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隋朝“开国总工程师”的职场传奇与翻车现场
引言:一个“全能打工人”的悲剧预告
如果把隋朝比作一家“从零到一”的创业公司,那隋文帝杨坚就是掌握决策权的“创始人cEo”,独孤皇后是“老板娘兼首席监事”,而高颎,绝对是这家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总工程师+战略顾问”——上能帮老板搞定“竞品围剿”(平尉迟迥叛乱),中能搭建“公司架构”(定三省六部制),下能优化“员工福利”(推均田制),甚至还能亲自下场“打硬仗”(灭陈之战总指挥)。
可谁能想到,这位让隋朝从“北周分公司”逆袭成“全国行业龙头”的核心功臣,最后居然因为“得罪老板娘”“拦着老板换继承人”,落得个被新老板(隋炀帝杨广)赐死的结局。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高颎的“职场历险记”——看看这位隋朝“第一文臣”是怎么靠“全能技能”封神,又怎么因为“太实在”把自己玩没的。
第一章 渤海高氏的“技术流”传人:不是豪门,却是学霸
要聊高颎,先得纠正一个误区:他不是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顶级豪门子弟,而是“技术官僚世家”的“学霸后代”。搁现在,相当于你家祖辈都是“国企技术骨干”,虽然没混到“顶层圈子”,但家里的“技术基因”和“职场经验”,早就给你铺好了一半的路。
1.1 家族履历:靠“技术”吃饭的“中产官僚”
高颎的老家在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渤海高氏虽然也是“老牌士族”,但跟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比,还差着点“顶级豪门”的排面——简单说,就是“家里有人当官,但不是那种能左右朝局的大官”。
他爷爷高季安,在北魏当过大都督,算是“军区中层干部”,靠的是“带兵打仗的技术”;他爹高宾更有意思,本来是北齐的官,后来因为北齐内乱,跳槽到北周,被北周权臣独孤信(就是独孤皇后的爹)看中,当了“幕僚”,靠的是“算账、写文书的技术”。
最关键的是,高宾跟独孤家的关系不一般——他不仅是独孤信的下属,还因为“做事靠谱、懂技术”,跟独孤信的儿子们(包括独孤皇后的哥哥)处得像兄弟。这层“隐性关系”,后来成了高颎“职场飞升”的重要伏笔,相当于“你爹的老板是你未来老板娘的爹”,这缘分,简直是“职场锦鲤”的前奏。
1.2 高颎的“学霸养成记”:算术比算粮票还快
有了“技术官僚”的家庭背景,高颎从小就没走“纨绔子弟”的路,反而把“卷技术”刻进了dNA。《隋书》里说他“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翻译成人话就是:这小子从小就聪明,脑子转得快,还懂大局,书没少读,嘴还特别会说——放到现在,就是“985学霸+学生会主席”的配置。
但高颎最牛的不是“会读书”,而是“会用知识解决问题”。比如他十几岁的时候,北周的地方官让下属算“辖区里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户数”,别人还在拿着算筹慢慢算,高颎看了一眼账本,直接报出了大概数字,最后核对下来,误差居然不到1%。当时的官员都惊了:“你这脑子,比衙门里的老账房还厉害!”
还有一次,独孤信的儿子独孤陀(高颎的“发小”)跟人打赌,说“谁能在三天内算出长安城的商铺数量”,别人都觉得不可能——长安城那么大,商铺又没登记,怎么算?高颎却想了个招:先算长安城有多少条商业街,再按“每条街大概多少商铺”估算,最后再抽查几条街修正数字,三天后报出来的数,跟实际登记的差不了几十家。
这种“把知识转化成实用技能”的能力,让高颎跟那些“只会死读书的酸秀才”彻底拉开了差距——后来他帮杨坚搞“户籍普查”“均田制分配”,靠的就是这手“精准计算+高效统筹”的本事。
1.3 初入职场:在“北周小公司”里当“潜力股”
高颎刚入仕的时候,北周还是“宇文家的天下”,他从“齐王记室”(相当于齐王的秘书)做起,算是“基层文员”。但他懂“职场生存法则”:不跟人抢风头,只做“能落地的事”。
比如齐王让他“整理府里的文书”,别人都只是把文书堆整齐、记个目录,高颎却额外做了“分类索引”——把“税收文书”“人事文书”“军务文书”分开,还在每份文书上贴了“关键词标签”,齐王要找某份文件,他三分钟就能找出来。齐王高兴得直夸:“有你在,我比少了十个秘书还轻松!”
