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刚漫过秦淮河的水面,画舫码头就已挤得水泄不通,岸边的柳树枝桠间挂满了红灯笼,每盏灯笼下都悬着方小木牌,刻着陈珏在江苏各地留下的诗句,灯笼的光映在碧波里,像把满河的水都染成了流动的诗行。
往来的游船挤挤挨挨,有的挂着 “陈珏诗游专线” 的杏黄旗,有的载着举着手机直播的主播,他们对着镜头兴奋地喊:“家人们!我现在就在秦淮河码头,前面那艘最大的‘烟雨楼’画舫,就是今晚诗会的主船!全国都在等这场直播,咱们今天也算沾了文化的光!”
码头上的人群里,有抱着诗词抄本的学生,有拄着拐杖、头发花白的老者,还有举着才起小灯笼的孩童,大家都踮着脚往 “烟雨楼” 的方向望,议论声里满是期待,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雀跃。
忽然有人喊了声 “‘烟雨楼’动了!”,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只见一艘三层高的画舫缓缓驶离码头,船体雕着精致的莲花与祥云纹样,船身两侧挂着巨幅诗稿拓片,正面是《水调歌头?多景楼》,墨色遒劲,背面则是《西溪见牡丹》与《煎盐绝句》等这次陈珏在江左写的各种诗词,拓片旁还缀着细碎的灯串,亮起来像给诗句镶了层银边。
画舫顶层甲板上,乐师已调好弦琴,歌女们穿着淡紫色襦裙,手里捧着印着诗句的歌单,程凤鸣陪着陈珏站在船头,望着两岸的灯火,笑着说:“玉修你看,这秦淮河今晚的灯,比往年元宵节还亮,都是为你这诗会来的。”
陈珏点点头,目光扫过岸边拥挤的人群,又看向船内。
此时全国数十家媒体的镜头都对准了 “烟雨楼”,江左卫视的主直播间里,主持人拿着话筒,身后的大屏幕实时播放着画舫画面:“观众朋友们,欢迎收看‘陈珏秦淮河诗会’特别直播!这场诗会不仅是江左文人的盛会,更是‘诗词与实学’结合的创新尝试,稍后我们会带大家近距离感受!”
大华总台也同步转播,镜头切到码头人群,一位从苏州赶来的老者对着镜头说:“我特意坐早船来的,就想亲眼见见陈学统,听听他的诗。”
网红主播们的直播间里,弹幕刷得几乎看不见画面:“救命!‘烟雨楼’也太好看了吧!诗稿配灯串,这才是江南该有的样子!”
画舫内的陈设更是透着江南文人的雅致。一楼宴厅的紫檀木长桌铺着月白绢布,案上摆着汝窑青瓷茶具,泡着刚沏好的惠山茶,水汽里混着淡淡的兰花香。墙角立着几卷素色卷轴,分别是陈珏在盐城、连云港、镇江等地写下的诗词手迹,卷轴旁燃着两炉沉香,青烟袅袅,将整个厅内的氛围衬得愈发清幽。
程凤鸣引着陈珏入座时,几位身着长衫的文人已围拢过来,其中一位正是江南研学会的副会长苏墨卿,他手里捧着一卷《陈珏江左诗选》,笑着说:“陈学统的《水调歌头》里‘鼓角临风悲壮’一句,我反复读了不下十遍,总觉得这‘悲壮’里藏着江左文脉的底气,今日得见真人,一定要讨教讨教创作时的心境。”
陈珏刚要开口,就听琴师指尖轻拨,一曲《平沙落雁》缓缓流淌开来。歌女们提着裙摆走到厅中,为首的女子手持玉笛,先吹了段清越的前奏,随后轻启朱唇,唱的正是《西溪见牡丹》:“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歌声清婉,配着琴音与笛韵,竟让满厅的人都静了下来,连窗外的水声仿佛都慢了几分。坐在角落的几位老文人,忍不住跟着轻声哼唱,手指还在桌案上轻轻打着节拍。
此时,江左卫视的镜头透过画舫的雕花窗棂探进来,主持人的声音带着几分赞叹:“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烟雨楼’内的诗会现场,琴音、笛韵、歌声与诗词相融,这正是江左文人最雅致的相聚方式。大家注意到案上的诗词卷轴了吗?那都是陈学统此行留下的手迹,每一笔都透着文人风骨。”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变了风格,不再是之前的热闹调侃,多了几分细腻的感慨:“这歌声太干净了,‘海角亦逢春’这句一出来,我仿佛看到了盐城西溪的牡丹田。”“原来诗词唱出来这么好听,难怪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陈学统的字真好看,有古人风骨,这才是真正的文人笔墨。”
待歌女们唱完《水调歌头》,柳敬亭忽然起身,走到案前拿起毛笔,对众人笑道:“今日得闻佳曲,又见良友,老夫也技痒了,想和陈学统一首,聊表心意。” 说着便蘸墨挥毫,写下 “秦淮夜泊听诗唱,江左春深见实学” 两句,笔锋苍劲,引得满厅喝彩。陈珏也起身,接过毛笔,在柳敬亭的诗句旁续道:“愿以文心传雅韵,更凭实学育英才”,字迹清隽,与柳敬亭的苍劲相得益彰。两位文人并肩站在案前,看着合写的诗句,相视而笑,满厅的文人也纷纷起身,有的取来纸笔题诗,有的则吟诵起自己新作的诗词,一时间,诗声、墨香、琴音交织在一起,连窗外的秦淮河夜色,都似被这文人雅趣染得更浓了。
众人在一楼宴厅品过茶、赏过歌,程凤鸣便笑着提议:“玉修,咱们去顶层看看秦淮河的夜景吧,这会儿风正好,月色也亮,配着歌舞才更有滋味。”
陈珏点头应下,跟着众人拾级而上,刚踏上顶层甲板,便觉一阵晚风拂面,带着秦淮河的水汽与岸边的桂花香,格外清爽。
顶层的布置比一楼更显开阔雅致,四周挂着半透明的素纱帘,被风吹得轻轻晃动,帘外是粼粼的波光与两岸的灯火;甲板中央铺着厚厚的云锦地毯,几位乐师坐在角落,分别抱着箜篌、琵琶与古筝,指尖未动,却已透着几分雅致;舞女们换了身水绿色的舞衣,裙摆绣着细碎的银线,在灯火下泛着微光,正候在一旁,等着乐声响起。
“这月色,配这秦淮河,真是绝了!” 苏墨卿走到栏杆旁,望着天上的圆月,忍不住赞叹:“要是能有玉修的诗句点睛,就更完美了!” 这话一出,满甲板的人都附和起来,柳敬亭也笑着说:“墨卿说得对,玉修,今日这景、这情,你可不能无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