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考砸了的学霸”到“抗倭预备役”,这哥们有点野
嘉靖年间的山东蓬莱,有个叫戚继光的少年,活脱脱是“别人家的孩子”反面教材。他爹戚景通是个老实巴交的武将,总盼着儿子能考个武状元光宗耀祖,可戚继光偏不按剧本走——读书时把《孙子兵法》画得满页小人,练箭时故意射歪邻居家的鸡,气得老爹抄起棍子追着他打,他还边跑边喊:“兵法里说了,要声东击西!”
不过这小子野归野,肚子里是真有货。十三岁那年,有个算命先生说他“将来能当大官”,他居然怼回去:“当大官有啥意思?能打跑倭寇才算本事!”这话传到当地知府耳朵里,知府笑着拍他肩膀:“你要是真能打倭寇,我给你当后勤部长。”谁也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后来成了真。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去北京考武举,结果中途遇上蒙古人偷袭,考场临时改成“实战演练”。别的考生吓得腿软,他倒好,拎着一把刀就冲上城墙,还顺手给守军画了张防御图,建议“在城角设伏,用火箭射马”。虽然最后武举没考上,但他这波操作让监考的兵部尚书记住了:“这小子,是个打仗的料。”
没拿到武状元,戚继光只好继承老爹的职位,成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参谋。这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正好让他有机会琢磨“怎么收拾倭寇”。当时的倭寇,堪称明朝版“海上流氓团伙”,一群人拿着倭刀、鸟铳,抢了就跑,官军追都追不上。戚继光看着卷宗里“倭寇杀伤官军五十,抢走粮食三百石”的记录,气得把笔摔了:“这群货,比我小时候偷鸡还嚣张!”
为了研究倭寇的套路,他天天泡在海边,看渔民怎么撒网,听老水手讲洋流规律,甚至还画了张“倭寇逃跑路线图”,上面标着“此处浅滩,船易搁浅”“此处有礁石,适合设伏”。有次他蹲在礁石上画得太入神,涨潮把裤子都淹了,被巡逻的士兵当成奸细抓起来,他还举着图纸喊:“我是指挥佥事!我在搞科研!”
这段时间的戚继光,就像个“抗倭预备役研究员”,一边应付着官场的迎来送往,一边偷偷攒“打倭寇秘籍”。他发现官军之所以打不过倭寇,不是武器不行,是军纪太差——士兵们要么是市井无赖,要么是被迫服役的农民,上了战场先想着跑,哪有心思打仗?于是他在日记里写下:“要打败倭寇,得先练出一支敢拼命的队伍。”
谁也没想到,这个想法,会让他在十年后,成为倭寇闻风丧胆的“戚老虎”。而此时的他,还在为怎么凑齐一支像样的队伍发愁,甚至因为顶撞上司被穿小鞋,差点丢了官。但他就像海边的礁石,看着浪头再大,也愣是没被冲垮——毕竟,他心里那团“打跑倭寇”的火,早就烧得旺旺的了。
第二章:义乌招工记:史上最严“入职考核”,淘汰率99%
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到浙江,成了宁绍台参将——这回是真要跟倭寇正面刚了。可他刚到任,就遇上了个大难题:手里的官军比纸糊的还脆。有次倭寇来犯,戚继光喊“跟我上”,结果回头一看,士兵跑了一半,剩下的蹲在地上装死,气得他差点拔剑自刎。
“必须换队伍!”戚继光咬着牙上书胡宗宪(当时的抗倭总指挥),“现有的官军,要么怕倭寇,要么通倭寇,留着就是祸害,我要自己招人!”胡宗宪被他缠得没办法,扔了句“你想招就招,招不来可别怨我”,算是默许了。
去哪招人呢?戚继光早就盯上了义乌。这地方的人,出了名的“好勇斗狠”——前两年因为抢矿山,义乌人和永康人打了场群架,几千人拿着锄头、扁担干了三个月,愣是把永康人打跑了。戚继光听说这事儿,拍着大腿:“就找他们!能跟老乡拼命的,跟倭寇打肯定不含糊!”
可义乌人也不是傻子,官府招兵向来是“送死不讨好”,谁愿意去?戚继光只好亲自下乡“宣讲”,提着一篮子肉包子,见人就说:“跟我当兵,顿顿有肉吃,杀一个倭寇赏五两银子,够你们盖三间瓦房!”有个壮汉怼他:“官府的话能信?上次招兵的把我们粮食都骗走了!”戚继光二话不说,当场让人抬来十箱银子:“这是定金,现在报名,立马领钱!”
这下人群炸了锅,但戚继光的“入职考核”,比考状元还严。第一关“看脸”:油头粉面的不要,眼神躲闪的不要,必须是“皮肤黝黑、手上有老茧”的庄稼汉——用他的话说,“这种人能扛饿、能吃苦,不会临阵脱逃”。第二关“力量测试”:扛不动一百斤粮食的刷掉,举不起石锁的淘汰,有个小伙为了过关,硬是抱着他爹的石磨转了三圈,累得口吐白沫,戚继光当场拍板:“录取!”