后来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高颎跟着齐王出征,负责“粮草调度”。当时前线缺粮,运输队又被北齐军队堵在了半路,大臣们都急得跳脚,高颎却出了个主意:“咱们别等运输队了,直接向沿途的百姓借粮,给他们写‘借条’,说打完仗双倍还。”
结果真的借到了足够的粮食,而且百姓因为有“借条”,也愿意借。战后北周朝廷果然兑现了承诺,还特意表扬高颎:“会办事,还懂民心!”
不过高颎也看出来,北周的“管理层”(宇文家)越来越不靠谱——宇文邕死后,继位的周宣帝宇文赟是个“昏君”,天天吃喝玩乐,还杀了不少忠臣。高颎觉得“这家公司迟早要黄”,开始悄悄找“下家”,而他的目标,正是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外戚cEo候选人”——杨坚。
第二章 押宝杨坚:从“职场备胎”到“核心合伙人”
周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宇文阐(周静帝)才6岁,杨坚作为“外公”,被推上了“辅政大臣”的位置,相当于“北周公司的临时cEo”。但当时的杨坚,处境其实很尴尬:一边是宇文家的宗室(比如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想把他拉下来,一边是地方将领(比如尉迟迥、司马消难)不服他,随时可能“搞叛乱”。
就在杨坚“急需靠谱帮手”的时候,高颎主动上门“投简历”了——这波“精准押宝”,直接让高颎从“北周小职员”变成了“隋朝创始人团队核心”。
2.1 主动“投简历”:“老板,我跟你干,死也不怕”
杨坚当时虽然是“辅政大臣”,但身边的人要么是“宇文家的老臣”(不靠谱),要么是“只会说漂亮话的儒生”(不顶用),正愁没人能帮他“镇场子”。有一天,杨坚的谋士李德林跟他说:“高颎这小子,脑子好使,还懂军事,跟独孤家还有交情,你可以试试找他。”
杨坚本来想派人去“邀请”高颎,没想到高颎直接自己找上门了。一见面,高颎就开门见山:“杨公(杨坚当时的爵位是随国公),现在北周朝廷乱得很,只有您能稳住局面。我想跟您干,不管是搞政务,还是带兵打仗,我都能上。就算最后这事成不了,我也认栽,绝不跑路,大不了就是一死!”
这话可把杨坚感动坏了——要知道,当时跟杨坚混,相当于“加入创业公司,还没融资,随时可能破产”,高颎不仅主动来,还敢说“不怕灭族”,这忠诚度,简直是“职场模范员工”。杨坚当场拍板:“以后你就是我的长史(相当于首席助理),我身边的事,你都管!”
不过当时很多人不看好高颎,比如杨坚的老婆独孤伽罗(后来的独孤皇后)就跟杨坚说:“高颎才二十多岁,会不会太年轻了?万一不靠谱怎么办?”杨坚却笑着说:“这小子比五十岁的老狐狸还稳,你等着看。”
2.2 第一次“高光时刻”:平尉迟迥叛乱,带团队“啃硬骨头”
高颎刚入职没几天,就遇到了“大考验”——相州总管尉迟迥(北周开国功臣,宇文泰的外甥)不服杨坚,起兵叛乱,还联合了司马消难、王谦等地方将领,兵力多达几十万,号称“要把杨坚赶出长安”。
消息传到长安,杨坚的手下都慌了:“尉迟迥是老将,打仗太猛,咱们没人能打得过他!”杨坚也有点慌,问高颎:“小颎,这事你怎么看?”
