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薄雾如纱,笼罩着带湖居外那口古井。
孙守泉提着木桶缓步走近,手中井绳粗糙惯了,可今日一握,竟觉温软如布,毫无往日寒冰刺骨之感。
她心头微颤,疑是幻觉,却仍俯身探手入水——指尖触波刹那,暖意自肤渗入,如春泉拂脉,竟无一丝凛冽。
“水……暖了?”她失声低语,声音在静谧院中荡出一圈涟漪。
这口井三十年来从未变过:冬则结霜,夏则沁凉,深秋井壁凝露如泪,严寒时节水面浮冰如镜。
可今晨,水温如人血般温和,连桶沿也无半点白霜凝结。
她踉跄后退,目光死死盯着幽黑井口,仿佛那深处藏了什么不该醒的东西。
消息未及传远,辛元嘉已至井畔。
他一身素袍未整,发带松垂,眼底尚有昨夜守灯未眠的倦色,可脚步沉稳如山移。
范如玉紧随其后,手中握着一盏未熄的油灯,火苗微微晃动,映得她眉目清冷而专注。
辛元嘉不语,蹲身掬水入掌。
水波在他掌心轻漾,映出他瞳孔深处一道微光掠过——醉眼照世,金手指全开。
刹那间,感知如丝线顺水而下,直探井底三丈。
腐气不再刺鼻,尸骨气息尽敛,昔日纠缠于水脉间的怨戾之息已如烟散去。
水波频率舒缓如熟睡之人呼吸,再无临终挣扎的断续颤抖,亦无冤魂执念的急促回旋。
那一道道曾缠绕井壁、盘踞水底的残念,如今皆归平静,似落叶沉渊,终得其所。
他闭目良久,终于睁眼,低声吐出四字:“他们走了。”
声音不大,却如钟鸣鼓应,震得众人屏息。
“走得安心。”他又补一句,语气笃定,仿佛亲眼所见七魂踏雾北去,衣袂飘然,再无牵挂。
范如玉将油灯轻轻置于井栏,火光映着水面,波光竟不乱,反似有韵律地轻轻荡开,一圈,又一圈,如同回应。
就在此时,赵断枪从柴房走出,肩上还搭着破旧斗笠。
这个哑卒从不言语,只以手势通意,多年来每夜必梦七张血脸扑面而来,嘶吼无声,指他埋尸之地有冤未雪。
可昨夜不同——他梦见七人背影,立于一片新开垦的田埂之上,身后是翻过的黑土,阳光洒落,孩童围坐听讲,其中一人正用炭枝在地上写字:“春耕勿误”。
他惊醒时汗透重衣,左肩那道贯穿旧伤竟不再灼痛,反而隐隐发热,如被阳光照彻多年阴翳。
此刻他默默走到碑前,取出随身炭笔,在石基一角缓缓描画:七人身影,田垄纵横,孩童仰首,竹篮盛稻,画面朴拙却情真意切。
辛元嘉凝视良久,目光落在第三人身旁那只竹篮上,篮中稻穗饱满低垂,仿佛能嗅到新谷清香。
“那是濠州陈砚耕。”他轻声道,“临终前被人塞进麻袋沉江,口中仍喃喃‘莫负春耕’。他说他在家乡还有两亩秧田未插,怕老母无人奉养……如今见后人耕田,教子识字,魂便安了。”
风忽起,吹动碑侧一方布幡。
范如玉已命人召集七十三户遗属妇人,取当年烈士家书残片——或半页信纸,或几行墨迹,皆以细丝红线精心绣于七方素布之上,悬于碑侧随风轻扬。
孩童每日清晨列队诵读:
“爹在远方画山河,娘在家前种春禾;
风吹幡动字如语,夜夜护我入梦多。”
童声清越,如露滴松林。
每当诵至此处,井水便微微漾起,似有无形之手轻抚水面,又似亡魂颔首倾听。
辛元嘉立于碑前,望着那七方布幡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忽然觉得掌心旧伤再度发烫——但这一次,不是疼痛,而是血脉共鸣般的温热,仿佛天地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终于接续上了断裂三十年的两端。
