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趣阁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史可法:明末“职场硬骨头”的悲壮KpI之旅

第一章 大明“考编人”的起点:从“卷王”书生到基层“司法打工人”

要聊史可法,得先把时钟拨回明朝万历年间——那是个“卷”字刻进读书人dNA的时代。那会儿没有互联网,没有996,但读书人的终极目标比现在的“考公上岸”还卷:挤过科举这座“独木桥”,拿到大明王朝的“公务员编制”。史可法就是这卷潮里的一员,而且是个“非典型卷王”。

他爹史从质是个小官,官阶低到连“荫补”(靠爹当官)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史可法从懂事起就知道:想出头,只能靠自己啃书本。别人读书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是“油灯不熄,书本不闭”。据说他书桌旁常年支着一张小榻,困了就蜷一会儿,醒了抓过书继续背“四书五经”,连梦里都在跟孔孟“对话”。更有意思的是,他还在笔袋上绣了行小字:“不中进士不换袋”——这操作,活脱脱就是古代版“考研誓师贴”,比现在学生在书桌上贴“不考上不换壁纸”还较真。

万历四十六年,26岁的史可法揣着满肚子墨水进了考场。那会儿的科举考场,比现在的考研考点还热闹:各省的“卷王”挤在狭小的“号房”里,一待就是三天,吃喝拉撒全在里面,跟“封闭式集训”似的。史可法倒不怵这个,毕竟苦熬了这么多年,早把“坐得住”练出来了。他写策论时不玩虚的,不像有些考生净说“陛下圣明”的空话,反而提了几条关于“整顿吏治、减轻赋税”的实在建议——后来证明,这股“实在劲儿”,成了他一辈子的职场底色。

放榜那天,史可法挤在人群里找自己的名字,眼睛都快瞪酸了,终于在“三甲”名单里看到了“史可法”三个字。别嫌“三甲”不起眼,要知道那会儿全国每年考上进士的也就三百来人,三甲相当于“合格线以上”,但好歹拿到了“编制入场券”。他拿着录取通知书的样子,估计跟现在年轻人收到公务员录用短信时差不多:手都在抖,赶紧跑回家跟家人报喜,顺便把那个“不中进士不换袋”的笔袋换成了新的——也算兑现了当年的誓言。

他的第一个岗位是西安府推官,说白了就是基层司法“办事员”,管的都是些“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事:要么是张三家丢了鸡,怀疑是李四偷的;要么是地主强占农民的田,闹得不可开交。史可法刚到岗,就遇上了个“硬茬子”:当地一个姓王的地主,仗着跟前任推官有关系,强占了农民李大的三亩水田,还把李大打得腿骨骨折。李大告到官府,前任推官收了王家的银子,直接把案子压了下来,李大只能天天在衙门口哭。

史可法听说这事儿,当场就火了:“这哪是当官?这是当恶霸的保护伞!”他第二天一上班,就把案子调出来重审。王地主来了还摆谱,说“我跟你前任是老朋友”,史可法直接怼回去:“我管你跟谁是朋友,现在审案的是我,按大明律来!”他找了邻居当证人,又去田里丈量土地,最后铁证如山,不仅让王地主把田还给李大,还罚了他五十两银子给李大治伤。这事一传开,西安老百姓都叫他“史青天”——刚入职就掀了前任的“烂摊子”,史可法的“职场硬骨头”属性,从这儿就露了苗头。

不过基层“打工人”的日子不好过。史可法管的地盘大,经常要下乡查案,有时候走几十里山路,鞋子都磨破了,只能在路边小店补一补。有回他去山里查一个盗匪案,晚上只能住在破庙里,结果遇上暴雨,屋顶漏雨,他抱着案卷缩在角落里,半夜冻得睡不着,还不忘在油灯下改判词。下属劝他“差不多就行”,他却说:“老百姓来告状,是把希望放在官府身上,我要是糊弄,对得起他们吗?”——这话放在现在,就是“打工人要有职业操守”的古代版。

就这么在基层干了三年,史可法的“业绩”被上司看在眼里,推荐他升了官——这次是京城的户部主事,相当于从“地方基层”调到了“中央部委”。史可法收拾行李进京时,心里还挺激动:终于能到更大的平台,为大明做点实事了。可他不知道,京城的“职场水”,比西安府深多了;而他即将面对的崇祯皇帝,是个出了名的“难伺候的老板”。

第二章 崇祯朝的“救火队员”:从“财务专员”到“军事助理”的坑

史可法刚到户部上班时,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大明的“国库”,比他想象中还空。那会儿崇祯皇帝刚登基没几年,内有农民起义(李自成、张献忠刚开始闹事),外有后金(后来的清朝)打过来,到处都要花钱:军饷要给,赈灾要给,边防要修,国库就像个漏了底的水桶,怎么填都填不满。