高颎一点不怯场,直接说:“尉迟迥虽然兵多,但他的部队都是‘临时凑的’,没磨合过;咱们的部队是禁军,战斗力强。只要我亲自去前线,保证能搞定他!”
杨坚有点犹豫:“你从没带过这么大的部队,能行吗?”高颎拍着胸脯说:“杨公放心,我爹是武将,我从小就跟着他学打仗,再说我还懂粮草调度,肯定没问题!”
于是杨坚任命高颎为“监军”,跟着元帅韦孝宽去平叛。高颎到了前线,第一件事就是“解决粮草问题”——当时前线的粮草运输跟不上,士兵们快断粮了,高颎立刻让人“修浮桥”“改路线”,还亲自去运输队督工,三天就把粮草送到了前线。
然后是“打仗”——尉迟迥的部队守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城墙坚固,韦孝宽打了几次都没打下来。高颎看了看地形,出了个“骚操作”:“咱们别硬攻,先派人去邺城周边的村子,把老百姓的房子拆了,拿木头做‘火攻器材’,然后假装要烧城,引诱尉迟迥的部队出来,再趁机偷袭!”
韦孝宽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按高颎的计划来。结果尉迟迥的部队果然上当,出城来阻止“烧城”,被北魏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邺城很快就被攻破,尉迟迥自杀身亡。
这一战,高颎彻底“一战成名”——以前别人觉得他是“只会算账的文弱书生”,现在知道他还能“带兵打仗、啃硬骨头”。杨坚更是高兴,直接封高颎为“柱国”(北周最高军衔之一),还赐给他“良田千亩”,说:“小颎,以后我身边的大事,都听你的!”
2.3 职场生存技巧:在“独孤家关系网”里搞平衡
高颎能在杨坚身边站稳脚跟,除了“能力强”,还有个重要原因:他懂怎么处理“老板娘关系”(跟独孤伽罗的关系)。
独孤伽罗是个“强势的老板娘”,不仅管杨坚的家事,还管朝堂上的事,大臣们都怕她。但高颎因为“爹跟独孤信是老同事”,跟独孤伽罗算是“世交”,说话就比较随便,还能“说到老板娘心坎里”。
比如有一次,独孤伽罗跟杨坚吵架,因为杨坚想“纳个小妾”,独孤伽罗不同意,闹得杨坚“离家出走”(历史上真有这事)。大臣们都不敢劝,只有高颎去劝独孤伽罗:“老板娘,杨公现在是辅政大臣,要是让人知道你们吵架,外面的叛乱分子肯定会趁机作乱。再说杨公也只是随口说说,不是真的想纳妾,您就别生气了。”
他又去劝杨坚:“老板,老板娘也是为了您好,怕您分心。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您可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影响大局啊。”
最后杨坚和独孤伽罗和好,独孤伽罗还跟杨坚说:“还是高颎懂我,以后你有事多跟他商量。”
从那以后,高颎就成了“杨坚和独孤伽罗之间的润滑剂”——杨坚有什么想法,先跟高颎说,高颎再“翻译”成独孤伽罗能接受的话;独孤伽罗有什么不满,也先跟高颎吐槽,高颎再帮着“调解”。这种“平衡术”,让高颎在“老板和老板娘”之间都吃得开,比其他只会“拍老板马屁”的大臣高明多了。
第三章 隋朝开国:“总工程师”的全方位输出
公元581年,杨坚废掉周静帝,建立隋朝,自己当皇帝(隋文帝),高颎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成了隋朝的“二把手”。如果说杨坚是“隋朝公司的创始人”,那高颎就是“公司的总工程师”——从“公司架构设计”到“产品研发”(制度建设),再到“市场扩张”(统一战争),他几乎全程参与,而且每一项都做得“顶呱呱”。
3.1 搭建“公司架构”:三省六部制,让老板不再被累死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沿用的是北周的官制,又乱又低效——比如“丞相”有好几个,互相扯皮;部门职责不清,一件事要跑好几个部门才能办。杨坚天天加班,累得跟“996的程序员”似的,跟高颎抱怨:“这么下去不行,我天天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得改改!”
