮后仍可再战。京营拱卫神京多年,绝非王将军所言那般不堪!”
“正是!”
靖远侯之子陈瑞文跟着跨出,腰间祖传的虎符玉佩撞出清脆声响,
“末将愿以项上人头担保,京营上下枕戈待旦,兵器虽需更换,但京营血未冷,仍可战!”
武将们此起彼伏的表态声中,王子腾的脸色由青转白。
他看着那些平日里与自己称兄道弟的将领此刻纷纷倒戈,心中又惊又怒。
更令他不安的是,皇帝坐在龙椅上,眼神如鹰隼般盯着他,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冷笑。
“王爱卿,”
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却冷得像淬了冰,
“你执掌京营器械多年,如今众将所言与你大相径庭,这是为何啊?”
王子腾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盔上的红缨垂下来遮住了他慌乱的眼神:
“陛下恕罪!臣...... 臣一时心急,言辞失当。京营将士忠勇无双,只是兵器确实到了非换不可的地步!”
“哼!”
贾政抓住时机,再次出列,
“王将军既知京营将士忠勇,就该体谅户部难处。”
“分批次更换兵器,既能保证防务,又可节省银钱,如此两全之策,王将军为何执意反对?莫不是......”
他故意顿住,目光扫过王子腾,“另有私心?”
这话如同在油锅里泼了一瓢冷水,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官员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意味深长。
王子腾只觉后背发凉,他知道,自己若再不收敛,今日怕是要栽在这里了。
“臣知错了!”
王子腾重重叩首,额头撞在金砖上发出闷响,
“臣愿遵贾侍郎之策,分批次更换兵器。只是还请陛下恩准,工部务必按时交付,莫要误了大事!”
皇帝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贾政:
“政卿,你可听到了?若兵器不能按时交付......”
“臣愿立军令状!”
贾政毫不犹豫地跪倒,
“首批五千套兵器,三月内必送达京营。若有延误,臣甘受军法处置!”
退朝的钟声响起时,贾政随着人流走出太和殿。
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他却觉得比殿内的烛火还要刺眼。
李清廉和赵振匆匆赶来,老尚书拍着他的肩膀,声音里既有赞许又有担忧:
“政老弟,今日这一手漂亮!只是得罪了王子腾,往后可要多加小心。”
“另外,工部上次锻造武器已经将工部今年库存铁矿消耗殆尽,没有多余铁矿,如何锻造是个大问题”
对于李清廉的这个问题,贾政、赵振三人已经商量了许久,迟迟没有想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