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趣阁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冯道:五代十国“职场常青树”的离谱人生——从“书呆子”到“十帝老臣”的魔幻漂流

第一章 晚唐“卷王”初长成:别人摸鱼他啃书,乱世开局有点难

公元882年,唐朝末年的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要是搁太平年月,这地界该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安稳模样,可那年头,藩镇大佬们抢地盘比街坊抢打折白菜还疯,今天你占我一县,明天我端你一州,街上骑马的兵比挑担的货郎还多。就在这“枪炮声里讨生活”的日子里,冯道家添了个娃——没错,就是后来能在五代乱世里“五朝十帝都打工”的那位狠人。

冯道打小就跟邻里小孩不是一个画风。别的熊孩子忙着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顺便模仿兵哥哥耍木棍,他倒好,抱着本翻得卷边的《论语》蹲在墙角,看得眼睛都不眨。有邻居逗他:“小道啊,你看这书能当饭吃?隔壁王二都能扛着锄头打跑两个散兵了!”冯道头也不抬:“王二能打跑散兵,这书能让以后少点散兵。”邻居听了直摇头:“这孩子,读书读傻了!”

其实冯道不傻,他是看明白了——晚唐这世道,靠拳头只能混个一时,真要想在乱世里站得住,还得靠脑子。他家境不算富裕,老爹是个小吏,勉强能供他读书,可架不住他“卷”啊:白天帮家里干活,晚上点着油灯啃书,有时候油没了,就借着月光看,看得眼睛发酸也不撒手。有次他妈心疼他,劝他歇会儿:“儿啊,天黑了就别读了,小心把眼睛熬坏。”冯道嘿嘿一笑:“娘,现在不熬,以后想熬都没机会——万一哪天兵来了,书都给烧了咋办?”

就这么“卷”到二十来岁,冯道总算熬出了点名气——附近州县都知道,景城冯家有个读书人,肚子里有货,为人还实在。这时候,第一个“职场机会”找上门了: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要招幕僚。

刘守光是个啥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暴躁老哥+自大狂”。他爹刘仁恭本来是幽州老大,结果他把爹关起来,自己当节度使,还动不动就喊“我要当皇帝”。冯道的朋友都劝他:“这主儿不是善茬,你去了怕是要栽跟头!”冯道却觉得:“乱世里哪有完美的老板?先找个地方练手,总比在家待着强。”

结果刚入职没俩月,冯道就“踩雷”了。刘守光想攻打易州,召集幕僚开会,问大家“这仗能不能打”。一群人都顺着他说“老大英明,肯定能赢”,就冯道实诚,站起来说:“老大,现在咱们刚占幽州,民心还没稳,粮草也不够,打易州怕是要吃亏,不如先养精蓄锐……”

话还没说完,刘守光就炸了:“你个书生懂个屁!我看你是怕了!”当场就把冯道扔进大牢,还放话“等我打赢了,回来就收拾你”。冯道在牢里蹲了半个月,越想越憋屈:“我这是犯了啥错?实话实说还被关了?这职场也太不讲理了!”好在后来刘守光打易州真输了,心里有点后悔,又听手下说冯道确实有才华,才把他放出来,不过也没给好脸色,把他打发去当了个“参军”——说白了,就是个打杂的小官。

冯道也不抱怨,拿着微薄的俸禄,该干啥干啥。有人嘲笑他:“冯参军,你不是能读书吗?怎么还干这伺候人的活?”冯道笑了笑:“伺候人咋了?至少能混口饭吃,还能接着看书——等哪天这老板不行了,我再找下家呗。”

你还别说,他这话还真应验了。没几年,刘守光跟他弟弟刘守文窝里斗,又跟晋王李存勖死磕,最后被李存勖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俘虏。冯道听说后,收拾了几件衣服、一捆书,连夜就跑了——不是跑回家,是跑去投奔李存勖。

路上有人问他:“你刚从刘守光那儿出来,又去投李存勖,就不怕人说你‘跳槽快’?”冯道拍了拍怀里的书:“跳槽快咋了?我又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找个能让我做事的地方。再说了,刘守光自己作死,我总不能跟着他一起死吧?”

