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裴昭明心绪不宁,裴昭雪让他暂时去休息,自己则与白砚舟、苏九,以及被紧急请来的、对前朝乐律仍有研究的顾弦之老先生(在严格保密状态下),一同投入到对乐谱的全力解读之中。
办案房内灯火通明,彻夜未熄。
那卷珍贵的《天乐赞》残谱被铺在巨大的案几上,旁边放着钟楼铜钟内壁的“天籁纹”拓片,以及从普泓和净尘处搜出的各种药粉、器物。
顾弦之老先生看到这近乎完整的乐谱,激动得老泪纵横,但很快便强抑激动,投入到繁复的推演中。
他结合乐谱注释、钟上纹路以及顾老先生的指点,裴昭雪等人开始尝试还原凶手的整个杀人流程。
“首先,是目标锁定。”
裴昭雪指着乐谱中关于“声引”和“血脉感应”的部分,“凶手,或者说其同伙(普泓),利用职务或内应信息,提前获知目标行程及下榻禅房。然后,普泓潜入禅房,完成两步布置:一,在特定位置(如高处、通风处)用‘隐形墨水’绘制无形的‘卍’字符底稿;二,在香炉内壁涂抹特制的、含‘鬼面桐’油和增强附着性树胶的香药。”
白砚舟接道:“当目标入住,夜深人静,凶手估算时间,在子时前后,于后山特定位置,使用石磬敲击鸣石,激发特定序列的声波。此声波远程传导至钟楼,引动铜钟内‘天籁纹’,使铜钟发出复合声音,其中包含致命的次声波——‘冥音’。”
苏九补充关键环节:“同时,禅房内,普泓事先投入香炉的、混合了‘梦罗刹’和特殊香药的香料开始燃烧。‘梦罗刹’使目标昏迷;而‘鬼面桐’油等物质燃烧产生的烟雾,与‘隐形墨水’绘制的符印底稿发生反应,使其‘显形’并具备附着性,如同一个微型的烟雾印章,烙印在昏迷目标额间皮肤上。”
顾老先生捋着胡须,指着乐谱一段复杂的频率图谱:“而最关键的是,那远程激发的‘冥音’,其频率并非无差别攻击。乐谱注释明确记载,需根据‘声引’——即那朱砂‘卍’字符中磁性铁屑的特性——来微调最终‘冥音’的频率,使其能与被标记目标的心脏固有频率产生最强烈的、破坏性的共振!这便是所谓的‘血脉感应’!”
他继续道:“空气中漂浮的、普泓可能事先撒在房间某处的细微朱砂粉(混合铁屑和血鲛鳔胶),在空气流动中,被额间那层‘油脂底稿’捕获、吸附,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工整的朱砂‘卍’字符。而这个字符,既是杀人成功的‘标记’,也可能蕴含着下次攻击时调整频率的‘信息’!”
一环扣一环,精密、间接、恶毒!
“也就是说,”裴昭雪总结道,声音冰冷,“整个杀人过程,净尘僧在后山远程激发致命声波;普泓在寺内负责信息提供和前期布置;而那个可能存在的‘第三人’或官场内应,则负责提供精准的行程信息,甚至在关键时刻通风报信。三人(或更多人)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了这一系列‘梵音索命’的诡案!”
杀人序列已然清晰。
现在剩下的,就是如何让沉默的净尘僧开口,以及揪出那个隐藏最深的“第三人”!