最绝的是第三关“忠诚度测试”。戚继光让人把银子扔在地上,说“谁捡了就可以走,不算违约”,结果大部分人盯着银子咽口水,愣是没人动——义乌人好面子,觉得“捡钱走人”太丢人。戚继光心里乐开了花:“就凭这股子轴劲,肯定能成事!”
就这样,戚继光从义乌招了三千人,全是农民、矿工,没一个“老兵油子”。他给这支队伍起了个名——“戚家军”,听起来就像自家兄弟。有人笑话他:“一群泥腿子,能打仗吗?”戚继光笑了:“泥腿子怎么了?泥腿子能种庄稼,也能打倭寇,不信走着瞧!”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三千义乌人,不仅能打,还成了倭寇的噩梦。而戚继光的“招工秘籍”,也成了明朝军事史上的经典案例——毕竟,不是谁都有本事把一群“打架爱好者”,变成纪律严明的精锐部队。
第三章:鸳鸯阵VS倭寇:这战术,比广场舞队形还讲究
戚家军组建起来了,但光有狠劲不够,还得有章法。倭寇的打法是“一窝蜂冲上来,砍倒几个就跑”,官军的阵法是“一字长蛇阵,看着唬人,一冲就散”。戚继光看着士兵们练得东倒西歪,突然想起义乌人插秧时的样子——几个人一组,你递苗我插秧,配合得严丝合缝。
“有了!”他一拍脑袋,发明了个“鸳鸯阵”。这阵法说起来复杂,其实就是“三人一组,分工合作”:前面两人拿盾牌,像“人肉堡垒”挡住倭刀;中间两人拿狼筅(一种带尖刺的长竹竿),专捅倭寇的脸;后面两人拿刀枪,负责补刀。整个阵形能分能合,像鸳鸯一样“形影不离”,所以叫“鸳鸯阵”。
为了让士兵记住队形,戚继光也是拼了。他编了段顺口溜:“盾牌在前挡,狼筅中间晃,刀枪后面上,三人一组强!”还让士兵们边练边唱,跟跳广场舞似的。有个士兵记不住,戚继光就让他抱着狼筅站在太阳底下,直到能背下来为止,说:“战场上记不住队形,死的就是你!”
光练阵法还不够,武器也得升级。倭寇的倭刀锋利,一刀能劈断普通长枪,戚继光就让人把枪头加粗,还在枪杆上包铁皮,起名“镗钯枪”,专克倭刀。倭寇有鸟铳,射程比官军的弓箭远,他就仿制改良,造出“虎蹲炮”——这炮轻便灵活,能架在船上,一炮能轰倒一片倭寇,堪称“古代舰载炮”。
嘉靖四十年,台州之战,戚家军的“新装备+新阵法”第一次实战亮相。当时两千倭寇偷袭桃渚城,戚继光带着戚家军抄近路赶过去,刚到城下就摆开鸳鸯阵。倭寇一看“一群农民拿着竹竿子”,哈哈大笑着冲上来,结果刚靠近就被狼筅捅得满脸是血,想绕后又被盾牌挡住,后面的刀枪跟扎稻草人似的往上捅。
有个倭寇头目号称“一刀流”,挥着倭刀砍断了两根枪杆,正得意呢,被戚继光一镗钯枪怼在胸口,当场翻倒。这一战,戚家军斩杀倭寇三百多人,自己只伤亡三人,创下了“1:100”的战绩。消息传开,倭寇哭了:“这哪是打仗?这是被按在地上摩擦啊!”
更绝的是“水上漂”战术。倭寇抢了东西就坐船跑,官军的船慢追不上,戚继光就改造渔船,装上滑板似的装置,起名“海沧船”,速度比倭寇的船快一倍。有次倭寇抢了一船丝绸想跑,戚家军驾着海沧船追上去,用虎蹲炮轰烂了倭寇的船帆,然后跳上去“瓮中捉鳖”。一个倭寇临死前哀嚎:“我们抢的是丝绸,又不是金银,至于追这么紧吗?”戚继光冷笑:“抢一针一线,也得还回来!”