就这么着,冯道的“五代职场漂流记”,才算真正拉开了序幕。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未来几十年,他要经历的“老板换届”,比街坊换春联还勤快;他要应对的“职场危机”,比菜市场砍价还复杂。而他那套“不较真、不拧巴、办实事”的职场哲学,也将在接下来的乱世里,一次次帮他化险为夷。

第二章 遇到“靠谱老板”李存勖:从“文案小能手”到“后勤大管家”

冯道投奔李存勖的时候,李存勖正忙着跟后梁朱温死磕,属于“创业上升期”,急需能写会算的人才。冯道一上门,就凭着一手好字和肚子里的学问,很快被安排到了“河东节度府掌书记”的岗位上——简单说,就是李存勖的“首席文案”。

这活儿看着轻松,其实挺考验人。那时候李存勖天天打仗,一会儿要写檄文骂后梁,一会儿要写奏折给唐朝皇帝(虽然唐朝快完了,但表面功夫还得做),一会儿还要给手下将领写嘉奖令。冯道接手后,不管是骂人的檄文,还是夸人的嘉奖令,都写得恰到好处:骂朱温的时候,能把朱温的“黑历史”扒得明明白白,让士兵看了热血沸腾;夸将领的时候,能把功劳说得具体实在,让将领听了心里舒坦。

有一次,李存勖打了个胜仗,要写一篇“告捷文书”送回太原。冯道熬夜写出来,李存勖一看,拍着桌子叫好:“冯书记,你这文章写得比我打赢仗还痛快!把咱们将士的威风都写出来了,比那些酸溜溜的文人强多了!”从此,李存勖就把冯道当成了“心腹文案”,不管啥重要文书,都让他来写。

但冯道不满足于只当“文案”,他还想搞点“实事”。那时候李存勖的军队经常缺粮,士兵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就去抢老百姓的东西。冯道看在眼里,就去找李存勖:“老大,士兵抢老百姓,这不是办法啊——咱们是要打天下的,要是把老百姓得罪光了,以后谁还支持咱们?”

李存勖也头疼这事,就问他:“那你说咋办?粮草不够,总不能让士兵饿着吧?”冯道说:“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在军营附近开垦荒地,让士兵们在不打仗的时候种地。这样既能解决粮草问题,又能让士兵们有事干,就不会去抢老百姓了。”

李存勖觉得这主意不错,就让冯道负责这事。冯道也不含糊,亲自去军营附近考察土地,还找老农请教种地的技巧,甚至自己带头下地干活。士兵们一看“冯书记”都下地了,也不好意思偷懒,跟着一起种。到了秋收的时候,军营里的粮食堆成了小山,不仅够士兵吃,还能分给老百姓一些。老百姓高兴坏了,都夸“李将军的军队好,冯书记是好人”。

就这么着,冯道从“文案小能手”变成了“后勤大管家”,在李存勖手下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他有个毛病——“不爱钱”。那时候当官的都喜欢收贿赂,手下的人想升职,就给冯道送钱送物,可冯道一概不收。有次一个将领给冯道送了一筐金子,说:“冯书记,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收下吧。”冯道笑着说:“我要是收了你的金子,以后就没法公正办事了——你要是真想为军队做事,就把金子捐给士兵当军饷吧。”那将领听了,又惭愧又佩服。

后来,李存勖灭了后梁,建立了后唐,当了皇帝,就把冯道提拔成了“户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财政副部长”,管钱管粮的肥差。按说当了这么大的官,冯道该摆摆架子了吧?可他还是老样子:穿粗布衣服,吃家常便饭,把多余的俸禄都分给家里的亲戚和手下的贫困书生。有人劝他:“冯大人,您现在是大官了,该享受享受了,别这么苦自己。”冯道说:“享受啥啊?我小时候穷怕了,知道没钱的日子不好过。现在我有俸禄,能帮衬别人一把,比自己享受还高兴。”

不过,好景不长。李存勖当了皇帝后,就飘了——天天忙着看戏、听曲,还重用那些只会拍马屁的戏子,把朝政搞得一团糟。冯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多次上书劝李存勖:“陛下,现在天下还没太平,您不能只顾着享乐啊,得把心思放在朝政上,不然会出乱子的。”

可李存勖根本听不进去,还嫌冯道烦:“我当皇帝了,享受享受怎么了?你一个书生,懂啥治国?”后来,邺都发生兵变,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去平叛,结果李嗣源被士兵们逼着造反,一路杀回洛阳。李存勖想派兵抵抗,可士兵们早就不满他了,没人愿意替他打仗。最后,李存勖被自己重用的戏子杀死,后唐的“创业公司”刚上市没几年,就这么黄了。

