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体系稳步推进的同时,宋家庄的高等学堂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如果说蒙学是“开蒙启智”,那么高等学堂就是“育才储贤”,旨在培养同盟急需的后备干部和技术人才,为同盟的长远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高等学堂选址在宋家庄的核心区域,占用了之前的一处闲置大院,由工匠们修缮改造:院内开辟了教室、书房、实验室(宋阳命名,用于演示简单的工程原理)、操场,还修建了一座藏书阁,收集了宋阳从空间带出的少量书籍和同盟内的各类文献、图纸。
招生标准极为严格: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从各蒙学学堂选拔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学子;需通过三轮考核,识字默写(默写《千字文》全文)、算术演算(复杂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及度量衡换算)、常识问答(核心考察《常识》中的农时、卫生、地理知识);最终录取三十名学子,组成第一期学员班。
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由宋阳亲自规划,部分教材更是他结合现代知识编写而成:
- 深度算术:在基础算术的基础上,加入分数、比例、简单几何知识,用于土地丈量、工程设计、物资调配;宋阳编写的《算术精要》中,还融入了简单的统计思想,教学生如何分析粮食产量、兵力分布等数据。
- 工程基础:教授简单的力学原理、建筑结构、工具使用,包括如何设计防御工事、如何搭建桥梁、如何改良农具;宋阳亲自绘制图纸,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三角形稳定”“杠杆原理”,还让工匠们制作模型,供学生观察实践。
- 文书政务:教授公文写作、户籍管理、公库记账、议事流程,培养能处理日常政务的后备干部;周文负责授课,结合《宋家庄约法》和议事会规则,让学生了解同盟的治理体系。
- 兵法韬略:选取《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中的经典篇章,结合同盟的军事体系(三级动员、梯级预警),教授战略战术、情报分析、战场指挥;王二柱亲自授课,分享实战经验,还组织学生进行沙盘推演。
宋阳偶尔会亲自授课,尤其是工程基础和兵法韬略课。在工程基础课上,他拿着水力锻锤的模型,向学生们讲解:“水流冲击叶轮,带动锤头上下运动,比人工锻打更省力、效率更高。你们以后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原理用到实际中,改良工具、修建工事。”在兵法韬略课上,他以之前的边境冲突为例,让学生们分析“迟滞+包抄+主攻”战术的优势,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战术思路。
学子们学习格外刻苦。来自周家庄的周明,对工程基础兴趣浓厚,常常在实验室里琢磨模型到深夜,还主动向李铁锤请教火器打造的原理;来自赵家庄的赵毅,擅长兵法沙盘推演,多次在模拟对抗中提出精妙的战术,得到王二柱的赞赏;来自外营的张磊,是难民出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是文书还是算术,都名列前茅,立志成为一名能为同盟效力的政务官。
高等学堂的目标清晰而明确:三年后,让这些学子能独当一面——技术人才进入工坊,参与武器和工具改良;政务人才进入执政团队或各庄管事体系,处理日常事务;军事人才进入同盟军,担任基层军官,指挥作战。宋阳站在学堂的操场上,看着学子们认真训练、刻苦学习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期待:“这些孩子,将是同盟未来的脊梁,是对抗清军、建设家园的核心力量。”
高等学堂的开办,标志着同盟的教育体系从“扫盲启蒙”向“精英培养”迈进,为同盟的长远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乱世之中,这份对教育的重视,远比坚甲利兵更能体现同盟的生命力和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