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们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反向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零星的、充满巧合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力量分散,各自为战。
天机阁的《征兆解》与万草谷的“示警草”数据无法互通,千幻音律府的“道音记录”与其他圣地的观测结果难以比对。大家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偶尔碰到一点东西,却无法拼凑出完整的图景,更无法与逻辑联邦那系统化、数据化的“访客网络”情报相提并论。
这种无力感和紧迫感,促使几位最具影响力的圣地领袖再次坐到了一起。
“单打独斗,终是下策。”天机阁主环视众人,语气沉重,“逻辑联邦能成事,靠的是其举国之力,体系化的科研投入。我等若再如此散漫,只怕连汤都喝不上了。”
“阁主所言极是。”万草谷主点头附和,“我谷‘示警草’虽有些微感应,但若无其他佐证,难以判断其真实含义。若能结合天机阁的推演、音律府的聆听,或许能窥得更多真相。”
狂兽星域的蛮骨虽然对研究不太感冒,但也瓮声瓮气地道:“打架还要讲配合,搞研究当然也得联手!俺们星域别的不行,出把子力气,搞点‘实地勘探’还是没问题的!”他所谓的实地勘探,就是派人去云庭边界更近的地方晃悠,用肉身感受规则变化……
心灵界的代表也柔声表示:“心灵的共鸣或许能捕捉到逻辑与推演无法触及的细微之处,愿与诸位共享感悟。”
经过一番商讨,一个松散的“云庭现象研究联合协会”(私下被称为“云学研究联盟”)悄然成立。联盟旨在促进各圣地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与方法论交流,共同应对逻辑联邦带来的“情报优势”压力。
联盟成立后的第一项举措,便是建立了一个共享的“云学观测数据库”。各圣地将自家观测到的道韵波动、示警草状态、道音记录、乃至弟子们的模糊感悟等所有可能与云庭相关的信息,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不经,都录入其中,供联盟成员交叉比对分析。
第二项举措,则是定期举办“云学研讨会”。每次会议由一家圣地主办,交流近期“研究成果”,讨论异常现象,甚至……辩论哪种研究方法更接近“大道真理”。这些研讨会往往从严肃的学术讨论开始,最终演变成各派系关于“科学”与“玄学”谁更优越的激烈争吵,场面一度十分热闹。
龙潜渊某次隐身溜达到一个研讨会上空,听着下面一群白发苍苍的圣地大佬为了“是道韵波动影响了示警草,还是示警草预知了道韵波动”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差点没笑岔气。
“这帮老学究,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他回去跟聂离分享见闻,“我看他们搞这个‘云学联盟’,研究是假,找个地方吵架是真。”
聂离淡淡道:“百家争鸣,亦能启智。总好过闭门造车,或相互攻伐。”
联盟的成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圣地们的研究效率(或者说,吵架的效率)。通过数据共享,他们成功“验证”了几次之前存疑的观测结果,虽然依旧无法理解其深层原因,但至少增强了彼此间的“信心”。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联盟的地方就有……内卷。
很快,“云学研究联盟”内部,也开始了一场无声的竞赛——比拼谁的“研究成果”更硬核,谁对云庭的“理解”更深刻。
天机阁凭借其深厚的推演底蕴和《征兆解》的初步“验证”,隐隐以盟主自居。
万草长春谷则依靠其遍布各浮空岛的“生物监测网络”,掌握了大量一手环境变化数据,话语权不小。
千幻音律府虽然方法玄乎,但那次“引鲤仙音”的传说给他们披上了一层神秘光环,拥趸也不少。
狂兽星域虽然没啥像样的研究成果,但蛮骨放出话来:“谁家研究需要保镖……呃,是需要护卫的,俺们星域包了!”倒也凭借其实力占据一席之地。
为了在联盟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和资源倾斜,各圣地更是加大了对“云学”研究的投入。天机阁设立了“云象研究院”,万草谷成立了“道韵生态观测中心”,千幻音律府搞起了“天道音律实验室”……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研究项目一个比一个听起来高大上。
这股风潮甚至影响到了门下弟子。以往弟子们比拼的是修为、战力、炼丹制器水平,现在,谁能对云庭道韵提出一点“独到见解”,或者谁能培养出一株反应特别灵敏的“示警草”,谁就能在宗门内获得更高的声望和资源奖励。一时间,“云学”成了圣地中最热门的“显学”。
逻辑联邦的科学家们通过“访客网络”,也隐约察觉到了圣地联盟的动向和他们那套基于“玄学”的研究体系。李博士等人对此既觉得好笑,又有些警惕。
“他们的方法虽然缺乏严谨的逻辑基础,但不可否认,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对‘整体性’和‘直觉性’信息的捕捉上,或许有其独到之处。”李博士在内部会议上提醒道,“我们不能完全忽视。或许,在我们的‘科学’模型中,也需要适当引入一些……嗯,‘模糊逻辑’和‘整体论’的考量?”
于是,逻辑联邦的科研方向,在纯粹的“科学理性”之外,也悄然融入了一丝对“玄学整体观”的思考。他们开始尝试用更复杂的系统论、混沌理论来理解道韵流转,甚至参考圣地那本《征兆解》,建立了一些基于概率的“云庭行为预测模型”,虽然模型准确率依旧低得可怜,但至少代表了一种思路的开拓。
云庭,观星殿。
云封将圣地联盟的争吵、逻辑联邦的模型、以及那尾仍在刻苦“学习”的金色锦鲤尽收眼底。
他面前,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张由混沌气自然凝结而成的、不断变幻的“图谱”,图谱上交织着代表科技的逻辑线条、代表修行的感悟光点、代表器灵的规则网络、以及代表锦鲤那独特“翻译”信号的奇异波纹。
“万流奔涌,皆向海。”他指尖轻点图谱,所有线条光点微微一亮,随即又恢复原状。
“只是这海,容得下百川,也分得清清浊。”
他目光再次落向池塘。
那尾金色锦鲤,似乎对圣地联盟的争吵和逻辑联邦的新模型有所感应,它停止了与“交互水晶”的互动,而是朝着虚空(圣地联盟研讨会和逻辑之眼的方向),分别吐出了一个泡泡。
一个泡泡内部,隐约映照出几位圣地大佬争吵时吹胡子瞪眼的滑稽影像;另一个泡泡内部,则是一段被简化、戏谑化的逻辑联邦预测模型代码流。
两个泡泡晃晃悠悠地飘起,然后在空中相撞,“噗”地一声同时破裂,化作点点带着嘲讽意味的星光,消散不见。
锦鲤甩了甩尾巴,仿佛完成了一场恶作剧,心满意足地沉入水底继续它的“学习”去了。
云庭之外,围绕着“理解云庭”这场宏大而诡异的竞赛,仍在以各自的方式激烈地进行着。科学与玄学的边界进一步模糊,合作与竞争并存,而一切的中心——云庭本身,依旧超然物外,仿佛一个永恒的谜题,静待着真正能读懂它的那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