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帷幕”的成功构筑,无疑给磐石基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那种依靠集体意志模糊自身存在、欺骗高等扫描系统的手段,其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赋能。人们行走在基地中,眼神里多了几分此前未有的沉静与笃定,仿佛共同守护着一个珍贵的秘密。
然而,林默、苏婉等核心层并未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他们深知,“帷幕”的存在与强度,直接依赖于“集体无意识之海”的状态。这片“海洋”既敏感又脆弱,任何内部的大规模负面情绪波动,或是外部更强力、更针对性的探测,都可能使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崩溃。
为此,一套更为精细的维护与预警机制被建立起来。
小七的角色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她不再仅仅是偶尔感知,而是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度敏锐地监控着“集体无意识之海”的“潮汐”与“水质”。她学会了分辨哪些是自然的情绪起伏,哪些是可能累积成隐患的“暗流”。苏婉为她配备了轮班的辅助人员,确保这份至关重要的感知工作不会因疲劳而出现疏漏。
《心灵守则》的内容被进一步细化,并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定期举行的集体冥想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被视为维持“帷幕”稳定、强化共同体连接的必修课。甚至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学习着简单的情绪管理和正向思考技巧。整个基地,如同一个正在学习如何同步呼吸的庞大生命体,努力维持着内在的和谐与稳定。
林默和核心团队则开始进行“帷幕”的强度与适应性测试。他们尝试在“帷幕”覆盖下,进行小范围、低强度的能量活动,观察“系统”扫描的反应。结果发现,只要活动的能量层级和模式不超过某个阈值,且与“帷幕”营造的“平凡背景”没有明显冲突,“系统”的标记和关注度并不会显着提升。这为他们未来在隐匿前提下,有限度地恢复部分研究或生产活动提供了可能。
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帷幕”的局限性。它更像是一种基于概率和认知干扰的防御,无法完全屏蔽物理性的探测或能量层面的直接冲击。一旦“系统”动用上次那种“深度扫描”甚至更高级别的手段,“帷幕”能否依旧有效,还是未知数。
一天深夜,轮值监控的小七忽然发出预警。她感知到“集体无意识之海”中,无缘无故地泛起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冰冷的“杂质”,这感觉转瞬即逝,却与她之前感知到的任何内部情绪波动都不同,更像是一滴墨汁悄无声息地滴入了清水中。
林默立刻被唤醒,他凝聚心神,仔细探查那片区域,却一无所获。那丝“杂质”仿佛从未出现过。
“是偶然的集体负面情绪碎片,还是……”苏婉眉头紧锁,没有说出那个最坏的猜测。
“无法确定。”林默面色凝重,“但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系统’绝非易与之辈,我们的‘帷幕’或许能干扰其常规扫描,但它很可能也在适应,在寻找新的探测方式,甚至……尝试进行某种形式的‘意识渗透’。”
这次短暂的、无法复现的异常,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帷幕”之下,并非绝对安全。他们与“系统”的对抗,已经从能量、信息层面,延伸到了更加抽象和危险的意识领域。
成功的喜悦被更深的审慎所取代。他们知道,自己织就的这张“帷幕”,或许能暂时遮挡住来自高处的目光,但帷幕之下的阴影中,博弈才刚刚开始。他们必须像呵护最脆弱的火焰一样,守护好这片由数千人心灵共同点燃的微光,并在黑暗中,警惕着任何可能袭来的、未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