高颎立刻接下这个“任务”,花了三个月时间,设计出了“三省六部制”——简单说,就是把“决策、执行、审核”分开:
- 中书省(内史省):负责“出主意”,给皇帝提建议,相当于“战略部”;
- 门下省:负责“把关”,审核中书省的建议合不合理,相当于“审核部”;
- 尚书省:负责“干活”,把皇帝和三省定下来的事落实,相当于“执行部”;
- 尚书省下面再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这套架构一推行,效果立竿见影——以前一件事要几个丞相互相推,现在中书省出主意,门下省把关,尚书省执行,效率提高了好几倍。杨坚再也不用天天加班,高兴地说:“小颎,你这架构设计得好,我现在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更厉害的是,这套“三省六部制”不仅在隋朝管用,还被唐朝、宋朝、明朝、清朝沿用了一千多年,相当于“高颎设计的办公系统,被后来的‘公司’用了上千年”,这“技术含金量”,简直是“古代职场的天花板”。
3.2 优化“员工福利”:均田制+户籍普查,让百姓有饭吃
隋朝刚建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百姓没地种,国家收不上税”——因为北周末年战乱,很多土地被豪强地主霸占,老百姓要么成了“流民”,要么成了地主的“佃户”,不仅没饭吃,国家也没法收税、征兵。
杨坚跟高颎说:“百姓是‘公司的员工’,员工没饭吃,公司怎么能好?你得想个办法。”
高颎立刻搞了两件事:
第一,“户籍普查”——他让人发明了“输籍定样”,就是先制定一个“户籍模板”,上面写清楚“每户有多少人、多大年纪、从事什么职业”,然后派官员到各地去“按模板登记”,还鼓励老百姓“举报隐瞒户籍的豪强”。这一下,查出了几百万“隐藏人口”,相当于“公司找到了几百万流失的员工”。
第二,“均田制改革”——他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分80亩‘露田’(种粮食的田,死后要还回去),20亩‘永业田’(种桑树的田,归自己);女子分40亩露田”,而且“豪强地主不能再霸占土地,要是霸占了,就得把多余的土地交出来”。
这套政策一推行,老百姓终于有地种了,国家也能收上税、征到兵了。有个老农拉着高颎的手说:“高大人,我活了一辈子,终于有自己的田了,以后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高颎还顺便搞了“租庸调制”,就是“百姓每年交少量粮食(租)、服少量劳役(庸)、交少量布帛(调)”,比以前的“苛捐杂税”轻多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隋朝的国力也跟着“蹭蹭涨”——到了开皇末年,隋朝的粮仓里装满了粮食,据说够全国百姓吃几十年,这都是高颎的功劳。
3.3 灭陈之战:当“总指挥官”,把“南方竞品”彻底干掉
隋朝统一北方后,剩下的“竞品公司”就是南方的陈朝。陈朝虽然地盘不大,但占据着“江南富庶之地”,而且有长江天险,杨坚想灭陈,却怕“打不过”,又找高颎商量。
高颎早就研究过陈朝,跟杨坚说:“陈朝的皇帝陈叔宝是个‘昏君’,天天喝酒写诗,不管国事,他的大臣要么贪污,要么怕死,根本不是咱们的对手。咱们只要找对方法,肯定能打赢!”