史可法的岗位是户部主事,管的是“漕运”——就是把南方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到京城,供皇宫和军队用。这活儿听起来简单,实则全是“坑”:沿途的地方官要“抽水”(贪污),运粮的船夫要“要价”,遇上洪水、旱灾,运河结冰,粮食还运不过来。史可法刚接手就遇上了个大麻烦:南方的粮食迟迟没到,京城的军队快断粮了,士兵们都在军营里闹情绪。

崇祯皇帝急得上火,天天在朝堂上骂户部“办事不力”。史可法没办法,只能当“催款专员”,天天给南方各省的巡抚写信,催他们赶紧运粮。有些巡抚敷衍他,说“地方受灾,粮不够”,史可法直接带上人南下,亲自去督运。他到了江苏淮安,发现当地官仓里其实有粮,就是官员们想留着自己用,不愿运走。史可法当场把官仓的钥匙收了,让人把粮食装船,还跟官员说:“要是士兵饿肚子哗变,咱们都得掉脑袋!”官员们怕了,只能乖乖配合。

就这么折腾了大半个月,粮食终于运到了京城,解了军队的燃眉之急。崇祯皇帝听说后,难得夸了户部一句,史可法也松了口气——原以为这就算“完成KpI”了,没想到更大的坑还在后面。

没过多久,兵部那边缺人,崇祯皇帝觉得史可法“能干事、肯吃苦”,就把他调到了兵部当主事。史可法一听就懵了:自己是读圣贤书出身,懂司法、懂财务,可军事这玩意儿,完全是“跨界”啊!但皇帝发话了,不能不去,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岗。

兵部的日子比户部还糟心。那会儿明朝的军队早就没了当年的战斗力:士兵大多是抓来的壮丁,没经过训练;将领们要么贪生怕死,要么克扣军饷;遇上农民军或后金军队,打不过就跑。史可法的任务是“巡视边防”,说白了就是去检查军队的备战情况。他去了河北、山西的几个边防重镇,一看差点没气死:有些军营里,士兵的盔甲是破的,弓箭是断的,甚至还有人在军营里开赌场、逛窑子;将领们天天喝酒吃肉,根本不管士兵的死活。

有一回,他去山西大同的一个军营,正好遇上后金的小股部队来偷袭。军营里顿时乱作一团,将领想带着亲兵跑,史可法一把拉住他:“你是将领,你跑了,士兵怎么办?”将领急了:“不跑等着送死啊!”史可法没辙,只能自己拿起弓箭,站在城墙上喊:“兄弟们,咱们身后就是家乡,退了就没活路了,跟他们拼了!”没想到还真有几个士兵被他打动,跟着他一起抵抗。好在后金部队只是试探,没打多久就撤了,不然史可法第一次“跨界办公”就得交代在那儿。

回来后,史可法把边防的情况写成奏折,交给崇祯皇帝,建议“整顿军纪、严惩贪官、加强训练”。崇祯皇帝看了也很生气,下旨要严惩那些失职的将领,但架不住朝廷里的“关系网”:有些将领是权臣的亲戚,一求情就没事了;有些贪官早就把银子塞给了太监,奏折递上去就石沉大海。史可法忙活了半天,最后只处理了几个小官,根本没触动根本。

他那会儿才明白:大明的问题,不是“某个人不干活”,而是整个“职场体系”烂了。就像一个公司,管理层腐败,员工摸鱼,老板(崇祯)虽然想改革,但要么找不准方向,要么刚有点动作就被老员工(权臣、太监)拦下来。史可法就像个“救火队员”,哪里着火了就往哪里冲,但火灭了之后,隐患还在,下次还会烧起来。

更让他头疼的是崇祯皇帝的“性格”。这位老板太急躁,又爱多疑:要是某个项目(战事)没做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员工不行”,要么撤职,要么杀头。史可法身边的同事,今天还是兵部尚书,明天可能就因为打了个败仗被砍头;昨天还是总督,今天可能就因为“办事不力”被流放。史可法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哪件事没做好,就成了下一个“背锅侠”。

有一回,李自成的农民军打下了河南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崇祯皇帝大怒,把负责河南防务的官员全抓了,还问史可法:“你觉得该怎么处理?”史可法知道皇帝想杀人,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说:“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不如让他们戴罪立功,要是再败,再罚不迟。”崇祯皇帝虽然不高兴,但还是听了他的建议——这大概是史可法在崇祯朝,为数不多能“劝住老板”的时刻。

