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香断魂一案,随着主犯杜承志(哑巴宦官)的伏法自尽、关键证人(被收买医官)的招供、以及裴昭雪与白砚舟的先后脱险,在刑部和大理寺的联合运作下,迅速整理结案,卷宗呈报御前。
然而,此案的影响,却远未结束。杜承志那浸透血泪的复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最终撼动了沉积二十年的淤泥。
杜承志遗留下的那幅稚嫩简图、其口述(通过笔谈及裴昭明转述)的家族遭遇、以及裴昭明后续在其秘密实验室找到的、与当年黄河赈灾贪腐案相关的零散证据(包括部分经手官员的私印拓印、克扣粮款药物的粗略记录等),共同构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直指那桩曾被刻意淡化、掩盖的旧案。
金銮殿上,气氛凝重。龙椅之上的皇帝,面色沉肃,手指轻轻敲打着御案上那厚厚的、关于寒梅案与黄河旧案的联合奏报。
杜家满门忠烈,世代行医,竟因不肯同流合污,协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便在洪灾之后惨遭灭门,此等行径,天理难容!
而当年参与其事的官员,有些虽已在这新一轮的“寒梅索命”中毙命,但仍有数人凭借钻营和关系网,如今依旧身居高位,甚至道貌岸然地立于这朝堂之上!
“众卿家,”皇帝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汴京寒梅一案,想必诸位已有耳闻。凶手虽已伏法,然其作案动机,牵扯出二十年前黄河决堤,三万人罹难之惨剧背后,一桩令人发指的贪腐、渎职乃至……灭口惨案!”
殿中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吸气声和细微的骚动。
许多年轻官员面露惊骇,而一些资历较老、知晓内情或与之有牵连的官员,则瞬间脸色煞白,冷汗涔涔而下,不敢抬头直视御座。
皇帝的目光如同冰冷的刀锋,缓缓扫过下方众臣,尤其在几个目标人物身上停顿片刻,令那几人几乎站立不稳。
“杜氏药商,悬壶济世,秉持良心,拒售假药,竟招致满门屠戮!而那些中饱私囊、罔顾人命、事后更行灭口之举的蠹虫,却可能依旧逍遥法外,甚至高官厚禄!”
皇帝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凛冽的怒意,“此等沉冤若不得雪,天理何在?朝廷法度威严何在?!”
“裴昭明!”
“臣在!”裴昭明身着御史台官袍,越众而出,躬身应道。他神色肃穆,目光坚定。
“朕命你,协同刑部、大理寺,即日重启黄河贪腐渎职案及杜氏药商灭门案之调查!凡涉案人员,无论品级高低,无论在职致仕,一律严查不贷!朕赐你临机专断之权,若有阻挠查案者,可先拿下再奏!”
皇帝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肃清积弊的决心。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重托,必使沉冤得雪,奸佞伏法!”
裴昭明声音洪亮,掷地有声。
这道旨意,如同在沉寂多年的死水中投下了一颗惊雷。
以裴昭明为首的三法司联合调查组,迅速展开了雷厉风行的行动。
凭借杜承志留下的线索和之前案件调查中顺藤摸瓜掌握的初步证据,一张大网悄然撒开。
一时间,汴京城内风声鹤唳。
不断有官员被带走问话,一些府邸被查抄,尘封多年的卷宗被重新翻出,当年侥幸存活下来的零星灾民、知情小吏也被一一寻访。
证据链在高效的运作下迅速完善。
一桩桩、一件件触目惊心的罪行被揭露出来:如何克扣救灾钱粮,如何以霉变米粮、劣质药材充数,如何在决堤后为了掩盖工程质量问题而推诿塞责,甚至为了灭口,对知晓内情的杜家举起屠刀……
最终,包括一名已致仕在家的前工部侍郎、两名现任的户部及工部中层官员在内的七名主要案犯被锁定。
人证物证确凿,在铁证面前,几人无从抵赖。
皇帝御笔朱批,毫不姑息:主犯三人,判处斩立决,家产抄没,亲族流放。
从犯四人,依律革职流放,遇赦不赦。
行刑之日,汴京城万人空巷。
当那三名曾经高高在上的官员人头落地之时,刑场周围爆发出震天的哭喊与叫好声,其中不乏当年灾民的后代,以及为杜家遭遇感到悲愤的百姓。
浑浊了二十年的黄河水,似乎也在这一日,涤荡了几分冤屈与血色。
虽然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正义的审判,终究给了那三万冤魂以及杜家满门一个迟来的交代。
许多幸存者和知情者老泪纵横,朝着皇宫和办案衙门的方向叩拜,心中积郁多年的块垒,似乎也随之消散了些许。
朝廷的威信,也因这番铁腕整治,在民间得到了不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