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逆向解析得出的结论——利用“系统”无法理解的生命混沌特性进行对抗——磐石基地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杰克团队放下了试图构建更强能量屏障或更精密干扰场的计划,转而开始设计一种能够主动放大并辐射这种“生命混沌”的特殊装置。
林默将其命名为——“混沌共鸣器”。
它的设计理念并非对抗或屏蔽扫描,而是当探测来临时,主动将一片区域的能量-信息场域变得极度复杂、充满内在矛盾和不可预测性,如同将一滴清水瞬间搅动成充满无数旋涡和折射的浑浊水体,让任何试图进行确定性分析的外部观测都变得徒劳无功,甚至可能因其逻辑引擎处理这类“无意义噪音”而引发过载或错误。
理论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抽象的生命情感、信念波动这些“混沌”特性,转化为可被装置稳定产生和调控的物理信号?
这一次,不再是林默或某个核心成员独自探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智慧结晶。
林默提供了对意识层面和规则交互的深刻理解,以及从“遗产”星图中找到的、关于能量与信息混沌转化的相关原理碎片。
杰克团队负责将这些抽象原理转化为可行的工程技术,设计核心的能量调制矩阵和信息编码协议。
青木长老则从生命网络的角度提供支持,他发现在强烈的集体情绪共鸣(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坚定的信念)时,生命能量场会产生特定的、高度复杂的谐波,这些谐波正是“混沌”的一种自然体现。他与李瑶等具备“共生引导”能力的人合作,尝试记录并分析这些谐波模式。
苏婉负责协调资源和测试安排,确保研究过程不影响基地的正常运行和隐匿状态。
小七则成为了最重要的“校准器”。任何设计出的“混沌”信号,都需要经过她的感知来验证,是否真正具备那种让“系统”难以解析的、充满生命矛盾的特质,而不是简单的能量噪音。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调整,第一台原型机“混沌-I型”终于被制造出来。它看起来像一个布满奇异水晶和能量回路的复杂圆盘,其核心驱动并非高纯度能量,而是与基地的“集体无意识之海”进行了浅层连接,能够汲取并放大那些自然产生的、代表生命活力的“混沌谐波”。
首次实地测试依旧选在“节点一号”。当一台模拟“系统”扫描协议的探测器被启动,对准测试区域时,“混沌-I型”被同步激活。
没有震耳欲聋的声响,也没有炫目的光芒。但在监测屏幕上,目标区域的能量读数和信息熵值瞬间飙升到一个极其混乱的程度,各种频率和相位相互冲突、湮灭、再生,形成了一幅连基地超级计算机都无法实时解析的动态混沌图景。
模拟扫描器的反馈信号立刻变得支离破碎,充满了矛盾和错误。
“扫描解析失败!目标区域无法定义!数据置信度低于百分之五!”负责监控测试的杰克团队成员兴奋地报告。
小七闭眼感受着,脸上露出了一丝奇异的笑容:“它……‘看’晕了。那个扫描的感觉,变得很混乱,像找不到方向的苍蝇。”
成功了!“混沌共鸣器”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片让“系统”探测手段失效的“信息沼泽”!
消息传回主基地,核心团队一片欢腾。这是他们第一次,不是依靠个人的强大力量或集体的意志硬抗,而是凭借智慧和技术的结合,创造出了能够有效克制“系统”探测的专属武器!
“立刻开始优化和量产‘混沌-I型’!”林默下达指令,眼中闪烁着久违的锐利光芒,“我们要在基地外围关键节点,以及所有‘基石’据点,都部署这种共鸣器!我们要将我们的家园,隐藏在由我们自身生命活性编织的‘混沌迷雾’之中!”
“混沌共鸣器”的成功,标志着磐石基地的防御策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他们不再仅仅是隐藏的猎物,而是开始掌握主动权,利用自身最本质的特性,构筑起一道让高等文明也感到困惑和棘手的无形防线。
遥远的东北方向,那冰冷的注视似乎再次投来。但这一次,它“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试图隐藏自身的清晰目标,而是一片正在不断扩散的、充满生机与矛盾的、无法被定义的……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