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是,林砚特意标注了 “10-20 勒克斯” 的亮度范围。这个数值并非他随意设定,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研究与计算。他专门查阅了《运动视觉训练指南》和《眼科临床生理学》等专业资料,资料中明确指出,10-20 勒克斯的亮度相当于夜间路灯下树荫处的光线强度,与夜间足球比赛中部分光线较暗区域的亮度相近,这个亮度范围既能有效刺激眼部的明暗适应机制,达到训练效果,又不会因为光线过强对视网膜造成伤害,或因光线过弱导致眼部过度疲劳。为了让赵磊能准确控制灯光亮度,他还在备注中详细说明了如何测量和调节亮度:“可使用手机下载专业的亮度测量 App(如‘亮度计’‘光影测量仪’等),在暗室中按照 App 提示进行校准后,将灯光亮度调节至 10-20 勒克斯范围;若没有测量工具,可通过视觉感受判断,当灯光亮度达到‘能看清物体轮廓,但无法看清细节纹理’的程度时,大致接近该亮度范围。”
林砚还考虑到了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他写道:“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眼睛干涩、酸胀、流泪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闭目休息 5 分钟,并用温热的毛巾敷眼 2 分钟,缓解眼部不适;若不适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检查,调整训练计划。” 他还特别提醒:“暗室环境需保持安静,避免外界光线干扰(如关闭门窗、拉上窗帘、熄灭其他光源),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因缺氧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训练质量。”
写完这些内容后,林砚并没有立刻进行下一项训练的制定,而是反复检查了好几遍 “明暗适应训练” 的所有内容。他逐字逐句地阅读,核对每一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数值、每一个步骤,生怕出现任何疏漏。他甚至在脑海中模拟了赵磊执行训练的全过程,从准备工作到训练实施,再到训练后的放松,确保整个流程顺畅、合理、安全。
台灯的光线依旧柔和,照亮了林砚专注的侧脸。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对 “明暗适应训练” 的内容进行了最后的调整与完善。他知道,这份训练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赵磊的训练效果和眼部健康,所以他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偶尔有汽车驶过的声音传来,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林砚的专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为赵磊打造出最完美的训练计划,帮助他克服夜间比赛视力不佳的问题,让他在足球场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朝着自己的梦想稳步前行。
对于 “眼部与门将技术结合训练”,林砚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是详细描述了白天设计的训练场布局和训练流程,包括发球点的设置、发球类型的选择、赵磊需要完成的动作等,然后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训练难度递进方案。初期(第 1-2 周)的训练方案主要是让赵磊熟悉训练模式,所以选择 “2-3 个固定发球点,发球类型以不旋转的高球和地滚球为主”,要求也相对宽松,“在球发出后 2 秒内说出旋转方向和来球角度,再进行扑救动作,每轮训练 10 次,每天 2 轮”。
到了中期(第 3-4 周),训练难度逐渐提升,林砚将发球点增加至 4 个,还加入了 “顺旋、逆旋弧线球”,要求赵磊 “在 1.5 秒内完成判断并行动”,训练量也有所增加,“每轮训练 12 次,每天 2 轮”。为了模拟比赛中的真实场景,他还安排 “1-2 名队员在门前缓慢跑动,模拟简单干扰场景”,让赵磊提前适应有干扰的比赛环境。
后期(第 5 周及以后)的训练则更加贴近实战,林砚不仅保持 4 个发球点随机切换,还将 “发球速度提升 20%”,要求赵磊 “在 1 秒内完成判断与扑救”,训练量增加到 “每轮训练 15 次,每天 2 轮”,门前干扰的队员也增加到 3-4 名,且跑动速度变为正常速度。他希望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逐步提升赵磊在复杂比赛环境中的动态视力和判断能力,让他在真正的比赛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专家评估” 模块的整理相对轻松,林砚将字体颜色切换为黑色 —— 黑色代表着严谨与权威,符合专家评估的性质。他先输入 “三、专家评估建议”,然后分点列出之前咨询眼科专家和运动康复专家的建议。眼科专家建议 “每月带赵磊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眼轴长度等项目”,林砚特意将这些检查项目加粗,提醒自己按时带赵磊去检查;还强调 “避免在眼部有炎症(如结膜炎、角膜炎)时进行高强度眼部训练,需待炎症完全康复后再逐步恢复训练”,他知道眼部炎症期间进行高强度训练,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还可能加重炎症,必须严格遵守。