冯道当时正在外地出差,听说李存勖死了,心里挺难过,但也没哭天抢地——他知道,在乱世里,老板没了,日子还得接着过,得赶紧找下一个“靠谱老板”。而这个“靠谱老板”,就是刚造反成功的李嗣源。

第三章 李嗣源时期:从“财政副部长”到“当朝宰相”,职场升级有秘诀

李嗣源刚当上皇帝(后唐明宗)的时候,心里挺没底——他是个武将,没读过多少书,不知道怎么治国。手下人就跟他说:“陛下,冯道是个有本事的人,又懂财政又懂民生,您要是让他当宰相,肯定能帮您把国家治理好。”

李嗣源一听,赶紧派人去找冯道。冯道接到消息,也没推辞,收拾了行李就去洛阳见李嗣源。两人一见面,李嗣源就开门见山:“冯先生,我是个粗人,没读过书,不知道怎么治国,你可得帮我。”

冯道也不绕弯子,直接给了他三条建议:“陛下,治国其实不难,就三件事:第一,少打仗,让老百姓好好种地;第二,少收税,让老百姓能攒点钱;第三,重用好人,远离坏人。您要是能做到这三件事,老百姓肯定会拥护您。”

李嗣源一听,觉得太有道理了,当场就任命冯道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朝宰相。

当了宰相后,冯道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那时候当官的大多是靠关系或者花钱买的,没什么本事,还喜欢欺压老百姓。冯道就跟李嗣源建议:“陛下,咱们得改革选官制度,以后选官不能看关系,得看本事,还要看人品。”李嗣源同意了,就让冯道负责这事。

冯道制定了一套“考核标准”:当官的要定期汇报自己干了啥实事,有没有欺压老百姓,有没有贪污受贿。要是干得好,就升官;要是干得不好,就降职或者撤职。有个官员仗着自己是李嗣源的老部下,贪污了不少钱,冯道知道后,直接把他的罪证交给李嗣源,要求严惩。李嗣源有点犹豫:“他是我的老部下,能不能算了?”冯道说:“陛下,正因为他是您的老部下,才更要严惩——不然别人会说您偏袒亲信,以后谁还会听您的话?”李嗣源想了想,觉得冯道说得对,就把那个官员撤职查办了。

从此,朝廷里的风气好了不少,当官的不敢再随便贪污欺压百姓了。老百姓都说:“冯宰相是个好官,咱们有好日子过了。”

除了整顿吏治,冯道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那时候因为常年打仗,很多书都被烧了,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冯道就跟李嗣源建议:“陛下,文化是国家的根本,咱们得把书重新印出来,让更多人能读书。”李嗣源支持他,拨了一笔钱,让冯道负责“雕版印刷《九经》”——也就是把《诗经》《尚书》《礼记》等九部儒家经典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印出来。

这可是个大工程,冯道找了很多有学问的人,先把经书的内容校订准确,再找最好的工匠雕刻木板,前后花了二十多年(后来因为朝代更替,直到后周时期才完成)。这套《九经》印出来后,传遍了天下,很多读书人都能买到经书了,文化也慢慢恢复了过来。后来有人评价这事:“要是没有冯道,五代时期的文化可能就断了。”

冯道当了宰相后,虽然权力很大,但一点也不摆架子。有次他回老家办事,路上遇到一个老农,老农不认识他,就问他:“你是干啥的?”冯道说:“我是个当官的。”老农又问:“你当多大的官?”冯道笑着说:“我当的官不大,就是帮皇帝处理点小事。”老农听了,也没在意,就跟他聊起了庄稼的收成。冯道听得很认真,还跟老农请教种地的技巧,临走的时候,还把自己的马送给了老农,说:“您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这匹马您骑着吧。”老农又惊又喜,后来知道他是宰相,感动得直哭。

不过,冯道也有“得罪人”的时候。有个大臣叫安重诲,是李嗣源的亲信,权力很大,经常干涉朝政。有次安重诲想提拔自己的一个亲信当刺史,冯道不同意,说:“那个人没什么本事,不能当刺史。”安重诲很生气,就跟冯道吵了起来。冯道也不跟他吵,就把那个人的“简历”和“业绩”拿出来,一条一条跟安重诲说:“你看,他当了三年县官,没干成一件实事,还贪污了不少钱,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刺史?”安重诲看了,没话说了,只好放弃了提拔亲信的想法。