他还给杨坚出了个“三步走”计划:
1. “骚扰战术”:每年江南收获的时候,咱们派小股部队去陈朝边境“晃悠”,假装要进攻,让陈朝的农民没法收割粮食,把他们的粮食搞短缺;
2. “破坏战船”:陈朝的战船都停在长江里,咱们派潜水员去把他们的战船底部凿个洞,让他们的战船没法用;
3. “突袭渡江”:等陈朝的粮食短缺、战船损坏得差不多了,咱们再派大军,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同时渡江,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杨坚觉得这计划太妙了,任命高颎为“灭陈总指挥官”,负责统筹所有军队。高颎也没让人失望——他先派贺若弼、韩擒虎分别驻守长江下游的广陵(今江苏扬州)和庐江(今安徽合肥),执行“骚扰战术”;又派杨素在长江上游造“大船”,准备渡江。
公元589年,高颎下令“总攻”——杨素从上游顺江而下,攻破陈朝的西陵峡;贺若弼从广陵渡江,占领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从庐江渡江,直接攻打陈朝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陈叔宝还在宫里跟妃子喝酒,听到消息吓得魂都没了,最后被韩擒虎活捉。
灭陈之后,隋朝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杨坚抱着高颎,激动得说:“小颎,没有你,我根本统一不了天下!你就是我的‘张良’啊!”(张良是刘邦的开国功臣,相当于“古代顶级战略顾问”)
第四章 巅峰时刻:“隋朝第一臣”的宠臣日常
灭陈之后,高颎的地位达到了“巅峰”——杨坚不仅封他为“齐国公”,还给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待遇(就是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上殿,不用小跑着见皇帝),这在古代是“大臣的最高荣誉”。而且杨坚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先问高颎的意见,甚至说:“以后凡是军国大事,要是高颎不同意,你们就别跟我说了。”
4.1 老板的“特殊宠爱”:皇宫里有你的专属房间
杨坚对高颎的“宠爱”,简直是“溢出屏幕”——别的大臣见了杨坚,都得跪下行礼,只有高颎可以坐着跟杨坚聊天;杨坚还经常把高颎叫到宫里吃饭,有时候聊得晚了,就说:“小颎,别回去了,宫里给你留了房间,你就在这住。”
有一次,高颎生病了,杨坚亲自去高颎家里看望,还让太医“天天给高颎问诊”,甚至把自己吃的“补药”送给高颎。独孤皇后也经常让宫女给高颎送“点心”“衣服”,说:“高颎是咱们家的恩人,可不能亏待他。”
还有一次,隋朝要修“大兴城”(后来的长安城),杨坚让高颎负责设计。高颎花了一年时间,设计出了一座“布局规整、规模宏大”的都城——大兴城的面积是当时罗马城的7倍,而且“坊市分离”(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道路宽敞”,还修了“排水系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
杨坚看完大兴城的设计图,高兴得直拍桌子:“小颎,你不仅懂政治、懂军事,还懂建筑,你简直是‘全能人才’啊!”
4.2 同事的“羡慕嫉妒恨”:谁让你是老板的“心头肉”
高颎的地位太高,难免会有人“嫉妒”。比如有个大臣叫虞庆则,跟高颎同级,却总觉得“高颎不如自己”,经常在杨坚面前说高颎的坏话:“高颎权力太大了,再这么下去,会威胁到陛下的皇位!”
杨坚却笑着说:“高颎跟我一起打天下,他的为人我清楚,他要是想谋反,早就反了,还会等到现在?”
还有一次,有人举报高颎“贪污受贿”,杨坚派人去查,结果发现高颎家里“除了书籍,就是几件旧衣服”,根本没有“贪污的证据”。杨坚把举报的人骂了一顿:“高颎是隋朝的忠臣,你们别想陷害他!”