就在史可法在兵部“艰难求生”的时候,更大的灾难来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打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了。消息传到史可法耳朵里时,他正在江苏扬州督师(之前被派到南方统筹防务)。他当场就哭了,瘫在地上半天起不来——自己效忠的“公司”,就这么倒闭了;那个难伺候的“老板”,居然以这样的方式落幕。

接下来的日子,史可法陷入了迷茫:大明没了,自己该怎么办?是像有些官员那样,投靠李自成,还是隐居起来?就在这时,南方的明朝宗室开始“抢地盘”: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建立了“南明”,也就是后来的弘光政权。史可法一听,立刻振作起来:只要还有“大明”的旗号,自己就不能放弃,得继续为这个“新公司”干活,哪怕它看起来也不靠谱。

第三章 南明的“夹心饼干”:在“办公室政治”里挣扎的督师

史可法赶到南京时,南明的“办公室政治”已经闹得不可开交了。弘光帝朱由崧是个典型的“昏君”:不想着收复北方,反而天天在皇宫里选美女、修宫殿,还把朝政交给了马士英、阮大铖这两个“奸臣”。马士英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公司cEo”,但他眼里只有权力,根本不管国家死活;阮大铖是个老奸巨猾的政客,以前因为“阉党”身份被排挤,现在靠巴结马士英复出,一回来就想着报复以前反对他的人。

史可法本来是“南明开国”的功臣之一,当初很多人都推荐他当内阁首辅。但马士英怕史可法挡自己的路,就联合阮大铖,在弘光帝面前说史可法的坏话:“史可法太老实,不懂变通,当不了首辅,不如让他去江北督师,管军队,这样更能发挥他的作用。”弘光帝本来就不想干活,听马士英这么说,立刻就同意了——于是,史可法刚到南京,就被“发配”到了江北,当了“督师”,负责统筹江北四镇(四个军区)的军队。

史可法心里清楚,这是马士英在排挤自己,但他没多说什么——只要能管军队,能为南明保住南方的地盘,去哪里都一样。可他到了江北才发现,这“江北四镇”根本就是四个“独立王国”,将领们个个都像“公司里的刺头员工”:

- 高杰:以前是李自成的部下,后来投降明朝,性格暴躁,天天跟其他将领吵架,还抢老百姓的东西;

- 刘泽清:是个“投机分子”,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根本不管什么“大明大义”,还天天向朝廷要军饷,不给就闹;

- 刘良佐:能力不行,还爱摆架子,军队纪律差得一塌糊涂,士兵经常骚扰百姓;

- 黄得功:算是四镇里最靠谱的一个,对明朝还算忠心,但跟高杰是死对头,两人见面就想打架。

史可法刚到任,就赶上高杰和黄得功因为抢地盘打了起来。高杰带了几千人去攻打黄得功的军营,黄得功也不甘示弱,率军反击,双方打得血流成河。史可法急了,赶紧带了几个随从,骑着马往两军阵前冲。当时箭如雨下,随从都劝他“危险,别去”,史可法却说:“他们都是大明的军队,要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北边的清军来了怎么办?”

他冲到阵前,跳下马,站在两军中间大喊:“都住手!我是史可法!你们要是还认大明的旗号,就听我一句话!”高杰和黄得功见是督师来了,也不敢太放肆,只能下令停手。史可法把两人叫到一起,摆了一桌酒,劝他们:“现在清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咱们要是还内斗,就是把江山拱手让人!你们要是有本事,就去打清军,别在这儿欺负自己人!”高杰和黄得功被他说得脸红,暂时放下了恩怨,但心里的疙瘩还在。

除了调解将领矛盾,史可法还要天天跟南京的马士英“扯皮”——要军饷。江北四镇有几十万士兵,每天的吃喝拉撒都要花钱,可马士英把持着国库,要么说“没钱”,要么就给一点“残羹剩饭”,根本不够用。史可法只能自己想办法:一方面派人去地方上征收赋税,另一方面自己带头节俭——他的军营里,每天就两菜一汤,没有肉;衣服破了就补,从来不换新的;下属给他送礼物,他一概不收,说“我要是收了你们的礼,怎么有脸要求士兵们清廉?”