后来,安重诲因为权力太大,被李嗣源杀了。有人就跟冯道说:“冯宰相,您当初跟安重诲作对,现在他死了,您总算可以放心了。”冯道却叹了口气:“我不是跟他作对,是跟他做错的事作对。他虽然有过错,但也为国家做过一些实事,现在他死了,我心里也不好受。”

李嗣源当了七年皇帝,在冯道的辅佐下,后唐的政局还算稳定,老百姓也过上了几年安稳日子。李嗣源经常跟人说:“冯宰相是我的‘定海神针’,有他在,我就放心了。”

可惜好景不长,李嗣源年纪大了,身体越来越差,后来中风了,没法处理朝政。他的儿子李从荣想趁机夺权,结果被大臣们杀死了。李嗣源听说后,又急又气,没过几天就去世了。

李嗣源去世后,他的另一个儿子李从厚继位(后唐闵帝)。李从厚年纪小,没什么本事,朝政被几个权臣把持。冯道看在眼里,知道这日子又要不安稳了。果然,没几个月,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就起兵造反,杀进了洛阳,李从厚被杀死,李从珂继位(后唐末帝)。

冯道这时候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继续辅佐李从珂?他跟李从珂没什么交情,而且李从珂是靠造反当上皇帝的,性格也比较暴躁。但冯道想了想:“不管谁当皇帝,我只要能帮老百姓做事就行。”于是,他还是留在了朝廷里,继续当宰相。

可李从珂根本不信任冯道,觉得冯道是“前朝老臣”,靠不住。有次李从珂跟手下人说:“冯道这个人,换了好几个老板,肯定不是忠臣,我不能重用他。”这话传到冯道耳朵里,冯道也不生气,就主动向李从珂辞职:“陛下,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想回老家养老,请您批准。”李从珂正想赶他走,就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辞职,把他打发到亳州当节度使——相当于把他“流放”到外地了。

冯道收拾了行李,带着几本书,就去亳州上任了。有人替他抱不平:“冯宰相,您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却被李从珂这么对待,太委屈了。”冯道笑了笑:“委屈啥啊?能去亳州当个地方官,帮老百姓做点实事,也挺好的。再说了,这乱世里,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还求啥委屈不委屈的。”

可他没想到,这次“外放”,反而让他躲过了一场大灾难——没几年,后唐就被石敬瑭联合契丹给灭了,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彻底完蛋了。而冯道,又要开启他的下一段“职场漂流”了。

第四章 石敬瑭与契丹:乱世里的“生存智慧”,不是“汉奸”是“务实派”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当了皇帝。石敬瑭早就听说冯道有本事,就派人去亳州请冯道回朝廷当宰相。冯道接到消息,又开始思考:石敬瑭这人人品不咋地——为了当皇帝,不仅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爹”,还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被天下人骂成“汉奸”。自己要是辅佐他,会不会也被骂?

但冯道又想:“石敬瑭虽然有错,但现在天下刚乱完,老百姓需要安稳。我要是不去辅佐他,他可能会重用那些奸臣,老百姓的日子会更苦。再说了,燕云十六州已经割让了,我去了说不定还能跟契丹沟通,帮老百姓争取点好处。”于是,他还是答应了石敬瑭,回洛阳当了宰相。

果然,冯道刚回朝廷,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石敬瑭要派使者去契丹,给耶律德光送“岁贡”(每年给契丹的钱和东西),还要向耶律德光磕头认错。满朝大臣都不愿意去,觉得太丢人了——去了不仅要给契丹人磕头,还得受气。石敬瑭没办法,就找冯道:“冯宰相,这事只能拜托你了。”

冯道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陛下,我去。”大臣们都惊呆了,有人偷偷问他:“冯宰相,你怎么敢去啊?去了会被契丹人羞辱的!”冯道说:“我是为了老百姓去的——要是我不去,契丹人可能会生气,又要派兵来打,到时候受苦的还是老百姓。我受点羞辱算啥?”

就这样,冯道带着使团去了契丹。耶律德光听说冯道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就故意不接见他,让他在驿馆里等了好几天。冯道也不着急,每天在驿馆里看书、写字,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一点也不生气。耶律德光觉得奇怪,就召见了他,问他:“你是后晋的宰相,怎么一点骨气都没有?被我冷落了这么多天,也不生气?”

