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基地尽失,军心涣散,关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他试图从樊城前线撤退,向南回军,企图夺回江陵。
但吕蒙岂会给他机会?吕蒙继续施展他的“心理战”和“舆论攻势”。他让荆州士兵的家属纷纷给前线的亲人写信,告知家中平安,东吴军队秋毫无犯。这些信件传到关羽军中,士兵们得知家人无恙,更无斗志,几乎跑了个精光。
关羽此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众叛亲离、孤立无援。他派人去上庸,请求刘封(刘备养子)、孟达发兵救援。但刘封、孟达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发兵。这等于掐断了关羽最后一线希望。
曾经威震华夏的关羽,如今身边只剩下少数忠心耿耿的随从。他被迫率领这支残兵,向西退守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是一座小城,无险可守,粮草殆尽。
孙权岂能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亲自赶到前线,指挥军队将麦城团团围住。为了活命,关羽试图诈降,他让人在城墙上插满旗帜,立假人,然后带着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十余骑悄悄突围。
然而,孙权早已料到这一点,派潘璋、朱然等将领在关羽的必经之路上设下多重埋伏。在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的夹石地区,关羽一行人终于被东吴的马忠擒获。
一代名将,最终以这种极其悲壮和狼狈的方式落幕。孙权没有犹豫,下令将关羽及其子关平处决。
关羽的败亡,对天下格局产生了地震般的影响:
1. 对刘备集团: 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荆州,《隆中对》东西夹击中原的战略构想彻底破产。损失了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战将,军事力量遭受重创。情感上,更是失去了情同手足的兄弟。
2. 对孙权集团: 全据长江天险,战略纵深极大改善,实现了“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战略目标。但此举也彻底撕毁了孙刘联盟,与刘备集团结下了死仇。
3. 对曹魏集团: 解除了樊城之围,去除了一个心腹大患,得以坐山观虎斗。
关羽的结局,是其个人性格悲剧和战略失误的必然结果。他如同一颗璀璨的将星,在达到最亮度的瞬间,骤然陨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拉开了另一场更大悲剧的序幕。
【跨时空吐槽】
康熙(长叹一声):“可惜!可叹!关羽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他这结局,虽是孙权、吕蒙所致,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为将者,不通权变,不恤士卒,不睦盟友,纵有通天之能,亦难逃败亡之命。”
---
情绪化决策:刘备的复仇与战略失衡
当关羽败亡的消息传到成都时,整个蜀汉集团高层陷入了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之中。cEo刘备的反应尤为激烈,他几乎晕厥,继而勃然大怒,悲痛欲绝。
关羽对于刘备而言,不仅仅是分公司的总经理,更是从涿郡起家时就追随他的原始合伙人,是桃园盟誓、同生共死的兄弟。这份情感纽带,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和上下级关系。
在巨大的情感冲击下,刘备的理性被复仇的怒火所淹没。他完全不顾《隆中对》里“外结好孙权”的战略方针,也听不进任何劝谏,执意要倾全国之力,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集团内部对此产生了严重分歧。
· 反对派(理性派): 以cto诸葛亮和新任coo赵云为首。赵云劝谏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不应置魏,先与吴战。” 这代表了集团内部最理性的声音:主要竞争对手是曹魏,应该维持孙刘联盟,至少不能主动破坏。
· 支持派(情感\/激进派): 以新任cEo张飞(刘备称帝后,张飞升任车骑将军)以及一批少壮派将领为主。张飞与关羽感情最深,复仇心切,强烈支持刘备出兵。
然而,就在刘备准备出兵之际,又一个噩耗传来:张飞因为暴烈寡恩,在阆中鞭挞部下,被其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杀害,二人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去了。