有一回,一个县令给史可法送了十斤茶叶和两斤蜂蜜,说是“地方特产”。史可法不收,县令急了:“督师您天天辛苦,这点东西不算什么,就是想让您润润嗓子。”史可法笑着说:“我的嗓子不用润,倒是士兵们的肚子需要填。你要是真心为大明好,就把这些东西换成粮食,分给士兵们吧。”县令听了,羞愧地走了。

就在史可法艰难地维持江北防务时,清军已经打下了北京,还派了多尔衮当“总指挥”,准备南下攻打南明。多尔衮知道史可法是南明的“硬骨头”,就写了一封信给史可法,劝他投降,说“只要你投降,保你高官厚禄”。史可法看了信,当场就烧了,还写了一封回信,痛骂多尔衮“忘恩负义”(指清朝以前受明朝册封),说“我是大明的臣子,宁死也不会投降!”

这封信后来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复多尔衮书》,字里行间全是史可法的骨气。但骨气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武器——清军很快就渡过了黄河,逼近江北。史可法赶紧调兵遣将,想挡住清军,可江北四镇的将领们却各怀鬼胎:高杰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听调遣;刘泽清干脆脚底抹油,带着军队跑了;刘良佐见势不妙,直接投降了清军;只有黄得功率军抵抗,但寡不敌众,最后战死了。

江北防线就这么崩了,清军像潮水一样涌向扬州——这座史可法最后坚守的城市。史可法本来可以撤退,下属们也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他摇了摇头:“扬州是南京的门户,扬州丢了,南京就保不住了。我身为督师,不能退,也不能逃。我要跟扬州城共存亡!”

第四章 扬州城的最后48小时:从“守城总指挥”到“殉国者”的终章

史可法回到扬州时,这座城市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老百姓听说清军要来了,纷纷收拾行李往城外跑;城里的官员有的偷偷打包金银珠宝,有的找关系想投降;军队里的士兵大多是临时凑来的,没经过训练,手里的武器要么是大刀长矛,要么是破旧的火枪,连盔甲都没几件。

史可法刚进城,就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召集城里的官员和将领,说:“现在清军来了,咱们要么守,要么死,没有第三条路。愿意跟我一起守的,留下;想走的,我不拦着,但别当叛徒。”大多数官员和将领被他的气势打动,纷纷表示“愿意跟督师共存亡”——虽然心里可能也没底,但至少表面上团结了起来。

接下来的两天,史可法成了扬州城的“总调度”:

4. 布防:他把城里的士兵分成几队,分别驻守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自己亲自守最危险的西门(清军最可能进攻的方向);还组织老百姓帮忙,年轻的男子搬运石头、木材加固城墙,妇女们缝补衣服、准备粮食,老人和孩子则负责传递消息。

5. 备战:城里的武器不够,史可法就下令把寺庙里的铜钟、铜佛像融化,铸成大炮和子弹;粮食不够,就把官仓里的粮食全拿出来,分给士兵和老百姓,自己每天只吃一碗粥。

6. 鼓舞士气:他每天都要骑着马在城墙上巡视,跟士兵们打招呼,说“兄弟们,再坚持坚持,咱们的援军说不定就快到了”——其实他心里清楚,南明的援军根本指望不上,这只是安慰大家的话。

有一回,一个年轻的士兵因为害怕,偷偷哭了起来。史可法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怕,我也怕。但咱们身后是家人,是家乡,要是咱们退了,他们就会被清军欺负。咱们就算死,也要死得有骨气,让清军知道,大明还有不怕死的人!”士兵听了,擦了擦眼泪,拿起武器重新站到了城墙上。

清军到达扬州城下后,并没有立刻进攻,而是派了使者来劝降。使者对史可法说:“史督师,清军兵力强盛,扬州城迟早会破。不如你投降,摄政王说了,封你为亲王,享受荣华富贵。”史可法当场就把使者骂走了,说:“我是大明的文臣,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想让我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劝降不成,清军开始攻城。第一天,清军用大炮轰击城墙,城墙被轰出了几个小缺口,但史可法立刻组织士兵用石头、木材堵住,还下令开炮反击,打死了不少清军。第二天,清军加大了攻势,用梯子爬城墙,史可法亲自拿起大刀,在城墙上砍杀爬上来的清军,手臂被砍伤了,流了很多血,他随便用布条缠了缠,继续战斗。

到了第三天,扬州城的城墙终于被清军轰开了一个大缺口,清军像潮水一样涌了进来。城里的士兵还在抵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被清军打散了。史可法知道,扬州城破了,自己的死期也到了。他拔出佩剑,想自刎,却被下属拦住了:“督师,别死啊,咱们还能突围!”史可法摇了摇头,说:“我要是突围了,清军会以为我怕死,会连累扬州的老百姓。我死了,才能保全大明的骨气。”