冯道笑着说:“我是个臣子,陛下是天子,天子召见臣子,臣子等几天是应该的,有啥好生气的?再说了,我听说陛下是个英明的君主,不会随便羞辱忠臣的。”耶律德光听了,心里挺舒服,就对冯道有了好感。

后来,耶律德光又问冯道:“你觉得我和石敬瑭,谁更英明?”这可是个“送命题”——说耶律德光英明,就是拍契丹人的马屁;说石敬瑭英明,耶律德光肯定会生气。冯道想了想,说:“陛下和石皇帝各有各的英明。石皇帝能认陛下当父亲,说明他有眼光;陛下能收留石皇帝,还帮他建立国家,说明陛下有仁德。要是没有陛下,就没有石皇帝;要是没有石皇帝,陛下也没法让中原百姓知道陛下的英明。”

耶律德光听了,哈哈大笑:“冯宰相真会说话!我看你是个有本事的人,不如留在契丹,给我当宰相吧?”冯道赶紧说:“陛下,我感谢您的厚爱,但我是后晋的臣子,要是留在契丹,别人会说我忘恩负义。再说了,我年纪大了,想回中原养老,还请陛下成全。”

耶律德光见冯道态度坚决,也不勉强他,就送了他很多礼物,还派军队护送他回后晋。冯道回来后,石敬瑭特别高兴,觉得冯道为他挣了面子,就更加信任冯道了。

不过,冯道也没闲着,他利用石敬瑭的信任,经常跟石敬瑭提建议:“陛下,虽然咱们跟契丹结盟了,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契丹,得自己发展国力。咱们要多种地,多练兵,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样国家才能稳定。”石敬瑭虽然听不进去多少,但也没反对冯道做事。

冯道还经常跟契丹那边沟通,希望契丹不要随便欺负后晋的老百姓。有次契丹的士兵在边境抢了后晋老百姓的粮食,冯道就派人去跟耶律德光说:“陛下,后晋的老百姓也是您的‘子民’(因为石敬瑭认耶律德光当爹,所以后晋的老百姓也算契丹的‘子民’),您要是让士兵抢他们的粮食,他们会伤心的。”耶律德光觉得冯道说得有道理,就下令让契丹士兵不许再抢老百姓的东西。

就这样,在冯道的周旋下,后晋和契丹之间维持了几年的和平,老百姓也过上了几天安稳日子。但好景不长,石敬瑭当了六年皇帝就去世了,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后晋出帝)。

石重贵跟石敬瑭不一样,他年轻气盛,不愿意向契丹低头,就跟耶律德光翻脸了,还派兵攻打契丹。冯道知道后,赶紧劝石重贵:“陛下,咱们现在的国力不如契丹,不能跟契丹翻脸啊,不然会亡国的!”可石重贵根本听不进去,还觉得冯道是“胆小鬼”,把冯道的宰相职位给撤了,让他去当“太子太保”——一个没什么实权的虚职。

冯道也不生气,就去当他的“太子太保”,每天看看书,写写文章,不管朝政。有人问他:“冯大人,您怎么不管朝政了?石重贵要跟契丹打仗,这是要亡国啊!”冯道叹了口气:“我劝过他了,他不听,我也没办法。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自己,等以后有机会,再帮老百姓做点实事。”

果然,没过多久,耶律德光就派兵攻打后晋,后晋的军队根本不是契丹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耶律德光打进洛阳后,想当中原的皇帝,就召集中原的大臣,问他们:“你们谁愿意跟我做事?”大臣们都吓得不敢说话,只有冯道站了出来,说:“我愿意。”

耶律德光看着冯道,笑着说:“冯宰相,你又换老板了?这次你不怕被人骂吗?”冯道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换老板,是为了中原的老百姓。陛下要是能当中原的皇帝,我希望陛下能善待老百姓,不要随便杀人。要是陛下能做到,我就跟陛下做事;要是陛下做不到,我就算死,也不会跟陛下做事。”