短短时间内,连续失去两位原始合伙人(关羽、张飞),这对刘备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更加刺激了他复仇的决心,也使得集团内部理性派的声音更加微弱。复仇,已经从一个选项,变成了刘备必须完成的执念。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几乎没有任何休整,于当年七月,亲率四万多蜀汉精锐(这几乎是集团大部分的核心资产),浩浩荡荡杀向东吴。
这是一次典型的 “情绪化决策” 和 “不理智的商战” 。
· 战略上: 主动撕毁了对抗主要敌人曹魏的唯一联盟,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 时机上: 集团刚刚经历汉中之战的巨大消耗,称帝不久,内部需要休养生息,并非大规模用兵之时。
· 准备上: 完全被愤怒情绪驱使,缺乏对对手(孙权、陆逊)的深入了解和周密的作战计划。
刘备,这位一生以隐忍、理性着称的cEo,在晚年却犯下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次错误。他带着为兄弟复仇的悲壮,却也背负着将整个公司拖入深渊的风险,踏上了东征之路。
【跨时空吐槽】
李世民(理性分析):“刘备此举,私情重于公义,冲动取代了理智。为君者,岂能因一己之悲愤,而倾举国之力,行此险招?孔明、子龙之谏,乃是老成谋国之言。可惜,玄德晚年,心性已乱,听不进去了。此战凶多吉少啊。”
---
夷陵之火:宿命的轮回与帝国的黄昏
刘备率领的复仇大军,初期进展顺利。孙权在袭取荆州后,深知刘备必来报复,一方面向曹丕称臣,避免两线作战(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另一方面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五万兵马迎战。
陆逊采取了极其正确的策略——战略撤退,诱敌深入。他命令吴军放弃大片土地,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猇亭一带,据守险要,避而不战。他深知蜀军锐气正盛,且居高守险,难以正面攻破,必须等待其师老兵疲,露出破绽。
刘备大军沿着长江南岸,“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从巫峡、建平一直到夷陵附近,设立了几十个营寨。这摆出的是一副步步为营、持久作战的架势。
双方从公元221年七月一直相持到公元222年闰六月,将近一年时间。无论刘备如何挑战、辱骂,陆逊就是坚守不出。蜀军远征,后勤压力巨大,加上天气炎热,士气逐渐低落。刘备又犯了一个致命的战术错误:因为天气炎热,他将水军移到陆上,军营都驻扎在深山密林之中,依溪傍涧,以避暑热。
这一切,都被冷静的陆逊看在眼里。他敏锐地抓住了蜀军的致命弱点:兵力分散,营寨皆由木栅构成,且处于山林之中,极易火攻。
时机成熟,陆逊决定发动总攻。他命令吴军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在夜间潜入蜀军营地,顺风放火!顿时,蜀军连绵数百里的营寨陷入一片火海,加上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救,瞬间土崩瓦解。
刘备在乱军中仓皇逃往附近的白帝城(今重庆奉节)。这一仗,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舟船、器械、水步军资,损失殆尽。战场上尸体塞江而下,其状惨不忍睹。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的惨败,对蜀汉集团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1. 军事上: 损失了数万精锐部队和大量中层骨干,军事力量一落千丈,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
2. 战略上: 夺回荆州的希望彻底破灭,被彻底锁死在益州一隅,《隆中对》战略彻底成为泡影。
3. 精神上: cEo刘备经此惨败,又悔又恨,一病不起,于次年病逝于白帝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刘备集团在崛起的关键节点(赤壁之战)和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夷陵之战),都败于同一战术——火攻。这仿佛是一个宿命的轮回。
在白帝城的永安宫中,生命垂危的刘备,将国家大事和儿子刘禅,全权托付给了cto诸葛亮。一个时代,随着刘备的去世和夷陵的硝烟,正式落幕。蜀汉帝国的黄昏,提前到来。
【跨时空吐槽】
赵匡胤(总结教训):“唉,冲动是魔鬼啊!刘备这一仗,把老本都打光了。陆逊这小子,沉得住气,抓得住机会,是个人才。这夷陵一把火,烧掉了蜀汉的国运,也烧醒了后人:商战(战争)不是请客吃饭,光靠义气和冲动,是赢不了的。理性,永远是企业家的第一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