高颎知道有人嫉妒自己,却从不跟人“争风吃醋”——有人在朝堂上跟他吵架,他要么“不说话”,要么“主动认错”;有人想抢他的功劳,他也“不介意”,还说:“这事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应该归大家。”
就因为这,虽然有人嫉妒高颎,但更多的大臣都佩服他——毕竟“能力强、人品好、还不抢功”的同事,谁不喜欢呢?
4.3 高颎的“清醒”:老板的宠爱,不能当饭吃
虽然杨坚和独孤皇后对高颎“宠上天”,但高颎一点不“飘”——他知道“伴君如伴虎”,老板的宠爱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了。
比如杨坚想给高颎“加官进爵”,封他为“太师”(最高荣誉官职),高颎却坚决推辞:“陛下,我已经是尚书左仆射了,再当太师,权力太大了,会让别人误会我想夺权。您还是把这个职位留给别人吧。”
杨坚想给高颎“赐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高颎的儿子,高颎也推辞:“陛下,我的儿子配不上公主,而且要是咱们两家联姻,别人会说我‘靠关系’,影响不好。”
还有一次,杨坚想修一座“豪华宫殿”,高颎直接反对:“陛下,现在国家虽然富裕,但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房子住,咱们应该先帮老百姓修房子,而不是修豪华宫殿。再说修宫殿要花很多钱,会浪费国家的财富。”
杨坚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听了高颎的话,取消了修宫殿的计划,还说:“高颎说得对,我差点犯了错。”
这时候的高颎,简直是“完美打工人”的典范——能力强、忠诚、清醒、还懂分寸。要是一直这么下去,他肯定能“安享晚年”,甚至成为“隋朝的定海神针”。可谁能想到,一场“废太子风波”,让他的“职场生涯”急转直下。
第五章 废太子风波:站错队的“首席工程师”
杨坚的太子是杨勇,也就是杨广的哥哥。杨勇是个“老实人”,但有点“奢侈”,还“宠爱小妾”,这让“节俭+爱吃醋”的独孤皇后很不满。而杨广(后来的隋炀帝)则很会“装”——在杨坚和独孤皇后面前,他“穿旧衣服”“跟妻子相敬如宾”,还“孝顺父母”,很快就赢得了杨坚和独孤皇后的喜欢。
于是,杨坚和独孤皇后开始动了“废杨勇,立杨广”的心思。而高颎,却因为“太实在”,坚决反对废太子,最后把“老板和老板娘”都得罪了。
5.1 第一次“硬碰硬”:老板娘的面子,我不给
独孤皇后最先跟高颎提“废太子”的事。有一天,独孤皇后把高颎叫到宫里,说:“高颎啊,杨勇这孩子太不像话了,又奢侈又不尊重妻子,根本不配当太子。杨广比他强多了,咱们不如把太子换成杨广,你觉得怎么样?”
高颎一点没给老板娘面子,直接说:“老板娘,太子是国家的‘储君’,相当于公司的‘继承人’,怎么能随便换呢?杨勇虽然有缺点,但没犯什么大错,要是随便换太子,会让朝堂混乱的。”
独孤皇后没想到高颎会反对,脸色一下子就沉了:“你怎么跟我说话呢?我这也是为了国家好!”
高颎却还在坚持:“为了国家好,就更不能随便换太子了。历史上因为换太子而亡国的例子,还少吗?”
独孤皇后被高颎怼得说不出话,心里对高颎的“不满”开始发芽——以前觉得高颎“懂自己”,现在觉得高颎“故意跟自己作对”。
5.2 第二次“踩雷”:老板的决定,我反对
独孤皇后跟高颎谈崩后,又去跟杨坚吹“枕边风”:“高颎太固执了,根本不考虑咱们的感受。再说他跟杨勇是亲家(高颎的儿子娶了杨勇的女儿),他反对废太子,肯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杨坚本来就有点犹豫,听独孤皇后这么说,也开始怀疑高颎“有私心”。有一天,杨坚在朝堂上问大臣们:“我想废了杨勇,立杨广当太子,你们觉得怎么样?”