耶律德光听了,心里挺感动,就任命冯道为“太傅”,让他帮自己处理中原的政务。冯道利用这个职位,经常跟耶律德光提建议:“陛下,中原的老百姓跟契丹的老百姓不一样,他们喜欢安稳,不喜欢打仗。您要是想治理好中原,就得多给老百姓好处,少收税,少打仗。”耶律德光虽然是个游牧民族的皇帝,但也知道冯道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中原的老百姓也少受了不少苦。

后来,耶律德光因为不习惯中原的气候,加上中原的老百姓经常反抗,就想回契丹。临走的时候,他问冯道:“我走了之后,中原谁来治理啊?”冯道说:“陛下可以让刘知远来治理——刘知远是个有本事的人,而且他是中原人,老百姓会支持他。”耶律德光同意了,就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让他治理中原。

耶律德光走后,刘知远就建立了后汉,当了皇帝。刘知远也知道冯道有本事,就任命冯道为“太师”,让他继续辅佐自己。冯道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段“职场生涯”——这时候的他,已经快七十岁了,可他还是没想着退休,因为他知道,乱世还没结束,老百姓还需要有人帮他们说话。

第五章 后汉与后周:晚年“职场老大哥”,最后一次“救火”

刘知远当了后汉的皇帝后,没几个月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承佑继位(后汉隐帝)。刘承佑年纪小,性格又多疑,觉得大臣们权力太大,就想把权臣们都杀了。他先杀了杨邠、史弘肇等几个权臣,然后又想杀郭威——郭威是后汉的大将,手握兵权,镇守邺城。

郭威听说后,非常害怕,就起兵造反,一路杀回开封。刘承佑派兵抵抗,结果被郭威打败,自己也被乱兵杀死,后汉灭亡。郭威打进开封后,想当皇帝,但又怕老百姓不支持,就找冯道商量:“冯太师,我想当皇帝,你觉得行吗?”

冯道看着郭威,想了想,说:“郭将军,你是个有本事的人,也善待老百姓,要是你当皇帝,老百姓肯定会支持你。但现在不是时候——你刚打进开封,老百姓还不稳定,你要是现在当皇帝,别人会说你是靠造反当皇帝的,会有人反对你。不如你先立一个刘氏的后代当皇帝,稳定一下民心,等过段时间再当皇帝,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郭威觉得冯道说得有道理,就立了刘知远的侄子刘赟当皇帝。可没过多久,郭威就后悔了——他觉得刘赟不听话,就找了个借口,把刘赟杀了,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后周。

郭威当了皇帝后,还是很信任冯道,任命他为“太师、中书令”,让他继续辅佐自己。冯道这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如以前,但还是很认真地处理政务。郭威是个务实的皇帝,跟冯道很合得来,两人经常一起商量治国的事。郭威经常说:“冯太师是个老好人,也是个有本事的人,有他在,我就放心了。”

冯道辅佐郭威的时候,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推广“均田制”。那时候因为常年打仗,很多土地都被豪强地主霸占了,老百姓没有土地,只能给地主当佃户,受地主的剥削。冯道就跟郭威建议:“陛下,咱们得把豪强地主霸占的土地收回来,分给老百姓,这样老百姓才有饭吃,国家才能稳定。”郭威同意了,就让冯道负责这事。

冯道制定了一套“均田政策”:先调查全国的土地情况,然后把豪强地主多余的土地收回来,分给没有土地的老百姓,还规定老百姓只要种地,就只需要交少量的税。这个政策实施后,老百姓有了土地,都很高兴,纷纷开始种地,后周的农业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国家的粮食也多了起来。

后来,郭威去世了,他的养子柴荣继位(后周世宗)。柴荣是个很有雄心的皇帝,想统一全国,经常亲自带兵打仗。冯道看柴荣年纪轻,怕他太急躁,就经常劝他:“陛下,统一全国是好事,但不能太着急,得一步一步来。咱们得先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然后再慢慢打仗,这样才能成功。”

可柴荣觉得冯道年纪大了,思想太保守,不太听他的话。有次柴荣想亲征北汉,冯道坚决反对:“陛下,北汉有契丹的支持,兵力很强,咱们现在还打不过他们,不能亲征。”柴荣很生气,说:“冯太师,你年纪大了,胆子也小了!我看你是怕了北汉和契丹!”冯道说:“我不是怕,是为了国家着想。陛下要是亲征,万一输了,国家就危险了。”