远处官道尘烟微起,一名小吏模样的人影独自走来,衣衫朴素,背负竹箧,步履沉重却坚定。
他望了一眼北固亭方向,低首喃喃:“若世间真有不忘之人,那我亦当寻一个‘记得’的角落。”
他的名字尚未出口,身影已隐入晨雾之中。
第393章 月下星火照归途
夜色如墨,沉沉铺展于大湖之上。
井畔古木参天,枝影横斜,唯余一弯素月倒映井心,清辉洒落,水波不兴。
辛元嘉独坐石栏,袍角沾露,眉宇间凝着白日未散的思绪。
他手中仍握着那册残卷,纸页焦黄,边角尽毁,唯有“图已交御,人可释”五字如刀刻斧凿,直入人心。
江问碑来时,脚步极轻,却惊起林间宿鸟一声短啼。
他将竹箧置于井栏,躬身道:“在州府旧档库最深处,压于朽梁之下,寻得此册。”声音低哑,似怕惊扰了什么。
他不敢多言,只退后三步,垂首而立。
辛元嘉缓缓展开残页,指尖抚过那半行烧焦的供词,又停驻于“留中不发”四字之上。
朱批深陷纸背,笔力千钧——那是帝王的手迹,是知情却沉默的印证。
他闭目良久,呼吸微滞,仿佛听见当年宫墙之内,奏对之际那一声无声的叹息。
不是无人知,是不敢知。
这七个字在他心头滚过,如雷贯耳。
他知道,孝宗曾有意翻案,也曾动容于南归七志士血书明志、密图北献之举。
可主和派盘踞中枢,金使频催,国策维稳为先。
一纸朱批,既保全忠魂名节,又免朝堂震荡,于是真相便被深埋于禁中,连史官亦不得录。
辛元嘉指尖微颤,非因悲愤,而是彻悟后的寒凉。
原来世间最痛者,并非不知,而是明知其冤,却不得不任其沉沦。
风忽止,井面如镜。
忽然,月影微漾,一道幽光自井底升起,继而七点,如星火破冥。
它们缓缓上浮,穿水而出,竟不熄灭,反而愈发明亮,腾空而起,划出七道流光,分向东南西北各州而去——濠州、泗州、楚州、扬州、滁州、庐州、和州,皆当年七志士故里所在。
辛元嘉仰首凝望,目光追随着那七道流星,直至消隐于天际尽头。
他唇间轻语,几不可闻:“从此,不必再等。”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七州村落静谧无声。
七位白发老妪同于梦中见子归来,身穿旧袍,面容安详,跪拜堂前,含泪道:“儿已安,勿念。”语毕,身影淡去,唯余一缕清香绕梁不散。
翌晨醒来,各家灶台残饭未动,可碗中皆多出一粒新米,晶莹饱满,非本地所产,似从远方而来,又似凭空而生。
天地有感,鬼神共鉴。
辛元嘉仍坐于井畔,直至东方既白。
范如玉悄然走近,手中捧着一只陶罐,内盛北固亭祭火余烬之油,黑中泛赤,隐隐尚有温热。
“你又要点灯?”她问,声音轻如叶落。
他点头,却不接油罐,只从怀中取出一页残纸——《七忠录》仅存之片,字迹斑驳,录有七人临终绝笔。
他将其细细搓成灯芯,动作虔诚如奉圭臬。
范如玉默然注油,点燃。
灯火初燃,焰色青红交错,不照四野,却映人心。
火苗微微跳动,仿佛承载着某种未尽之诺,某种即将启程的召唤。
远处山道上,一人负剑缓行,衣袂染霜,正是林照影。
他驻足回首,望向大湖方向,似有所觉。
而辛元嘉望着那盏小灯,眸光深邃如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