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结类型并非常见的水手结、八字结或单结。看起来像是一种多次缠绕、反复拉紧后形成的复合结,结构紧凑,不易松脱。每个结的大小、形状几乎一致,显示出凶手手法熟练,可能具有重复性操作的经验或习惯。”
在得到现场负责法医的点头示意后,戚雨戴上双层乳胶手套,进一步靠近。她先从证物台旁的器械车上取来一把强光侧照灯,调整角度,让光线几乎平行于包裹表面。
“我需要更清楚地看清绳索与布面的接触细节。”她解释道。
灯光下,尼龙绳因紧绷而嵌入防水布表面的细微压痕清晰可见。她仔细观察这些压痕的深度和边缘。
“绳索勒紧程度极高,部分区域防水布已有轻微变形。说明凶手捆绑时使用了相当大的力量,要么是情绪亢奋,要么是刻意确保包裹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散开。”她用手指虚划着绳索的路径。
“注意,绳索的路径非常‘干净’,没有不必要的交叉或重叠,每一步都显得有条不紊。这符合对凶手‘冷静、有条理’的初步侧写。”
接着,她将注意力转向防水布本身。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轻轻夹起附着在布面上的一小片水藻和几粒泥沙,放入证物袋。
“这些附着物需要与打捞地点的水文样本进行比对,确认是否为第一抛尸点。”她对旁边的技术人员说。
然后,她开始检查防水布的接缝和折叠处。在包裹的一端,她发现了一处不太明显的、长约五厘米的撕裂口,边缘参差不齐。
“这个撕裂口,”戚雨用镊子尖端轻轻指示,“边缘有少量纤维外翻,湿润状态下韧性尚存,很可能是最近形成的,或许是在打捞或运输过程中刮擦所致。需要检查内部是否进水,以及是否有微量物证遗失。”
现在,她将全部精力放在了那些独特的绳结上。
她请求技术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高清拍照和微距摄影,确保记录下每一个结的立体结构。
她自己则俯下身,几乎将脸贴到证物台边缘,目不转睛地观察。
“看这里,”她示意江牧宇和法医靠近,“每个结的核心,都是将绳头反复穿绕主绳至少四次,然后拉紧。这种打结方式非常耗时,但极其牢固,通常用于需要承受巨大拉力或长期固定的场合,比如航海、登山、或者某些工业捆绑。”
她脑海中飞速闪过各种可能性。“凶手可能具有相关领域的知识或经验。更重要的是,你们看绳结收紧后的形态。”
她用笔尖虚点:“收紧后,多余的绳头被刻意留出了一小段,大约五厘米,并且每个绳头的长度几乎一致。然后,凶手用火燎过绳头的切断面,使其熔融凝固,防止散开。这个‘修剪和燎烧’的动作,带有一种近乎刻意的‘完工’意味。它超出了功能性的需要,更像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对‘完美’或‘整洁’的偏执。”
这与梦中那些“粗糙缝合”和“不自然压痕”似乎形成了某种对比,却又奇异地统一了起来:凶手在追求某种他个人定义的“秩序”和“完成度”。
尽管戴着口罩,但那混合着河水腥气、淤泥味和那种独特甜腻腐败的气味,依然顽固地钻入戚雨的鼻腔。
这种甜腻感她努力回忆。在法医工作中,她接触过不同阶段的尸体腐败气味,但这种特定的甜腻感,有时会与某些特定情况下的尸体现象,如糖尿病患者的尸体腐败或某些化学试剂联系在一起。
“气味很关键,”她直起身,对负责法医说,“建议对包裹外部进行空气采样,并对内部进行气囊采样分析。这种甜腻气味可能指向凶手的职业、使用的工具,甚至是对尸体的事后处理方式。”
完成了近距离勘察,戚雨后退几步,再次审视整个包裹。大量的细节在她脑中整合、碰撞。
“综合来看,”她缓缓开口,像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路,“凶手男性可能性极大,具备良好的体力,能独自处理沉重包裹和超出常人的冷静。他可能从事与绳索、捆绑、防水材料相关的职业,或者拥有相关的业余爱好。
他对‘封装’和‘固定’有近乎偏执的要求,绳结手法熟练且具有个人特色,这很可能是一种深植于肌肉记忆的习惯,是他的‘签名’之一。”
“他选择水域抛尸,不仅是为了隐藏证据,可能也对‘水’有某种特殊的情结或象征意义。而这个包裹本身,”戚雨的目光锐利起来。
“与其说是为了隐藏,不如说是一种‘包装’。他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和‘呈现’他的受害者。这包裹的形态、捆绑的严谨,甚至气味的残留,都是他想要表达的一部分。他在享受这个过程,享受这种掌控感。”
她的话让整个证物仓库陷入一片寂静。原本只是一个可疑的包裹,在戚雨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下,仿佛逐渐浮现出一个模糊却令人不寒而栗的凶手轮廓。
“我的建议是,”戚雨最后说道,“在解开绳索、打开防水布之前,务必进行三维立体扫描,永久记录下它被捆绑的原始状态。”
“每一个折痕,每一道绳索的受力点,都可能包含重要信息。”
“解开过程必须极度小心,最好由有经验的法医在视频监控下逐层进行,寻找可能夹藏在层间的微量物证。”
“重点检查绳结内部接触面,可能会有凶手的皮肤脱落细胞。”
现场的专案组负责人和法医专家们纷纷点头,戚雨的观察和分析为他们接下来的解剖检验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方向。
两小时的时限很快到了。戚雨在江牧宇的陪同下,按照原定计划,脱下防护装备,进行简易消毒后,迅速离开了法医中心,重新坐上那辆不起眼的厢式货车。
回程的路上,戚雨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养神。身体感到疲惫,但大脑却异常活跃。那个包裹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她脑海中回放。
虽然未能亲眼看到内部的遗体,但通过对“外壳”的剖析,她已经与凶手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无声的交流。
她更加确信,这个凶手是极其危险且扭曲的。
同时,她也更加明确,自己梦境的指引和今天的勘查,确实抓对了方向。
凶手的“签名”如此独特,只要继续追查下去,一定能将他从阴影中揪出来。
车辆平稳地驶向立县的安全屋。车外,城市依旧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