柴荣不听,还是带兵亲征了。结果,柴荣在高平之战中打败了北汉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回来后,柴荣对冯道说:“冯太师,你看,我亲征成功了吧?你以后别再劝我了。”冯道也不辩解,只是笑了笑:“陛下英明,是我老了,看错了。”

没过多久,冯道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柴荣听说后,亲自去看望他,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冯道看着柴荣,慢慢地说:“陛下,我没什么遗言,就是希望您能记住,不管打多少胜仗,都要善待老百姓。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要是老百姓过得不好,国家再强大也没用。”柴荣听了,点了点头,说:“冯太师,我记住了。”

公元954年,冯道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柴荣追封他为“瀛王”,还亲自为他送葬。老百姓听说冯道去世了,都很伤心,纷纷去他的墓前祭拜,有的甚至哭着说:“冯太师是个好官,他走了,咱们以后谁来帮咱们说话啊?”

冯道去世后,后周的大臣们对他的评价很高,都说他是“五代第一贤相”。可到了宋朝,文人墨客们却开始骂他——因为宋朝的文人讲究“一臣不事二主”,觉得冯道换了五个朝代、十个皇帝,是“不忠不义”的人。甚至有人说他是“奸臣”“汉奸”。

可冯道真的是“奸臣”吗?其实不是。他在乱世里,没有选择隐居,而是一次次出来辅佐皇帝,不是为了自己当官发财,而是为了老百姓。他不管辅佐哪个皇帝,都坚持做三件事:第一,善待老百姓,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第二,重视文化教育,让文化能传承下去;第三,整顿吏治,让当官的能为老百姓做事。在五代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里,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像冯道自己写的一首诗里说的:“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在乱世里,就像一棵坚韧的小草,不管遇到多大的风雨,都能顽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能为身边的人遮风挡雨。这样的人,不应该被骂成“奸臣”,而应该被记住——记住他在乱世里的“生存智慧”,记住他为老百姓做的那些实事,记住他那颗“不管谁当皇帝,都要帮老百姓”的初心。

冯道的人生,就像一部“五代职场生存指南”——在动荡的时代里,不较真、不拧巴、不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始终为老百姓做事。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也足够精彩,足够让人记住。

趣趣阁推荐阅读:唐羽穿越成太子的小说特种兵之种子融合系统玄武裂天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从火凤凰开始的特种兵逍遥小憨婿调教妖孽暴君:军火狂后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大乾憨婿大唐秦公子重整山河,从穿成宋钦宗开始奋斗在沙俄唐朝好地主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以三国为基,铸至高圣朝贞观俗人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从李元芳开始寒门书生,开局捡个便宜小娇妻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大明:家妻上将军李世民:逆子!你怎么让她怀孕了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赘婿三国:从拯救家族开始风起陇西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朕真的不务正业大文豪公子凶猛丛林战神隋唐大猛士不明不清最强之军火商人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叶宁罗舞苏倾城小说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大召荣耀曹操的痞军师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逍遥暴君隋末绝品兵王篮坛大流氓武炼巅峰开局召唤李儒与黄忠开局一书生:从敬夜司狱开始落榜当天,娶了个郡主娇妻回家吃货唐朝锦衣黑明
趣趣阁搜藏榜:洪荒之吾为帝尊推背图之大唐帝国大明皇家维修工疯鼠重回北魏相公,陛下又请辞啦三国:因长得帅被小乔捡回了家雉朝飞之铁骨柔情大唐:咸鱼的我被李二看穿了内心风起刈羽大明之我真不想当皇帝啊抗日之活着再见备前宰相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三国:我与我父,喝退十万曹军纵横图大明之崇祯大帝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太岁官婿既然重生了,这个皇位必须我来坐异世召唤之帝者为尊大秦规划师未央金屋赋岳氏传奇之逆世护宋水浒:换天改道黄金时代,风云二十年三国:开局反了汉灵帝魔兽争霸之天下竞技隋兵霸途精灵之守灵人1855美国大亨神医毒妃逆天改命最强黄巾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水浒:灌口李二郎传我就是能投进太子驸马逍遥小地主大神,来淘个宝呗!明左回到原始社会当大酋长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重生之王爷的奋斗明末灾年,我有一个中药交易空间大唐:我辩机,誓死不从高阳回到古代搞工业错妻:入赘半年你说我认错媳妇了曹操刘备,那些美人是我的架空历史:从天道盘点意难平开始梁山之梦
趣趣阁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