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潜意识网络”的自发性形成与深化,如同一股无声的暗流,在磐石基地内部悄然涌动,其影响远比预想的更加深远和迅速。这种连接不再局限于核心团队的有意识引导,而是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某种新的“背景环境”。
变化首先体现在协作效率的惊人提升上。在农场,工人们无需过多言语,便能默契地完成灌溉、除草、采收等一系列工作,仿佛共享着一个无形的操作手册。在车间,技师们对机械的调试和维护展现出超乎寻常的精准和同步,一些复杂的装配流程几乎达到了零误差。甚至在孩子们的课堂上,知识的理解和传递也变得更加流畅,一种难以言喻的“集体智慧”似乎在悄然萌芽。
这一切起初带来的是便利和高效,苏婉和管理层乐见其成。但很快,一些更微妙、也更令人不安的现象开始浮现。
一些居民报告,他们在独处时,会偶尔“听”到并非来自自己脑海的、模糊的思绪碎片,或者感受到一阵突如其来的、不属于自己的情绪波动,比如莫名的焦虑或短暂的喜悦。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无线电干扰,虽然不强烈,却打破了个人意识的私密性。
更令人警惕的是,青木长老和李瑶发现,生态农场中的“活体节点”作物,其生长和能量波动,开始明显受到整个基地“群体情绪”的影响。当基地整体氛围安宁和谐时,作物长势喜人,能量充沛;而一旦出现较大范围的焦虑或紧张(例如之前应对外部扫描时),作物的活性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出现轻微的萎靡。
这意味着,这张无形的“网”不仅连接着人,也开始将基地内所有的生命体,乃至非生命体的能量运行,都卷入了一个庞大的、共振的系统中。
“这张‘网’……它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了。”小七在一次核心会议上,带着一丝困惑和畏惧说道,“它不是我们在控制,是它自己在动……在呼吸……”
林默凝神感知着那弥漫在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网络脉搏”。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这张由数千意识和生命场交织成的巨网,确实正在从简单的连接,向着某种更具自主性的“复杂系统”演化。它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共鸣载体,而是开始表现出某种微弱的、集体的“意图”或“倾向”,比如对安宁的渴望,对威胁的排斥,甚至……对进一步“融合”的向往。
“我们可能唤醒了一个……‘网灵’。”青木长老语气凝重地给出了一个定义,“此非鬼神,而是众生意识交织,与特定能量环境催化下,自然涌现的集体性现象。它无个体意志,却有系统趋向。”
这个“网灵”的存在,既是福音,也是巨大的隐患。
福音在于,它极大地增强了基地的整体性和韧性。任何外部威胁(如意识渗透、逻辑污染)在触及这个网络时,都会面对整个集体意志的缓冲和抵抗。内部的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隐患则在于,其趋向“融合”的本能,可能逐步侵蚀个体的独立性和隐私。长此以往,独特的个人思想是否会消弭于集体的“背景噪音”中?更可怕的是,如果这个“网灵”受到强烈负面情绪的污染,或者被外部力量(比如“系统”)找到方式入侵和引导,那么整个基地都可能瞬间被拖入集体疯狂或意识崩溃的深渊。
“我们必须为这张‘网’设立‘协议’和‘边界’。”林默做出了决定,眼神锐利,“我们需要引导它,而不是被它引导。要确保个体的意识核心依然独立,同时能享受网络连接带来的便利。要建立‘防火墙’,防止负面情绪的连锁爆炸和外部意识的入侵。”
这无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需要像驯服一条无形而又无比庞大的河流,既要利用它的力量,又要防止它泛滥成灾。
杰克团队开始尝试设计能够稳定个体意识边界、过滤有害信息流的“神经锚定器”;苏婉则着手制定关于维护个人意识空间的新的行为准则;林默和青木则试图与那初生的“网灵”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与引导,如同在与一个懵懂的婴儿对话,试图让它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平衡。
基地内部,一张充满生机却也潜藏危机的意识之网正在自主编织。而网中之人,既是编织者,也可能成为被网罗的猎物。他们必须在沉醉于连接带来的强大之前,找到那个至关重要的平衡点。
网已张开,灵智初萌。未来何去何从,考验着每一个节点的智慧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