就在这时,清军冲了过来,把史可法围住了。清军的将领认出了他,说:“你就是史可法?跟我们走,摄政王要见你。”史可法冷笑一声:“我是大明的督师史可法,要杀要剐随便你们,想让我见多尔衮,没门!”清军将领见他不肯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史可法临死前,还在大喊:“大明万岁!扬州万岁!”——那一年,他44岁。

史可法死后,清军为了报复扬州军民的抵抗,在城里进行了“扬州十日”大屠杀,死了几十万人。等大屠杀结束后,老百姓想找史可法的尸体埋葬,却因为尸体太多,根本找不到。最后,只能找了一件史可法穿过的衣服和一顶帽子,埋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上,建了一座“衣冠冢”——这就是现在的“史可法祠墓”。

第五章 死后的“荣誉补发”与历史的“滤镜”:硬骨头的千年回响

史可法死的时候,大概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大明忠臣”的代名词。南明弘光政权没撑多久,就被清军灭了,弘光帝也被俘虏了。但史可法的故事,却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来:有人说他死后变成了梅花岭上的梅花,年年开花,象征着他的骨气;有人说他的鬼魂还在扬州城游荡,保护着老百姓;还有说书人把他的故事编成了评书,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不怕死的文臣”。

清朝建立后,对史可法的态度很有意思:早期的时候,因为史可法是“抗清英雄”,清朝政府怕老百姓学他,就尽量淡化他的故事;但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为了“拉拢民心”,树立“忠臣”的榜样,反而追谥史可法为“忠正”,还下令重修史可法祠墓,说“史可法乃大明忠臣,虽抗我大清,但忠君爱国之心可嘉”——这波操作,相当于给史可法“补发了荣誉证书”,虽然有点讽刺,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史可法的影响力。

到了近代,史可法的故事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抗日战争时期,很多爱国志士都以史可法为榜样,说“咱们要像史可法守扬州那样,守住咱们的国家”;甚至连周恩来总理都提到过史可法,说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再回头看史可法的一生,会发现他其实不是个“完美的英雄”:他不懂军事,在江北督师时没能很好地整合四镇兵力;他有点“固执”,明知南明不靠谱,却还是一条道走到黑;他的“KpI”也没完成——没能挡住清军,没能保住南明。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硬骨头”:面对腐败的职场体系,他没有同流合污;面对难伺候的老板,他没有敷衍了事;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没有低头投降;面对死亡,他没有害怕退缩。

就像现在的职场里,有人为了升职加薪耍手段,有人为了逃避责任摸鱼,但总有一些人,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哪怕不被理解,哪怕付出代价——史可法就是古代职场里的这种人。他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几百年,不是因为他打赢了多少仗,而是因为他守住了读书人的“初心”: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

现在去扬州梅花岭的史可法祠墓,还能看到他的那句名言:“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每次有人站在墓碑前,都会想起那个44岁的文臣,在扬州城破时,用生命写下的最后一页——那一页,叫“骨气”。

趣趣阁推荐阅读:唐羽穿越成太子的小说特种兵之种子融合系统玄武裂天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从火凤凰开始的特种兵逍遥小憨婿调教妖孽暴君:军火狂后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大乾憨婿大唐秦公子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奋斗在沙俄唐朝好地主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贞观俗人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从李元芳开始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大明:家妻上将军李世民:逆子!你怎么让她怀孕了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赘婿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朕真的不务正业大文豪公子凶猛丛林战神隋唐大猛士不明不清最强之军火商人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叶宁罗舞苏倾城小说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大召荣耀曹操的痞军师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逍遥暴君隋末绝品兵王篮坛大流氓武炼巅峰开局召唤李儒与黄忠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吃货唐朝锦衣黑明
趣趣阁搜藏榜:洪荒之吾为帝尊推背图之大唐帝国大明皇家维修工疯鼠重回北魏相公,陛下又请辞啦三国:因长得帅被小乔捡回了家雉朝飞之铁骨柔情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风起刈羽大明之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抗日之活着再见备前宰相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三国:我与我父,喝退十万曹军纵横图大明之崇祯大帝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太岁官婿既然重生了,这个皇位必须我来坐异世召唤之帝者为尊大秦规划师未央金屋赋岳氏传奇之逆世护宋水浒:换天改道黄金时代,风云二十年三国:开局反了汉灵帝魔兽争霸之天下竞技隋兵霸途精灵之守灵人1855美国大亨神医毒妃逆天改命最强黄巾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水浒:灌口李二郎传我就是能投进太子驸马逍遥小地主大神,来淘个宝呗!明左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重生之王爷的奋斗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大唐:我辩机,誓死不从高阳回到古代搞工业错妻:入赘半年你说我认错媳妇了曹操刘备,那些美人是我的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梁山之梦
趣趣阁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