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的尝试进行得并不顺利。将自身视为一个庞大而统一的能量源,进行宏观层面的掌控与释放,对他而言几乎已成为本能。而要逆反这种本能,将意识沉入微观,试图将流转的能量“打散”、“稀释”,模仿菌群网络那种微弱而分布式协同的模式,却感觉像是在试图命令自己的血液倒流,或者让心脏以另一种从未有过的节律跳动。
最初几天,他几乎毫无进展。强行收敛能量只能让外在表现变得沉寂,但内部能量流转的“高密度”和“集中性”并未改变,那面“镜痕”依旧清晰地映照着他作为单一强大个体的本质。几次尝试改变能量运行路径,反而差点引得尚未完全愈合的经脉再次受损,意识边缘的裂纹也传来阵阵刺痛。
他没有急躁,而是将练习的频率降低,更加注重“内观”与“感知”。他不再强行“命令”能量分散,而是将意识无限细化,如同化身为亿万个独立的观察者,去感受体内最基础的生命能量单元是如何自然流动、如何相互关联的。这个过程枯燥而耗费心神,但林默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从“内养”中获得的平静心态,坚持了下来。
渐渐地,他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妙的规律。生命能量的流动并非铁板一块,在更细微的层面,确实存在着类似潮汐般的自然起伏,以及不同器官、不同组织间能量特性的细微差异。只是以往他习惯于以强大的意志力将其统合、引导,忽略了这些本就存在的“分布式”特征。
他开始尝试顺应这些细微的差异,不再强行将它们“抹平”或统一调度,而是允许它们在局部形成更内敛、更微弱的循环。这就像是将一条奔腾的大江,疏导成无数条悄然渗入地下的暗流。
效果初显。虽然他整体的能量层级并未下降,但其外在的“信号特征”却开始发生极其细微的变化。从原先一个明亮而集中的光点,逐渐向着一个边界模糊、亮度柔和的光晕转变。这种变化极其缓慢,若非林默自身感知入微,几乎难以察觉。
他将这一变化告知了青木长老和苏婉。
青木长老仔细为林默检查了身体状态,尤其是能量流转情况,良久后,抚须点头,眼中带着赞许:“妙哉!此非强行压制,而是顺势疏导,暗合自然生长之道。虽只是初窥门径,却已走在正确的路上。坚持下去,假以时日,或可真正‘化身万千’,融于天地,届时那‘镜痕’虽在,亦难映照清晰之像。”
苏婉虽无法直接感知能量的变化,但从林默日渐内敛、几乎感觉不到丝毫能量外泄的气场上,也能看出他的进步。她心中稍安,同时也更加紧迫地推进着“基石计划”和基地的全面“低功耗”运行模式。
杰克团队在得知林默的进展后,也受到了启发。他们开始调整能量屏蔽场域的设计思路,从试图构建一个强大的“绝对屏障”,转向设计一种能够模拟自然环境能量波动、并能引导内部能量信号自然“弥散”的复杂干扰矩阵。技术难度更高,但理论上的隐蔽性也更强。
然而,就在基地内部为了“隐匿”而全力奋斗之时,小七再次带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
“那些‘扫描’……好像变了。”她找到苏婉和林默,小脸上带着困惑和一丝紧张,“它们还是到处游移,但是……好像多了一种……‘筛选’的感觉?就像……像是在一堆沙子里,仔细地找着什么特别的小石子。”
“筛选?”林默心中一凛。这意味着“系统”的扫描并非漫无目的,它带着更明确的目标。“能感觉到它在筛选什么特征吗?”
小七努力感知了很久,最终还是沮丧地摇了摇头:“太模糊了……只知道它好像在找某种‘ pattern ’(模式),但具体是什么,感觉不到。”
这个信息至关重要。“系统”似乎升级了它的扫描协议,从广谱巡查转向了更具针对性的特征识别。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隐匿的难度。他们不仅要降低信号强度,还要确保自身的“能量签名”或“行为模式”不与“系统”寻找的特定“模式”相匹配。
压力再次升级。
林默站在生态园的边缘,看着那些在共生菌群滋养下安静生长的作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完美的隐匿——平凡,遍布,生机内蕴。
他的路,依然漫长。但至少,菌群已为他指明了方向,而他自己,也在这条看似不可能的路上,踏出了微小的第一步。
微光之径,始于足下。纵前路黑暗漫长,亦将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