大臣们都知道“老板和老板娘的心思”,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支持废太子”,只有高颎站出来反对:“陛下,太子是您立的,已经当了很多年了,老百姓都知道他是太子。要是您随便废了他,会让老百姓觉得您‘朝令夕改’,还会让其他皇子觉得‘太子之位可以争’,到时候肯定会出乱子!”
杨坚的脸色一下子就变了:“高颎,你怎么总跟我对着干?难道我这个皇帝,连换太子的权力都没有吗?”
高颎还想辩解:“陛下,我不是跟您对着干,我是为了国家……”
杨坚却没听他说完,直接打断他:“别说了!这事我已经决定了,你不用再劝了!”
从那以后,杨坚对高颎的“信任”开始消失,甚至觉得高颎“权力太大,想干涉自己的决策”。
5.3 同事的“落井下石”:你得罪老板,我就踩你一脚
高颎得罪了杨坚和独孤皇后,以前嫉妒他的大臣们,终于找到了“机会”,开始“落井下石”。
比如虞庆则,又在杨坚面前说:“高颎反对废太子,是因为他跟杨勇是亲家,他怕杨勇被废后,自己的地位保不住。而且高颎权力太大,很多大臣都听他的,陛下您可得小心啊!”
还有个大臣叫杨素(后来成了杨广的“头号粉丝”),也跟杨坚说:“高颎最近经常跟大臣们私下聚会,不知道在商量什么。而且他还说‘陛下老了,越来越糊涂了’,这简直是大逆不道!”
这些话,杨坚虽然没有全信,但心里对高颎的“怀疑”越来越深。终于,在公元599年,杨坚找了个“借口”——有人举报高颎“跟突厥人暗中勾结”,杨坚不管“证据真假”,直接把高颎的“宰相”职位免了,让他回家“养老”。
高颎回家的时候,没有抱怨,只是跟杨坚磕了个头,说:“陛下,我跟着您几十年,没什么功劳,也没什么大错。现在我回家养老,也挺好的,希望陛下以后能好好治理国家。”
杨坚看着高颎的背影,心里有点后悔,但因为“面子”和“独孤皇后的压力”,还是没挽留他。
第六章 杨广继位:从“退休老干部”到“刀下亡魂”
公元604年,杨坚去世,杨广继位,也就是隋炀帝。杨广刚继位的时候,还想“拉拢”高颎——毕竟高颎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有威望,要是能让高颎“复出”,能稳住朝堂。
于是杨广把高颎召回京城,任命他为“太常卿”(负责礼仪、祭祀的官),虽然不如以前的“宰相”职位高,但也算“重新上岗”。可高颎还是“改不了实在的毛病”,看到杨广“奢侈浪费、滥用民力”,忍不住又“多嘴”,最后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6.1 忍不住的“多嘴”:新老板的奢靡,我看不惯
杨广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大运河”——虽然大运河后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很重要,但当时杨广“急于求成”,征调了几百万民工,还不给民工发“工资”,很多民工都累死在了工地上。
高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跟身边的人说:“陛下这么做,太浪费民力了。老百姓本来刚过上好日子,现在又要受苦,这样下去,国家会出问题的。”
后来杨广又“三征高句丽”——为了打高句丽,杨广征调了几百万士兵和民工,还花了大量的钱财,结果三次都没打赢,反而让隋朝的国力“大损”。
高颎又忍不住吐槽:“陛下跟高句丽打仗,就像‘拿着金斧头砍树’,明明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却非要浪费这么多钱和人力,这不是瞎折腾吗?”
