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杨涛先去了县城,没直奔省研究所,而是绕到南头看九爷说的铺面。那是间二十来平的临街房,左边是菜市场,右边是粮站,来往的人络绎不绝,门口还能摆个小摊,确实是做山货生意的好位置。
房东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听说杨涛想盘下铺面,直接把钥匙递给他:“小伙子,这房我住了三十年,舍不得租给外人。但九爷跟我打了招呼,说你是个实在人,房租就按每月二十块算,先交半年就行。”
杨涛接过钥匙,心里暖了暖——九爷倒是替他考虑得周全。他当场点了一百二十块钱给老太太,又约定三天后过来收拾铺面,这才转身往省研究所去。
省研究所坐落在县城东边,是栋三层的红砖楼,门口挂着“贵州省林业研究所黔东南分站”的牌子。杨涛刚走到门口,就看到赵伟在等他,手里还拿着一份合同。
“杨涛同志,你可来了!”赵伟热情地拉着他往里走,“所长特意交代了,合同都给你准备好了,你看看,没问题咱们就签字。”
杨涛接过合同,仔细看了起来。上面写着科考队的行程、补助、奖金,还有安全责任条款,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他心里的疑虑还没消,指着“鬼见愁”的路线图问道:“赵同志,‘鬼见愁’那么大,咱们具体要去哪个区域普查?”
赵伟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主要是去中部的‘黑龙潭’附近,那里动植物种类多,之前很少有人去过。不过具体路线,还要等队长来了再定。”
杨涛没再追问,签了字,接过赵伟递来的五百块预付款:“我下月初准时报道。”
从研究所出来,杨涛没直接回家,而是绕到老酒厂,想跟九爷说说科考队的事。刚走到后院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争吵声,是九爷和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
“九爷,这单生意你不能推!‘南方商行’那边已经放话了,要是拿不到‘鬼见愁’的那东西,咱们都没好果子吃!”男人的声音很急躁。
九爷的声音带着怒气:“我都说了,那东西在‘鬼见愁’深处,没人能拿到!你们别再打主意了!”
杨涛心里一紧——“南方商行”、“鬼见愁”的东西,难道和科考队有关?他没进去,悄悄退了出来,心里的疑虑越来越重。
回到家时,已经是傍晚。杨涛把铺面的钥匙交给父母,又说了科考队的事,特意叮嘱道:“妈,我去科考队的这一个月,您和爸别担心,要是有人来问我的事,就说我不知道。”
李秀兰虽然担心,但还是点了点头:“你放心,我知道该怎么说。”
接下来的几天,杨涛忙着收拾县城的铺面,刷墙、钉货架,还去黑市进了些常见的山货,准备等科考队回来就开业。村里的人见他忙前忙后,都羡慕地说他有出息,杨老根和李秀兰脸上也满是骄傲。
出发去科考队的前一天晚上,杨涛正在院子里磨猎刀,突然听到院墙外有动静。他悄悄走到墙边,听到两个男人在说话。
“你确定杨涛明天要去‘鬼见愁’?”
“没错,我听赵伟说的。老板说了,只要他进了‘鬼见愁’,就把他和科考队一起解决掉,然后拿到那东西。”
“那九爷那边怎么办?”
“九爷不识抬举,等拿到东西,再收拾他!”
杨涛握紧了手里的猎刀,眼神冰冷——果然是“南方商行”的阴谋!他们根本不是让他当向导,而是想利用他找到“鬼见愁”里的东西,然后杀人灭口!
他悄悄退回院子,心里快速盘算着——现在不能退,要是不去,“南方商行”肯定会找他家人的麻烦;而且,他倒要看看,“鬼见愁”里到底藏着什么东西,让他们这么疯狂。
第二天一早,杨涛背着行囊,跟父母告了别,朝着省研究所走去。阳光洒在他身上,却照不进他眼底的冷意。他知道,这趟“鬼见愁”之行,注定是一场生死较量。但他不怕,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他必须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