这时候的戚家军,已经成了倭寇的“专属克星”。只要听说“戚老虎来了”,倭寇要么连夜跑路,要么跪地求饶。有个倭寇团伙甚至在船上挂起“不惹戚家军”的牌子,结果还是被戚家军一锅端了——戚继光说:“挂牌子没用,犯了法就得抓。”
第四章:官场生存指南:会打仗不够,还得懂“来事”
戚家军打了胜仗,按说戚继光该升官发财了,可他很快发现:抗倭难,应付官场更难。明朝的文官集团,向来瞧不上武将,觉得“打仗就是匹夫之勇”,尤其浙江的文官,天天给胡宗宪递小报告,说“戚继光拥兵自重,恐有反心”。
戚继光不傻,知道光靠打胜仗没用,还得“懂规矩”。他每次打了胜仗,第一件事就是给上司送礼——不是金银珠宝,是倭寇的头盔、刀鞘这些“战利品”,还附上手写的“功劳簿”,把胡宗宪的名字写在最前面。胡宗宪看着“胡公运筹帷幄,继光奋勇杀敌”的字样,笑得合不拢嘴:“继光这小子,会来事。”
可光巴结胡宗宪还不够,朝廷里的大佬也得打点。当时的内阁首辅是徐阶,戚继光听说他喜欢书法,就把自己缴获的一支“倭国狼毫笔”装裱起来,托人送到京城,附信说“此笔乃倭寇掠夺之物,今献于首辅,望大人为国为民,诛灭倭寇”。徐阶收到笔,觉得这武将“有文化”,从此对他多了几分关照。
最关键的是搞定张居正。张居正当时还是个小官,但戚继光看出他将来必成大器,就主动结交,经常给他写信“请教兵法”。有次张居正生病,戚继光居然让人从浙江送过去一船橘子,说“这是海边特产,能润肺”。张居正感动得不行,后来他当上首辅,成了戚家军的“最强后盾”,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有人骂戚继光“溜须拍马”,他却不辩解。在给朋友的信里,他写道:“我练戚家军,是为了打倭寇,不是为了争名气。要是得罪了官场,队伍都保不住,还谈什么抗倭?”这话不假,有次一个御史想找茬弹劾他,张居正一句话就给怼回去了:“戚继光在前方流血,你在后方捣乱,良心不会痛吗?”
除了“会来事”,戚继光还懂“舆论战”。他让人把戚家军的战绩编成评书,在茶馆里传唱,什么“戚将军三战台州,义乌兵勇斗倭寇”,把自己塑造成“为民除害的英雄”。老百姓听得热血沸腾,纷纷送儿子去当戚家军,甚至有姑娘说“要嫁就嫁戚家军的兵”。这下文官们再想黑他,就成了“与民为敌”,只好闭嘴。
不过戚继光也有“硬气”的时候。有个太监想从戚家军的军饷里捞油水,暗示他“分点好处”,戚继光直接把账本扔给他:“军饷一分一厘都在这,要拿你自己去问士兵要!”那太监看着账本上“每人每月米三斗,肉一斤”的记录,知道捞不到好处,灰溜溜地走了。
在官场这潭浑水里,戚继光就像个“太极高手”,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硬。他知道,自己的终极目标是“肃清倭寇”,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受点委屈、背点骂名,都值了。而事实证明,他的“生存智慧”没白费——在他的努力下,戚家军不仅没被解散,反而越打越强,成了大明朝最靠谱的“救火队”。
第五章:北边不太平?戚将军:我去“修长城”
隆庆元年,倭寇基本被打跑了,戚继光正准备“解甲归田种橘子”,朝廷却来了道圣旨:“蒙古鞑靼犯边,命戚继光北上,镇守蓟门!”他一看圣旨就乐了:“刚收拾完海上的,又来陆地上的,行,我接着干!”
到了蓟门,戚继光才发现,北边的蒙古人,比倭寇难对付多了。倭寇是“流窜作案”,蒙古人是“集团冲锋”,几万骑兵浩浩荡荡冲过来,比潮水还猛。更要命的是,蓟门的长城年久失修,好多地方塌得能跑马,士兵们守着这样的城墙,跟“裸奔”没区别。
“修!给我往结实里修!”戚继光大手一挥,开启了“长城改造工程”。他修的长城,堪称“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天花板”:城墙加高到三丈,墙面铺方砖,连砖缝都用糯米汁和石灰灌实,下雨天都渗不进水;城墙上修“敌台”(也就是烽火台),每个敌台能住三十个士兵,里面有粮仓、水井,甚至还有厕所,堪称“迷你军事基地”。
有个监工想偷工减料,把方砖换成劣等砖,戚继光发现后,当着全体工匠的面,把那监工扔进了石灰池:“想糊弄我?先尝尝石灰的味道!”从此没人敢再动手脚,连烧砖的窑工都念叨:“戚将军的砖,得用良心烧,不然要掉脑袋。”
光修墙不够,还得练“反骑兵”战术。蒙古人最擅长“骑兵冲锋”,戚继光就发明了“车营”——把几十辆战车连在一起,车上架着佛郎机炮,士兵躲在车后,用长枪、火箭对付骑兵。蒙古人冲过来,先被炮轰,再被枪捅,骑兵的优势荡然无存。
为了让士兵们练得认真,戚继光也是花样百出。他把蒙古人的画像贴在靶子上,让士兵们边射箭边喊:“打死鞑靼!”还搞“实战演练”,让一部分士兵假扮蒙古人,拿着假刀假枪冲锋,谁要是应付了事,就罚他去长城上背砖。有个士兵偷懒,被他罚背了三天砖,从此见了他就像见了“阎王”。
万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