他还批评杨广“沉迷酒色”——杨广经常在宫里举办“大型宴会”,邀请几百个妃子和大臣一起喝酒,还让宫女们跳舞,花钱如流水。高颎说:“陛下现在应该‘节俭度日,安抚百姓’,而不是天天喝酒享乐,这样会让老百姓失望的。”
6.2 新老板的“杀机”:你敢说我坏话,我就杀你。
高颎的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杨广本来就对高颎“有意见”——当年高颎反对废太子,相当于“反对自己当皇帝”,现在高颎又“天天说自己的坏话”,杨广彻底火了。
有一天,杨广把高颎叫到宫里,问他:“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皇帝当得不好?”
高颎还是“实在”,直接说:“陛下,我不是觉得您当得不好,我是觉得您有些做法不对。比如修大运河、征高句丽,太浪费民力了;还有您举办宴会,太奢侈了。要是您能改改这些毛病,肯定是个好皇帝。”
杨广听完,气得拍桌子:“高颎!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是个退休的老干部,也敢管我的事?你以前反对我当太子,现在又说我坏话,你是不是想谋反?”
高颎没想到杨广会这么说,急忙辩解:“陛下,我没有谋反,我只是为了国家好啊!”
但杨广已经下定了“杀心”——他觉得高颎“太碍事”,而且高颎有威望,要是让高颎继续“说坏话”,会影响自己的“统治”。于是杨广下令:“高颎‘诽谤朝政,意图谋反’,判处死刑,家人流放边疆!”
公元607年,高颎被押赴刑场。当时他已经67岁了,头发花白,却还是挺直了腰板。临死前,他看着天空,说:“我高颎一生,对得起隋朝,对得起杨坚陛下,只是可惜,我没能阻止陛下(杨广)犯错,要是我能早点死,或许国家就不会变成这样了。”
说完,高颎从容就义。他的家人也被流放到了边疆,曾经风光无限的“齐国公府”,一下子就成了“空宅”。
结语 高颎的“职场启示录”:才华与分寸的平衡术
高颎的一生,是“全能打工人”的巅峰与悲剧——他凭着“懂政治、懂军事、懂经济、懂建筑”的全能技能,帮隋朝从“创业公司”逆袭成“行业龙头”,成为了隋朝的“开国总工程师”;但他又因为“太实在”“不懂分寸”,得罪了“老板娘”和“新老板”,最后落得个“身死家破”的结局。
如果把高颎的故事当成“职场教材”,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
第一,“才华很重要,但分寸更重要”——高颎有才华,这没错,但他不懂“老板的心思”,更不懂“老板娘的面子不能随便不给”。比如独孤皇后想换太子,他直接怼回去;杨广想享受,他天天吐槽,这在“职场”里,相当于“当着老板娘的面说她偏心,当着新老板的面说他铺张浪费”,不被“穿小鞋”才怪。
第二,“别跟老板的‘家事’(继承人问题)死磕”——太子是杨坚的“继承人”,相当于“公司的少东家”,老板想换少东家,你偏拦着,这不等于“断老板的后路”吗?就算你是为了公司好,老板也会觉得你“多管闲事”,甚至怀疑你“有私心”。
第三,“新老板上任,要学会‘闭嘴’”——杨广刚继位的时候,虽然给高颎的职位不高,但至少没为难他。要是高颎能“少说话,多做事”,不吐槽杨广的奢靡,或许还能“安享晚年”。可他偏不,非要“多嘴”,最后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高颎的“悲剧”——他为隋朝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设计的“三省六部制”,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他推行的“均田制”和“户籍普查”,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指挥的“灭陈之战”,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实现了全国统一。
就像现在的“职场人”一样,高颎有优点,也有缺点;他有过辉煌,也有过翻车。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你多有才华,都要学会“看老板脸色,给老板娘面子,跟新老板保持距离”——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照顾“管理层”的感受,这样才能在“职场”里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最后,咱们用一句幽默的话总结高颎的一生:“要是高颎懂点‘职场人情世故’,少点‘实在’,多点‘圆滑’,说不定能在隋朝安享晚年,还能写本《高颎职场生存指南》,畅销整个隋唐呢!可惜啊,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