运动康复专家则建议 “在进行眼部训练的同时,配合颈部和肩部的放松训练”,林砚列举了 “颈部缓慢旋转、肩部拉伸” 等具体动作,并解释了原因 “颈部肌肉紧张可能会影响眼部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训练效果”;还提到 “训练前需进行 5-10 分钟的眼部热身,如眼球缓慢转动、眨眼练习等”,避免赵磊因为突然进行高强度训练而导致眼部不适。
将三个模块的内容整理完毕后,林砚并没有就此结束。他深知,训练方案的效果需要通过数据来检验和调整,否则再好的方案也只是纸上谈兵。于是,他在文档末尾添加了 “效果跟踪计划”,认真地敲下 “四、效果跟踪计划” 作为一级标题,然后详细制定了跟踪内容和频率。
每周跟踪记录部分,林砚设计了三个关键指标:眼部疲劳自评分数、动态视力测试成绩和手眼协调反应速度。他规定 “每周一训练前,让赵磊填写眼部疲劳自评问卷(满分 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轻),记录自评分数”;“每周三进行动态视力测试,使用动态视力测试仪,让赵磊识别屏幕上快速移动的目标(如数字、字母),记录正确识别率”;“每周五进行手眼协调反应速度测试,通过发球机从不同角度发球,记录赵磊从看到球到做出扑救动作的反应时间,每次测试重复 10 次,取平均值”。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他还特意强调每次测试要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设备下进行,减少外界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每月综合评估部分,林砚计划 “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结合每周的跟踪数据,对赵磊的眼部疲劳状况、动态视力水平、手眼协调反应速度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数据变化趋势”。他还制定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若眼部疲劳自评分数持续上升、动态视力正确识别率提升、反应时间缩短,说明训练方案有效,可继续执行;若数据出现下降或停滞不前,需及时与赵磊沟通,分析原因(如训练强度过大、作息不规律等),并调整训练方案,如适当降低训练强度、增加休息时间、优化训练动作等”。
为了让跟踪数据更直观,林砚还在文档中插入了表格模板。他点击 “插入” 菜单,选择 “表格”,插入了一个 5 列多行的表格,然后在表头分别输入 “日期”“眼部疲劳自评分数”“动态视力正确识别率”“手眼协调反应时间(平均值)”“备注(如训练调整、身体状况等)”。他还调整了表格的列宽,确保每个单元格的内容都能完整显示,并且对表头进行了加粗和居中处理,让表格看起来更加规范、清晰。在表格下方,林砚还备注了 “每次记录需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备注信息详细,为训练方案调整提供可靠依据”,提醒自己和赵磊都要认真对待数据记录工作。
整理完所有内容,林砚并没有立刻保存文档,而是开始仔细检查。他从头至尾通读了一遍文档,检查是否有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以及格式是否统一。发现 “明暗适应训练” 中 “10-20 勒克斯” 的 “勒克斯” 写成了 “勒克司”,他立刻进行了修改;看到 “专项训练” 模块中部分段落的首行缩进不一致,他统一调整为 2 字符;还将所有标题的字体、字号和颜色都进行了核对,确保三个模块的区分清晰明了。
检查无误后,林砚点击 “保存” 按钮,将文档保存到 “赵磊训练计划” 文件夹中。为了防止数据丢失,他还将文档复制到了随身携带的 U 盘中,又登录了自己的云端账号,将文档上传到云端进行备份。做完这一切,他才松了一口气,靠在椅子上,目光再次投向屏幕上的训练计划文档。文档内容条理清晰、详实具体,从日常防护到专项训练,再到专家评估和效果跟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林砚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这份凝聚着自己心血的计划,将为赵磊的眼部训练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帮助赵磊逐步恢复并提升眼部能力,重返最佳比赛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