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冻结令下达半月,未央宫仿佛进入了“低功耗模式”。往日里跑来跑去请示汇报的官吏少了,各种需要皇帝朱笔御批的文书也肉眼可见地薄了下去。
这日,丞相陈平求见。
“陛下,各地郡守纷纷上书,询问今年政绩考核…呃,用陛下的话说,KpI该如何评定?以往主要看刑狱、赋税、人口增长,以及…大型工程完成情况。如今工程叫停,赋税减免,这KpI…”陈平也有些挠头,新老板的思路,让他这位智囊也有些跟不上。
刘恒正在看一份来自齐国的“商业计划书”,内容是当地官员鼓励百姓利用山林资源发展副业,养殖桑蚕。他头也不抬:“考核标准要变一变了。以后,主要看几条:第一,人口自然增长率。你郡内人口增加得多,说明百姓生活安定,愿意生养。这是硬指标。”
“第二,垦田数。荒地开垦了多少,粮食总产增加了没有?不要搞强行摊派,就看实际成果。”
“第三,民间诉讼发案率。尤其是恶性案件,要下降。这说明你地方官教化得好,社会和谐。”
“第四,”刘恒终于抬起头,指了指手中的竹简,“像这种,鼓励百姓自主经营,发展桑麻、畜牧、渔猎等‘多元化经济’的,要加分!搞活地方经济,不能光靠朝廷拨款,要调动民间积极性。”
陈平若有所思:“陛下的意思,是让地方郡县,像公司的各个业务部门一样,拥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朝廷只把控大方向,和最终的结果考核?”
“然也!”刘恒抚掌,“这就叫‘无为而治’!朝廷这架庞大的机器,不能所有螺丝钉都拧得太紧。以前赢总在的时候,那是中央集权到了极致,郡守就是个传声筒,啥事都得请示咸阳总部,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僵化。咱们得学学黄老之术,‘道法自然’嘛!让下面的人自己想办法去!”
很快,新的考核标准下发各郡国。起初,一些习惯了等靠要的郡守有点懵,但很快,脑筋灵活的就开始行动了。
吴地郡守上报,鼓励渔民改进造船技术,发展近海捕捞,不仅解决了本地吃鱼问题,多余的还能腌制成鱼干,销往内陆,增加了民间贸易额。
蜀郡郡守则利用当地水利优势(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真是个优质资产),组织民众精耕细作,推广一年两熟,粮仓迅速充实起来,甚至还主动申请降低了对中央的粮食调拨请求,实现了“部门自负盈亏”。
也有玩砸的。某个心急的郡守,为了快速提升垦田数,强行命令百姓毁林开荒,结果导致水土流失,第二年粮食减产,民怨沸腾。刘恒得知后,立刻将其召回长安,严厉申斥,并扣发了全年俸禄和所有补贴,作为“管理失当,破坏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惩罚案例,通报全国。
“看见没?”刘恒在朝会上说,“朕放权,不是让你们胡来的!KpI是导向,要的是健康、可持续的增长!那种涸泽而渔、饮鸩止渴的行为,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这番操作,让朝野风气为之一新。官员们发现,新皇帝虽然抠门,但并非昏庸。他给了你空间,但也划下了红线。做得好,有奖励(虽然物质奖励不多,但升迁机会大了);做得不好,是真处罚。大家的心思,逐渐从琢磨上级意图,转向了如何实实在在发展地方经济。
一日,刘恒微服私访,在长安市集上看到一个以前没见过的小吃摊,卖的是用豆子做的什么“豆腐”,生意颇好。他饶有兴致地买了一块尝了尝,点点头,对随行的侍卫说:“看见没?这就是‘无为而治’的好处。朝廷没教他们做这个,也没给他们拨款,但他们自己摸索出来了,满足了市场需求,自己也赚了钱。这就是经济的活力所在。”
侍卫似懂非懂。
刘恒笑道:“说白了,就是朝廷少折腾,少收点税,老百姓自己就知道该怎么活下去,怎么过得更好。咱们要做的,就是维护好秩序,别让恶霸地痞来收保护费,别动不动就拉壮丁去修这修那,让他们安心生产,放心交易。这‘天下公司’的底层逻辑,其实就这么简单。”
跨时空吐槽频道再次闪烁:
【秦始皇嬴政】:(冷哼)放任自流!不成体统!帝王之道,在于掌控!朕书同文、车同轨、修驰道、筑长城,哪一样不是功在千秋?没有强有力的中央调控,哪来的高效执行力?刘恒这小子,格局太小!
【汉高祖刘邦】:(抠脚)政哥你别急嘛!我儿子这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那时候是创业初期,得靠霸道手段整合资源。他现在是守成阶段,得休养生息!像我当年,该放手让韩信、彭越他们独当一面的时候,我也没含糊啊!虽然…后来有点尾大不掉…咳咳。
【明太祖朱元璋】:(点头)恒娃子这点做得对!当皇帝不能太勤快,啥都管,累死自己也管不好。得相信下面的官员,定好规矩,严查贪腐,让他们干活去!咱也觉得这黄老之术,有时候挺管用。
【宋神宗赵顼】:(叹气)唉,要是我朝也能有这般“无为”的底气就好了…奈何“三冗”问题积重难返,不想办法“有为”变法,这公司就要破产清算了啊…
刘恒背着手,走在逐渐热闹起来的市集里,听着耳边嘈杂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民间自发形成的“现金流”,虽然琐碎,但汇聚起来,就是帝国复苏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